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脚湿气、鹅掌风(手足癣)
脚湿气是指真菌侵犯足部表皮所引起的皮肤癣菌感染。俗称脚气,与中医文献中的臭田螺、田螺疱类似。《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臭田螺》记载:“此证由胃经湿热下注而生。脚丫破烂,其患甚小,其痒搓之不能解,必搓至皮烂,津腥臭水觉疼时,其痒方止,次日仍痒,经年不愈,极其缠绵。”又:“田螺疱,此证多生足掌而手掌罕见……初生形如豆粒,黄疱闷胀,硬疼不能着地,连生数疱,皮厚难于自破,传度三五成片湿烂;甚则足跗俱肿,寒热往来。”
鹅掌风是指真菌侵犯手掌所引起的皮肤癣菌感染。《外科正宗·鹅掌风第七十一》记载:“鹅掌风由手阳明胃经火热血燥,外受寒凉所凝,致皮枯槁……初起紫斑白点,久则皮肤枯厚,破裂不已。”《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鹅掌风云:“初起紫白斑点,叠起白皮,坚硬且厚,干枯燥裂,延及遍手。”
二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手足癣。
一、病因病机
(一)中医病因病机
因体内湿热停滞,或久居湿地染毒而成。脾主运化,脾运失职则水湿内停,内湿蕴久而化热,湿热搏结,兼感外邪而诱发。
1.风湿毒聚
风湿毒邪,凝聚肌肤,或虫毒沾染,致气血不能荣润,皮肤失养所致。
2.湿热壅盛
脾胃湿热,加之外湿与内湿交困,郁于肌肤,发为此病。
3.血虚风燥
外受风毒,内为血燥,凝聚肌肤,气血阻于脉络,皮肤失其所养而发之。
(二)西医病因
足癣主要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玫瑰色毛癣菌等所致,多由澡堂中的木盆、拖鞋上的大量菌丝相互感染而引起。手癣致病菌与足癣相似,主要以红色毛癣菌为主,多由搔抓足癣、股癣、头癣等的直接接触传染或甲癣及手背部体癣的蔓延而引起。红色毛癣菌或絮状表皮癣菌常在皮屑内形成关节孢子,它能抵抗较恶劣的环境而长期生存,并具有传染他人的能力。另外,红色毛癣菌容易引起角层增厚,侵犯毳毛,不易治愈,且易复发。
二、临床要点
1.发病年龄
可累及任何年龄,成年人多发。
2.好发部位
足癣多累及双脚,主要发生在趾缝,也见于足底,手癣常见于单侧。
3.皮损特征
夏秋病重,多起水疱、糜烂;冬春病减,多干燥裂口。
4.疾病分型
足癣分为以下类型:①角化过度型:皮肤角化过度,粗糙无汗,寒冷季节皮肤皲裂。②丘疹鳞屑型:足跖有明显的小片状脱屑,呈弧形或环状附于皮损的边缘,伴有瘙痒。③水疱型:常位于足跖及足缘,呈群集或散发的小水疱,伴有瘙痒。④趾间糜烂型:趾间表皮湿润浸渍而发白,移除白皮可暴露红斑糜烂的基底,伴奇痒。手癣分为:①水疱鳞屑性:初起为手掌某一部位群集的水疱伴瘙痒,水疱干后脱屑并逐渐向四周蔓延扩大,形成环形损害。②角化增厚型:病史多年,掌面弥漫型发红增厚,皮肤粗糙,干而有脱屑。
5.伴随症状
水疱鳞屑型瘙痒明显;角化过度型一般无瘙痒,有皲裂时疼痛;浸渍糜烂型有不同程度瘙痒,继发细菌感染时有恶臭。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趾、指间或掌跖部位的水疱、浸渍或皲裂、角化、鳞屑性皮疹,可伴瘙痒、烧灼感。真菌镜检阳性。
鉴别诊断:
1.慢性湿疹 角化过度型应与此病相鉴别。慢性湿疹一般双侧同时起病,发展较快,时好时坏,多处皮损且互不连接,边缘也常不明显,真菌镜检阴性。
2.掌跖脓疱病水疱型 足癣和水疱鳞屑型手癣应与此病相鉴别。掌跖脓疱病局限于掌跖,为红斑基础上周期性小脓疱,多有银屑病皮损,或将来发展为银屑病,真菌镜检阴性。
3.蚂蚁窝(汗疱疹) 水疱型手癣应与此病鉴别。汗疱疹为出汗不良性湿疹,常对称分布,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及烧灼感,真菌镜检阴性。
四、辨证论治
1.风湿毒聚型
症候:针尖大小水疱,位置较深,疱壁不易破,散在或群集,伴瘙痒,身倦自汗,口渴不欲饮。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滑。
治法:清热利湿,祛风杀虫。
方药:三妙丸加减。
黄柏12g,苍术9g,牛膝10g,防风9g,金银花15g,紫花地丁15g,茯苓15g,甘草9g。
2.湿热壅盛型
症候:水疱,糜烂渗出,基底潮红,趾间可浸渍发白,灼热瘙痒,或红肿疼痛伴有裂隙,口干,便秘,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滑。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除湿。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
金银花15g,连翘15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茯苓15g,地肤子15g,黄芩10g,黄柏12g,丹皮12g,泽泻10g,甘草9g。
