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篇 中医基本知识入门
1 中医学发展简述
人类的生产活动必须具备三大要素:生产者、生产对象和生产工具。医学活动的生产者是人,即医生,生产对象是人的健康疾病问题,此两者亘古不变,变化的只是工具。2500年前,古代中西方的生产工具水平相近,决定了中西方的医学发展水平也相近,大致均有以下特征:①具备简单的大体解剖知识和手术技术(图1.1)。②使用草药针对症状进行治疗。由于解剖知识仅限于对主要器官的外观了解,完全不知细微结构,基本不知其中的生理病理,对疾病的本质缺乏深入了解。治疗主要根据症状进行,总体疗效不高。这种情况在欧洲持续了上千年,直到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和工业革命的技术解放才带来转机。19世纪后科学家通过显微镜发现细菌,进而发现各种针对细菌致病的免疫防疫和抑菌抗菌的方法和药物。西医学借助于各种向微观世界进军的工具,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进入现代化进程。

图1.1 距今5000年前手术过的头颅骨(出土时间:1985~1996年;出土地址: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傅家村)
中医学的革命发生在至今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时代,但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从解剖学入手的医学道路在中国的发展与西方一样停滞不前,甚至逐渐遭到废弃。中医学的发展如大江大河的奔流在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时,转个头,自然而然地走上了以整体信息的观察、分析、归纳和反馈调控为手段,以整体功能状态为主要观察对象,进而实现人体整体状态调控的发展道路。
孔子、老子们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长达500余年的百家争鸣局面,这种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奠定了中华民族丰厚的思想和文化基础,也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其成就集中体现在《黄帝内经》。该书不但有详尽的解剖知识,更可以看到后来中医学的雏形。《黄帝内经》虽然不是一本可以直接指导临床的书,但是它揭示中医学已进入这样的发展水平:以元气论为了解自然和人体的思想模型,以阴阳学说为分析、把握客观事物的工具,以五行为联系、统筹、运用万物的系统,以信息反馈和细腻的内视反观体验为观察手段,以活生生的正常人和病人为观察对象,以研究人体整体状态为主要任务,以调控人体寒热虚实和气机升降为主要防治方法。
东汉末年,中医学在经历了数百年的探索之后,终于完成了从庞杂、混沌的思想探索阶段到简约、高效的临床应用阶段的伟大转变。《伤寒论》的出现,标志着辨证论治大厦的恢弘主体宣告落成。《伤寒论》之后,历代医家在辨证论治领域进行了更深、更广的拓展,使其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理法方药不断丰富完善,可以说,迄今为止的中医学发展,只是在于发展、完善和充实《伤寒论》所创立的辨证论治体系。
刘长林指出:“认清了中国和西方两个本质不同的科学传统,也就自然地明白了为什么中国古代科学如此发达,西方近代科学却没有诞生在中国。不仅如此,即使到了今天,用成熟的西方近、现代科学也不能解释中医,不能解释中国科学传统。因为它们认识的出发点和大方向不同,不是一条道上跑的车,不是古代和现代的前后关系,而是两个并行的认识源流。”(从时间到自然整体:天下随时,道法自然,立象尽意——《内经》认识时间之三原则,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12月2日)
中医学的发展一直沿着这种方式进行:面对存在的问题—— 在系统而模糊的理论指导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找到一个不确定的解决方案—— 通过反复试错、不断反馈确定最佳的方法—— 用理论模型阐述问题和解决方案之间的联系。在这个多因素的模糊试验中,各种要素虽然都是客观的但是是模糊的,因此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和非常多的参与者,才能像大浪淘沙一样留下一些结论。中国气候地理丰富多彩的广袤国土,提供了足够的各种动植物药资源,长期大一统的国家形态,保证了中医学实践的参与者众多,内部的交流密切,长时间的试错、反馈和经验积累成为可能。中国文化的研究多数以实用作为起点,真正的学问家十分慎于理论,这是基于对真理相对性的深刻认识和道法自然的基本要求,正如《道德经》开门见山地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任何道理都是有缺陷的道理。中医学理论的首要作用是联系病症和治疗方法,其次才是解释各种相关的机制。中医学中一种新理论(通常是一种新的理法方药的耦合链)的提出到基本被广泛接受的周期很长,一般以近千年为单位。从中医理论的成长周期看,全球唯有中华文化具有产生中医学的可能,因为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基本结构极其稳定,1000年后的人可以基本没有障碍地读懂前人的著作,与其进行有效的思想沟通。中医学的发展目前处于浴火重生的过程中,这是因为现代科技和中医传统的冲撞以及中西文化的冲撞,使中医学的发展遇到了无数的困难。但是若从中医学发展的条件看,在现代,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获得极大发展,这为中医学这类长周期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资料积累和充分的交流条件,同时,世界范围内的大量中医实践,必定会促进并加快中医学以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周期前行。
国学大师梁漱溟曾在20世纪30年代指出:“凡是学问,皆有其根本方法与眼光,而不在乎得数,中医是有其根本方法与眼光的……所以说中医是有其学术上的价值与地位,惜其莫能自明。”[注]中医学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能够以其卓尔不凡的形象独立于世,得益于其具有其他生命科学和医学所没有的观察生命和疾病的独特视角,及与之相联系的独特思维方式和一套针对所观察到的问题的独特解决方案。总体上,西医是“自物观物”,从解剖的物质层面切入认识生命,重视组织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结构与功能关系,试图通过改变物质结构达到对功能的控制。中医是“自道观物”,从整体信息层面切入认识生命,重视信息反馈,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信息与功能的关系,试图通过信息反馈达到对功能的控制。中西医都关注功能,但是角度不同:中医遵循“整体信息→系统功能→子系统功能”的路径;西医遵循“解剖结构→局部功能→整体功能”的路径。费孝通先生提倡不同文化之间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中西医之间一定会由各美其美而天下大同,不久的未来医学界已经没有原创地域名称的中西医之分,中医学将以整体状态调整医学的面貌融入世界医学之林。鉴于疾病中整体状态失调的普遍性,当今医学的绝大多数学科,都能得到“整体状态调整医学”的帮助,比如,癌症的患者,既接受以消灭癌细胞为目的的手术、放疗和化疗,又得到从寒热虚实升降藏象入手对整体状态的调整。可以展望,由于整体状态调整医学的融入,未来的医学对各种疾病的临床疗效必将大为提高,人类医学事业也将步入全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