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本研究的特色和可能的创新
第一,本研究分析贫困的方式是动态的。本书在对贫困的研究和评估中引入了时间维度,通过对大样本微观家户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反映中国农村贫困的动态变化和持续。这里与以前学者的研究(张立东等,2009;王朝明、姚毅,2010;罗楚亮,2010)所不同的是,本书不仅仅关注两个时期间贫困状态的转换,以及影响这种转变发生的因素。而且本书还利用生存分析研究方法,从家户的生命历程出发,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1989—2009年),关注转变发生之前,家户所经历的贫困或非贫困状态的持续时期,以及这种持续时期对贫困状态转换的影响。同时,本书也基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种不同的贫困理念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并得出了相异的研究结论,这也从多个角度加深了我们对贫困动态问题的认识。
第二,本书通过对农村家户贫困脆弱性的测度和分解,呈现了低收入期望和收入水平的波动对家户陷入贫困概率的贡献及其变动趋势。在现有对贫困脆弱性的测度和分解的文献中,大都利用近期的家户收入或消费的横截面数据或短期面板来进行估计,并作为预测家户未来陷入贫困可能性的基础。而本书使用了多期微观家户数据来评估贫困脆弱性,呈现了贫困脆弱性水平的变动趋势,以及贫困和风险各自对贫困脆弱性的贡献比率及其变动趋势。其重要现实意义在于,通过直观呈现这种变动趋势,反映农村家户贫困性质的变化,为下一步的扶贫政策制定提供导向。
第三,本书试图站在贫困人口自身的角度,从贫困人口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经济行为出发,研究贫困人口自身的经济行为对其贫困动态变化的影响。当前对贫困动态变化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客观因素出发,研究各种风险冲击对家户所处贫困状态变化的影响;二是强调贫困人口自身所具备特征的变化以及外界帮扶的影响,例如,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视角来研究家户的贫困状态转变过程。而事实上,在短期内,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其他特征和所处的外界环境相对保持稳定。而对于以传统农业生产的穷人来说,在很大程度上,贫困状态发生转变取决于贫困人口自身的经济行为和决策。当贫困人口看到脱贫的希望时,会从事高风险、高收益的经济活动,努力争取脱贫;而当其摆脱贫困陷阱后,又采用相对保守的策略,避免自己再次陷入贫困。基于这一理解,本书以贵州从事传统农业、牧业生产的贫困群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农户在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生产费用的“支出结构升级”和“支出的多元化程度”这两个指标对家户贫困动态变化的影响,试图通过以上两个指标反映家户对未来发展的主观意愿,进而从家户的主观因素方面,为贫困动态变化的原因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本书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