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野苑
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悟道成佛后,世人多称为“佛陀”。佛陀从菩提伽耶来到当时的印度名城瓦拉纳西,在一个叫作鹿野苑的地方,见到当年的五位同修者,向他们阐述了无常、灭苦思想,以及修行超脱之道。五人顿悟后,出家为五比丘僧,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僧侣。至此,佛教最终具备了佛、法、僧三宝,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开始在印度兴起并最终成为这个宗教王国中的一派。释迦牟尼从此开始,驻世说法四十五年,讲经三百余回,化度弟子数千人,后来佛陀派遣他们到各地弘法。在当地国王与富商的支持下,佛教在鹿野苑附近传播开来。这里也被尊为佛陀“初转法轮”之地,佛教最初的僧团也在此产生。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对鹿野苑有这样的记载:至鹿野伽蓝,台观连云,长廊四合,僧徒一千五百人,学小乘正量部。大院内有精舍,高百余尺。石阶砖龛层级百数,皆隐起黄金佛像。室中有鋀石佛像,量等如来身,作转法轮状。精舍东南有石窣堵波,无忧王所建,高百余尺。前有石柱,高七十余尺。是佛初转法轮处。
到公元3世纪时,鹿野苑已经成为重要的艺术中心,在笈多王朝时期(公元4世纪到6世纪),更是达到了巅峰。
由于历代的战乱,特别是公元12世纪后期,鹿野苑遭劫掠,建筑物等被严重破坏,佛教在印度已经衰微,古代的庙宇大多被毁或荒芜,鹿野苑终至湮没。直到近代,一些印度和西方的考古学家们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里的记载,找到了遗址,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才让这个沉埋几百年的佛教古迹重放光彩。
鹿野苑内的达美克佛塔,有幸在历史废墟中保存了下来,塔高39米,直径达28米多,属留存极少的阿育王时期建筑。废墟中标有佛陀在一个雨季中的驻锡地,在此处东面,就是1931年新建的根本香室精舍,那里有精美的壁画,介绍佛陀的生平。
我理解的凡人悟道,分为几层领悟。第一层是当下社会的智者,对生活看得开,懂得透;第二层比第一层对社会更有深入研究,并对此有所应用,在历史上留下名声,如中国历史上的诸葛亮、刘伯温等人;第三层,就是看透自己的前世往今生。历史上,佛陀、老子、耶稣,应该都是达到这层境界的。
现在的鹿野苑遗址里有考古博物馆,该馆建于1910年,值得一提的是鹿野苑一带发掘出来的不同年代的石像及雕刻,主要为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2世纪的作品,尤其以笈多王朝时期的杰作最多。最著名的是阿育王四头雄狮柱顶。阿育王石柱坐落在室利达摩罗吉迦塔之前,是阿育王时代艺术的代表物,由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因崇佛而下令建立的。今日印度国徽上的图案就是来自这根阿育王石柱。阿育王石柱为青灰色大理石材质,柱高15~25米,底部直径0.8米,刻有阿育王铭文,柱上端为雕刻华丽的柱头,柱头第一层是钟形的倒垂莲花;第二层是线盘及饰带,上面雕刻着一头大象、一匹马、一头牛和一只老虎,彼此间都用象征佛法的法轮隔开;第三层是四只背靠背的圆雕雄狮,前腿挺立,面对四个方位。阿育王石柱现已经碎成5段,下部还有2.1米仍埋在地下,其余4段散落周围。柱头高约2.03米,四面各刻有狮面,造型优美,是古印度佛教艺术的极品。这座四狮柱头被收藏在鹿野苑博物馆中,而四狮形象也已成为印度政府的国徽印记,在纸币和海关关防上均可看到它。
博物馆另藏有一些印度佛教艺术的珍宝,其中包括百幅图画,但是博物馆不让拍照。对比别处佛造像,印度的佛像似乎更注意体现人体的形态(这应当是受希腊的影响),体态也更婀娜,四肢更加舒展,而非如中国那样佛像躯干是紧密连为一体的,这里面也许还有石材的制约因素在内。随着希腊化影响的削弱,后期印度雕塑的神像逐渐透露出神秘主义的诡异气息,艺术性好像减弱了。
鹿野苑所在的瓦拉纳西古城,不仅有宗教和历史遗址,还有印度信仰的核心之处:恒河。在鹿野苑考察中,多住了一天,体验印度真正文明的根。
由于鹿野苑的缘故,瓦拉纳西也是佛家弟子向往的圣地。实际上,佛教历史上的第一批信众就出现在瓦拉纳西。虽然佛教受到印度帝王如阿育王的扶持,但是始终没有在印度民众中扎下根。相反,3000多年来,印度教却一直在恒河岸边徘徊,仿佛一个忧郁的思想者始终伫立在河畔,没有任何衰老的迹象。
鹿野苑遗址全貌
高度超过40米的达美克佛塔,虽然有部分遭到毁坏,但是雕刻精美几何图案的佛塔基部仍完好无损
鹿野苑佛陀舍利塔遗址
鹿野苑佛陀修行处
鹿野苑佛陀修行处内部
鹿野苑佛像浮雕
鹿野苑考古博物馆,里面不让拍照。是一个值得慢慢欣赏的地方
鹿野苑外面2公里处的乔堪祇塔,也称为五比丘迎佛塔,建于笈多王朝时期,原为覆钵形,顶端的八角亭是莫卧儿帝国时(公元16世纪)所建
鹿野苑周边各国寺院的佛像
乔堪祇塔后侧,可看到原有遗址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