玄府学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玄府的概念

生物学史专家E·迈尔则认为,生物科学绝大多数的重要进展是通过引进新概念或改善现有概念而取得的,通过概念发展比经由新事物的发现更能推进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玄府学说正是这样一个通过改善旧概念而形成的新认识。中医学把人体的结构组成分为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神等三大部分。刘完素提出的“玄府”是一个与上述三者皆紧密联系的重要概念。它由《黄帝内经》“汗孔”及仲景“腠理”说等发展而来,通过刘氏及后世学者的重新铸造,既具有汗孔、腠理的某些属性,又含有孙络、细络的分化演变,乃是一个全新的藏象学、经络学概念。
一、玄府的内涵
《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指出:“皮肤之汗孔者,谓泄气液之孔窍也;一名气门,谓泄气之门也:一名腠理者,谓气液出行之腠道纹理也;一名鬼神门者,谓幽冥之门也;一名玄府者,谓玄微府也;然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世之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从皮肤之汗孔到“无物不有”的“玄微府”,刘完素完成了对人体结构认识的一大飞跃。
刘完素根据《黄帝内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的论断,在中医经典著作有关玄府、腠理等论述的基础上,以“玄府”的名义,构建了一个遍布人体上下内外、无所不在的升降出入通路。“玄府”,是集合着“汗孔”“鬼门”“气门”“腠理”等结构和功能,并从中衍生出的一个新概念。刘氏一方面从体表汗孔的“孔”“门”样结构中,推测全身各处均存有类似的“孔”“门”结构,是流通气液的玄微之门;另一方面依据腠理所具有的“腔隙”结构特点,认为玄府尚具有结构的腔隙性、通道性,为“气液出行之腠道纹理”。因此,刘完素所言的玄府内涵十分深邃,不仅整合了汗孔、气门、腠理等相关的结构与功能,而且在此基础上有重大的突破与升华。不可胜数的细微玄府密布人体,网络全身,构成气血津液精神升降出入的微观通道,完善并深化了中医学对人体生命现象与生理活动的认识。
综上所述,“玄府”是由金代医学大师刘完素首创、后世学者逐步充实完善的一个藏象学与经络学名称,可定义为一种遍布人体、网络全身、沟通内外的孔道状微观结构。其分布至广,形态至微,数量至多,功能至全,以通为用,构成人体气血津液精神升降出入、流行运转的微观结构基础。玄府理论的创立,标志着中医学的触角开始向微观层次深入,意义甚为深远。
二、玄府的特性
玄府作为中医学中一个全新的微观结构概念,在性状与功能上均有着鲜明的特色,可归纳为以下五点。
(一)分布至广,无物不有
《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就整个机体而言,《黄帝内经》提出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别络以及无数浮络、孙络等所组成的经络系统以及三焦等,作为气机升降出入的通路,至于各个脏腑、器官、组织等局部之“器”(包括经脉、络脉本身),气机如何在其中实现升降出入,《黄帝内经》中缺乏进一步论述。张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提出:“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认为“腠理”这种纹理状的细微结构系通会五脏元真之气的道路,主要分布在皮肤、肌肉、脏腑等处。
