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研究:社会行为理论与方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行为意识理论

一、概念与理论框架

这里的意识(awareness)是人们对某种事物的感悟和觉醒状态。意识不是简单的理解(understand)和知道(know),而是意识(conscious),感到(feel)和感知(perceive)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日常人们的绝大多数行为(90%以上)由习惯所驱使,是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发生的(杨廷忠2007)。吸烟往往开始于社会情境,由于不断地重复所形成的固定行为模式。强化是行为背后一只无形的手,重复得多了会形成新的习惯。一般来说,3周的时间重复会初步形成习惯,3个月时间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6个月时间的重复会形成非常牢固的习惯。这就是将行为戒除成功定在至少为6个月时间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说:“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

由此可见,要改变行为现状首先要有改变的意识,意识到目前行为的问题和改变的必要。意识在我们的文化中是理解行为很重要的概念。我们常说意识到……、树立……意识等。相对于知识而言,意识对行为的关系更为密切,意识往往是行为意向的前奏。如何达到意识状态,以下为本人所构建的行为意识理论框架。

图1-2-2 行为意识理论框架示意图

由此可见,该理论的中心问题是意识。意识的产生和提高除了讯息传播外,咨询和劝说均为必要条件,有时行为线索也可引起意识产生。如,家人或周围的人由于吸烟而得病,会引起吸烟者意识到问题所在,从而产生戒烟的想法,戒烟意味着打破行为常规。意识对行为的启动和强化是至关重要的,获得成功还需要技术支持。

二、应用及相关问题

行为意识理论属于认知理论,简单明了,易于理解。特别是在我国文化背景中,这一理论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从理论框架可以看出,意识是知识和行为之间的一个中间变量,提示我们知识只有对思想产生触动才会对行为产生作用。对于行为干预者而言,需要将知识传播与劝说等相结合,让顾客对问题得到充分理解,事理得到充分辨明,才可能产生和提高意识。在控烟活动中,让社区医生展开教育和咨询可起到较好的作用。某一事件的发生可能会起行为线索的作用,抓住时机“借势”进行的行为干预往往会获得更好的效果。除此以外,还要考虑到某些基础变量,它们使人们处于不同意识的“敏感”状态,如价值观和健康信念是最重要的基础变量,还有自身的健康状况和教育水平等。

在实证研究中涉及意识的测量问题,一般来说有两种方法,一种直接测量法,即直接询问关于改变行为的意识就可;另一种方法是多项测量法,包括意识到改变行为的必要性,对行为问题的知觉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