3.血虚风燥型
症候:皮损肥厚、粗糙、脱屑,伴有皲裂,冬季疼痛,口渴,便秘。舌淡红少津,苔薄,脉细。
治法:养血润燥祛风。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当归12g,熟地黄15g,白芍12g,川芎10g,何首乌12g,荆芥9g,防风9g,蒺藜15g,黄芪12g,甘草9g。
五、常用中成药
1.湿毒清片
养血润燥,祛风止痒,用于手足癣血虚风燥型。
2.皮肤康洗液
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用于手足癣风湿毒聚型或湿热壅盛型。
3.消风止痒颗粒
消风清热,除湿止痒,用于手足癣风湿毒聚型。
六、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1.苍肤洗剂外用 苍耳子、地肤子、土槿皮、蛇床子、百部、枯矾,浸泡后外涂黄连膏,适用于手足癣角化过度型。
2.醋泡方外用 荆芥18g,防风18g,红花18g,地骨皮18g,皂角30g,大枫子30g,明矾18g,用米醋1500ml,放盆中泡3~5天后,每天晚上将手或脚浸泡半小时,每剂药可连泡2周为1个疗程,如有效继续泡2~3个疗程。
3.王不留行30g,明矾9g,水煎后泡双足,每次泡15分钟,每日泡2~3次,连泡10~20天。适用于足癣水疱型。
七、预防调护
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脚部的清洁干燥,勤换鞋袜;不要混用拖鞋、浴巾、擦脚布,不要在澡堂、游泳池旁的污水中行走。
2.袜子煮沸消毒,鞋子用5%福尔马林消毒。
3.要彻底治愈,防止复发。同时应避免搔抓,防止足癣继发手癣或甲癣。
八、临证心得
1.内服、外用药物配合使用 手足癣,通常以外用药治疗为主,然有时单用外洗药物往往难以根治,原因是用外洗药只能一时性控制症状,而真菌并未杀死,容易复发。中医治疗手足癣,多以祛风燥湿、杀虫止痒为主,虽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也易复发。必要时配合内服中药,辨证施治,可取得显效。
2.应注意皮损的主要表现再用药 若渗液明显可在外用药物之后扑煅石膏粉以加强燥湿之功;若指(趾)间糜烂可使用棉球隔开,使得通风透气以防止继发感染;若皮损肥厚可配合液氮冷冻等物理疗法。必要时可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药物。若继发细菌感染时应采用抗菌药物治疗。若继发癣菌疹时应在积极治疗活动病灶的同时进行抗过敏治疗。
3.白头翁、黄柏、丁香、乌梅、知母、地肤子、苦参、黄连、丹参、蛇床子、茵陈、丹皮、土槿皮都是在近年经过现代研究证明对真菌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的中药,在外洗药中可酌情应用。
九、验案举隅
患者姓名:范某某。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56年4月。
职业:退休。
初诊日期:2015年1月2日。
主诉:手足部皮肤反复水疱、浸渍、干燥、皲裂1年,加重2周。
现病史:患者1年前于公共澡堂洗澡后双足底出现散在小水疱,后右足第4、5趾间浸渍发白,瘙痒难忍,于外院就诊,诊断为足癣,曾外用达克宁、华佗膏、皮炎平及中药外洗逐渐干燥脱屑,但病情反复,未能治愈。现症见足底水疱,部分足趾间浸渍流水,伴瘙痒难忍。自发病以来,患者纳可,眠安,二便调。舌质红,苔白腻,脉细数。
专科检查:双足跖可见多处成片米粒大小水疱,疱液清,壁厚发亮,基底潮红,右足第4、5趾间皮肤糜烂滋水、浸渍发白,趾间散发臭味。
诊断:脚湿气(足癣)。
中医证型:风湿毒聚型。
治法:清热利湿,祛风杀虫。
方药:1.三妙丸加减。
7剂,水煎服,日2次。
2.土槿皮40g,地肤子40g,苦参40g,丁香40g,马齿苋40g,日1剂,水煎泡洗。
嘱不混穿鞋袜,临睡前洗脚,袜子煮沸消毒。
复诊:二诊(1月9日)
患者诉瘙痒减轻,足跖水疱数目减少,足趾间浸渍流水减轻,舌质淡红,薄黄苔,脉细数。
继续上方内服及外用。
三诊(1月16日)
患者诉瘙痒不明显,双足皮损干燥,足底脱屑,趾间部分皲裂。
改为湿毒清片内服养血祛风,外洗方去掉马齿苋,加用紫草30g取其杀菌之效。
分析:患者因风、湿、热浸淫于肌肤,加之虫毒沾染,发为此病,属风湿毒聚证。以三妙丸加减,方中苍术、黄柏、土茯苓健脾利湿解毒,苦参、白鲜皮清热燥湿,金银花、紫花地丁解毒消肿,防风祛风胜湿止痒,牛膝活血化瘀,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治以清热利湿,祛风杀虫。加之中药外洗,地肤子、土槿皮、苦参、马齿苋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丁香亦具有杀菌作用。二诊皮损及伴随症状均好转。三诊养血润燥,祛风止痒,内服湿毒清片,外洗方中加用紫草杀菌,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