与中医经典的论述有别,刘完素提出的玄府则是广泛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无物不有”。就人体而言,“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世之万物,尽皆有之”。其分布范围遍布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如五脏有心玄府、肺玄府、肝玄府、肾玄府等,六腑有胆玄府、胃玄府、肠玄府等,奇恒之腑有脑玄府、骨玄府、脉玄府等,五官有目玄府、耳玄府、鼻玄府等,可谓无器不具、无物不有。通过玄府这一遍布全身的微细结构,使机体脏腑组织、形体官窍之间相互贯通,形成了一个网络人体内外上下的微观通道。以无物不有的“玄府”作为无处不到的气机升降出入活动的结构基础,这是刘氏充分运用辨证思维的认识成果,较好地填补了中医学理论中的空白,深化了对人体层次结构的认识。
(二)形态至微,肉眼难觅
唐代刘禹锡《天论》云:“以目而视,得形之粗者也;以智而视,得形之微者也。”刘完素在800多年前的古代历史条件下,通过天才的理性思维,推测到人体存在着数量至多、形态至微、肉眼难觅的微观结构—“玄微府”。这是一个超越前人认识的全新概念。
在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中,形态细小的结构除了腠理、汗孔外,还有孙络。《灵枢·脉度》云:“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指出络脉从经脉分支而出,又逐级分为系络、缠络、孙络等不同层次,其中孙络最为细小。张景岳《类经》言:“络之别者为孙,孙者言其小也。凡人体细脉,皆肌腠之孙络也。”清末周学海谓:“细络即玄府也”(《形色外诊简摩·色诊舌色应病类》),认为玄府是人体最为细小的络脉。王明杰根据玄府肉眼难觅的属性,在周氏细络说基础上提出,玄府应属于经络系统中最细小的孙络的进一步分化[泸州医学院学报,1984,(3):1]。从现代解剖学的角度来看,孙络大约相当于毛细血管;而玄府则可看作是毛细血管管壁上的内皮细胞以及众多贯穿细胞的孔隙。这是几百年后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的,刘完素却是通过理性思维推测到了类似微观结构的存在。
可以认为,刘氏玄府是汗孔、腠理、孙络等人体细小结构的进一步分化与集合,堪称迄今为止中医学有关人体结构层次认识上最为微细的单位。
(三)数量至多,不可胜计
基于分布之广、形态之微,玄府数量之众超越了人体其他所有组织结构。既然气无处不到,其通道也必然无处不有。因此,可以推测玄府是以密集排列的方式,纵横交错存在于人体各个组织中。古人认为人体有三万四千孙络、八万四千毛孔,无非形容数量之多。相比之下,玄府数量应当是其几何级数了。由于各个组织器官功能特性的区分,不同部位玄府的性能也应有所差异,例如目玄府与鼻玄府、骨玄府与脉玄府,显然还各有其特点,临床应用时需要进一步辨析。
(四)功能至全,六位一体
玄府不仅是气机运动和气化活动的基本场所,而且是精血津液与神机运行通达的共同结构基础。刘完素根据《黄帝内经》“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以及“血气者,人之神”等论述,将玄府称为“精神荣卫、血气津液,出入流行之纹理”,将气血津液精神视为一体,认为六者殊途同归,最终均须通过“玄府”这个至微至小的终端,借助于这一通道,气血津液精神方能深入全身各处,充分发挥营养滋润、温煦推动、信息传导等作用。一旦玄府闭密,则可导致“气液血脉、荣卫精神不能升降出入”而造成种种病变。故玄府关系着人体生命活动所有基本物质的顺利运行以及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作用至关重要。
(五)窍道合一,以通为用
玄府的结构尚具有窍道相兼的特性。玄府既具有体表汗孔的孔窍性,又具有腠理的腔隙性,不仅泛指普遍存在于机体中的无数微细孔窍,而且还包括各个孔窍之间纵横交错的微细腔道,共同组成气血津液精神升降出入的道路门户。
玄府窍道合一的结构特点,使之兼有门户的开阖属性与道路的通塞属性。但基于它所担负的“气液血脉营卫精神”的升降出入、运转流通重任,决定了它以开为顺、以通为用的生理特性。玄府门户开通,道路畅达,则气机出入,津液流布,精血濡养,神机通达,而能保证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并抗御外邪,诸病不生,这便是仲景“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之意。反之,一旦门户闭密,道路阻塞,则可导致“气液血脉营卫精神不能升降出入”而引起种种病变。综观刘完素对玄府的相关论述,无不体现“开为顺,闭为逆,塞则病,通则安”的鲜明特色。如谓:“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闭塞者,不能为用也”“故诸所运用,时习之则气血通利,而能为用;闭壅之则气血行微,而其道不得通利,故劣弱也。”可见,玄府贵在开张通畅,最忌郁结闭塞。这是玄府十分重要的一个生理特性。
