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气腾腾的榨油坊
俺家后院有个榨油坊,小时候,我常看油坊师傅榨油。
榨油之前,要先碾压豆子。把豆子整理干净之后,用石磙压扁。院中有一座“二龙戏珠”碾盘,在年幼的我眼里看起来非常高大,碾盘上有一个几百斤的石头磙子,石磙是用骡马拉的。一粒粒圆溜溜的豆子从沉重的石磙下压过之后,全成了“扁豆”。“扁豆”也叫“豆钱子”,是没出过油的半成品。豆钱子吃着很香,小时候,娘喜欢用青椒或者萝卜丝炒豆钱子做菜,有时,还用韭菜和着豆钱子做包子。
豆钱子做好之后,把大锅刷好,点火架蒸笼,把豆钱子蒸熟。蒸豆钱子我没见过,因为师傅们一天到晚本来就汗流不止,穿不住衣服,蒸豆钱子的时候,整个榨坊里热气腾腾的,师傅还要使劲砸,更是要人人脱光,哪个小孩敢走进去?
榨坊里有许多打夯的木棒槌,每把足有五斤重。还有很多圆模具,用来装蒸熟的豆钱子。榨油前,一般要先在模具里铺上一层薄薄的长水草,倒入豆钱子之后,再把伸出模具外的水草一一向内翻转、收拢,让它们包裹住豆钱子。此后,便是要用木棒槌夯砸了。
夯砸之后,油从模具中流了出来。这油不用盒装,不用桶盛,都流到地面上的一个土坑里,要用时,从坑里舀油。小时候我常想,这样多可惜,事先得灌多少油下去,才能让这土坑喝足不下渗?后来我又想,那时没有冷藏设备,土坑装油,也许是为的要利用土地的阴冷,让油不变质吧。
小孩子生来好奇又好动,我看骡马拉着石磙,围着碾盘,一圈一圈地轧豆子,心里痒痒的。师傅不轧粮的时候,我时常爬上碾盘,把它当作戏台玩耍,伸胳膊踢腿。又或者爬上跳下,像骡马那样在石盘上转圈跑,一圈又一圈,直跑得天地混淆,就闭上眼往碾盘上一躺。有时我还使劲推那个大石磙,推呀推呀,因为我年龄小,不管怎么推,那石磙子都稳如泰山,纹丝不动。
父亲不善经营,油坊在父亲手中只几年,就和药房一样停业了。如今,这种原始的榨油方法已成为历史,但关于油坊的记忆却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