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影像案例解析宝典 神经分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案例3 无明显诱因头晕,活动时加重2个月

病例介绍

男性,60岁。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头晕,活动时加重,就诊于当地卫生院考虑“颈椎病”给予相应治疗后较前好转,2周前症状加重,伴头痛、恶心,无呕吐。

影像学检查

见图1-3-1和图1-3-2。

图1-3-1 头部CT平扫

A,B.轴位(脑质窗)

图1-3-2 头部MRI扫描

A.轴位T1WI;B.轴位T2WI;C.轴位T2-FLAIR;D.轴位DWI;E.轴位T1WI增强;F.冠状位T1WI增强

手术记录

小脑皮层下0.5cm见暗红色肿瘤组织,烂鱼肉样,无包膜,边界不明显,血运丰富,质地坚韧,冰冻回报恶性肿瘤,沿肿瘤与脑组织交界区域分离肿瘤与脑组织,电离供血血管并离断,镜下全切肿瘤,大小约4cm×4cm×4cm。

病理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WHOⅢ级)。

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本病例MRI平扫示左侧小脑半球可见一类圆形异常信号,边界不清,在T1WI上为高低混杂信号,在T2WI上为高等低混杂信号,在DWI上为低信号,推测该病灶内出血、囊变坏死,T2WI及DWI上点状低信号,考虑为陈旧出血,CT上可见钙化,增强后为明显强化,考虑这个病变血供丰富,周围环形异常信号无强化为水肿,第四脑室受压。同时,病灶向外延伸至桥小脑角区,有浸润生长倾向,病人年龄为60岁,无原发恶性肿瘤病史,综合年龄、发病率及影像特点,首先考虑为高级别胶质瘤,尤其是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由于病灶内有钙化,也考虑低级别胶质瘤恶变可能性,由于幕下也是转移瘤好发部位,而且病人年龄偏大,不能完全排除转移瘤。

2.鉴别诊断

(1)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高级别胶质瘤中50%为胶质母细胞瘤,MRI表现为出血、囊变、坏死,增强后病灶血供丰富,故诊断为高级别胶质瘤时应该考虑到此病的可能性。

(2)转移瘤:

是成人小脑半球最常见的肿瘤,临床上常有其他部位原发恶性肿瘤病史,影像表现多样,多数脑转移瘤为多发,位于皮髓质交界区。增强后为环形强化,瘤周水肿明显,肿瘤卒中常见。本病例病变内钙化较多,虽然转移瘤钙化不常见,但由于病人为老年男性,幕下病灶,脑内向脑外侵犯,转移瘤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3)少突胶质细胞瘤:

该病例在CT上表现为条片状钙化,应该与其鉴别。但少突胶质胞瘤好发于幕上脑实质,额叶最多见,钙化发生率达70%~90%,肿瘤内出血少见,增强后轻中度强化。

(4)血管母细胞瘤:

是成人小脑半球常见肿瘤,主要见于30~40岁,典型特点是“大囊小结节”,增强后小结节强化,常可见到血管流空影。

(5)髓母细胞瘤:

为幕下第二常见恶性肿瘤,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第二发病高峰为25岁,男性多见,成人好发于小脑半球,CT平扫时肿瘤多呈稍高密度或等密度,MRI平扫在T1WI上为等信号,在T2WI上为高信号,多数信号较均匀,可以有小囊变,周围有不同程度水肿带,肿瘤突入第四脑室很常见,部分病灶靠近脑表面。

专家点评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多见于大脑半球,以额叶和颞叶多见,小脑少见。多发生于成年人,临床症状以癫痫多见,肿瘤在颅内大多数为浸润性生长,边界欠清晰。CT上密度不均匀,囊变多见,偶见钙化和出血,病变的占位效应明显,周围可见血管源性水肿,早期扫描时病变可见不规则斑片强化。在DWI上肿瘤实质为等信号,坏死囊变区为低信号。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常通过脑脊液和脑膜转移,常常会在室管膜和脑膜处见异常强化影。

(案例提供:煤炭总医院 金光暐 杨英)

(点评专家:煤炭总医院 金光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