三、玄府与汗孔、腠理的异同
刘氏玄府是在汗孔、腠理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它与汗孔、腠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又具有诸多不同于汗孔、腠理的特点,需要作一番仔细的比较。
(一)玄府与汗孔
二者在名称概念上时有交叉,最容易产生混淆。《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指出:“皮肤之汗孔者……一名玄府”。说明刘完素既承认汗孔称玄府(狭义),又认为玄府(广义)包括汗孔。就皮肤玄府而言,可以指汗孔,却又不限于汗孔,还可以泛指皮肤上的其他一些微观结构,如毛囊、毛球、毛乳头等。
作为一个新概念,广义玄府与汗孔相比,至少有以下几点不同。首先是分布更广。从皮毛扩大到脏腑、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世之万物,范围极度扩大。二是形态更小。所谓“玄微府”,明确昭示了玄府的微观性,不似汗孔之肉眼可见,表明二者并非一个层次。三是数量更多。古人说“周身八万四千毛孔”,言其数量众多,超过了“三万四千孙络”之数。而形态更小、分布更广的玄府,其数量当不可胜计。四是结构更繁。玄府在简单的孔门样结构之上融汇了腠理的腔隙状属性,从而窍道兼备,不仅是门户,而且是道路,能开能阖,有通有塞。五是功能更全。玄府从狭义之汗孔到玄微之府,其生理功能已发生重大变化。汗孔仅是“泄气液之孔窍”,玄府则是“气液、血脉、营卫、精神”升降出入的道路门户,功用更为全面。
除此之外,玄府与汗孔在性能上还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区别。汗孔这一皮肤孔窍,有开有阖,开张则出汗散热,闭阖则无汗保温,通过其开阖协调,调和营卫之气的流通,调节人体的津液代谢和体温的高低。故汗孔开阖有度,则为正常。玄府虽与汗孔一样具有开阖的性能,但基于它所担负着人体内“气液、血脉、营卫、精神”通路的重要任务,决定了它是以开通为顺,闭塞为逆。玄府开通畅达,则气血宣行,津液流布,神机通达,诸病不生。反之,玄府一旦闭密,则可导致“气液血脉营卫精神不能升降出入”而引起种种病变。综观刘完素的相关论述,皆强调其以开为顺、以通为用的属性。这是玄府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与汗孔的一大不同,读者应当注意区分。
(二)玄府与腠理
刘氏玄府与腠理(尤其是《金匮要略》腠理)的关系更为密切,在功能上有许多共同点,但其结构层次仍有差异。腠理作为腔隙,属于相对宏观层次,其皮肤纹理肉眼尚可见,而玄府乃至微至小的微观层次范畴,可以是腔隙上存在的更微细孔道。在分布上,腠理除皮肤肌肉外,还涉及脏腑以及骨骼等,但比玄府之“无物不有”仍相去甚远。在流通气液的功能上,二者如出一辙,所以刘完素书中往往将腠理作为玄府(广义)的同义词使用。然而渗灌精血、运转神机等功用却是腠理所未具备的,故玄府的重要性当更胜一筹。
体表的腠理与汗孔相连,同样具有开阖调节汗出与体温的作用,此与刘氏玄府之贵开忌阖也是有别的。另外,从《黄帝内经》到张仲景都十分重视腠理作为外邪通道在发病学上的意义。如《灵枢·百病始生》云:“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伤寒论》亦谓:“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均认为腠理开之不当是致病原因。而刘完素却是强调玄府闭塞为病。二者似明显对立,究其原因,《黄帝内经》《伤寒论》侧重的是邪气入侵带来的伤害,刘氏则是注重升降出入障碍造成的危害。着眼点不同,故认识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