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市属地人才开发战略的几点建议[1]
属地人才是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户口档案、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生活居住等归属所在行政区管理的各类人才。
北京市属地化管理单位包括中央各部门及地方政府或企业驻京机构。国有企事业单位、外资企业,驻京高校及科研院所等。这些属地化管理单位中,集中了行业中很大比例的精英,属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是全国其它地区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如何开发与利用这些属地人才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是一个特别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北京市属地人才队伍的基本特点
人才数量比较充足
北京作为首都的特殊功能,使得中央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比较密集。北京地区的党政人才总量达18.44万,在京沪、深三地区中居于榜首位置。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党政人才总量占到就业人才总量的12.49%。通过对问卷统计分析,被调查人员中73%的人认为单位党政人才数量充足仅27%的被调查者认为单位党政人才数量不够充足。从上述两组数据分析,不难看出从数量上讲,北京市党政人才队伍还是比较充足的。
属地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全国最高
北京市属地人才集中了我国党、政、军、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杰出精英。这些属地党政人才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知识,又是善于治党理政的高级公共管理人才,有一大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现代管理知识和能力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以及具有世界眼光、通晓国际惯例与规则、具备先进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北京地区在人才资源的绝对拥有量、人才层次、人才培养能力等方面。都具有相当的优势。到2005年,按照北京市人事部门现有统计口径计算,北京地区人才已经达到206.8万人,中央单位人才60.6万人北京市市属单位各类人才89.4万人。非公经济单位人才56.8万人。到2010年北京市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总量将达到230万人至235万人,年均增长3%,比目前的202万人增加30万人。
北京地区拥有全国1/4的重点高校、1/3的研究生院、1/3的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所有的国家一级学科和97%的国家二级学科,培养博士生规模占全国培养量的1/3,培养硕士生规模占全,国培养总量的1/5,是全国最大的教育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北京市
创新性科技人才资源丰富。人才整体素质优良。北京人才资源总量、人才密度均处于全国前列。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在站博士后、留学归国人员、突出贡献专家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科学家、工程师、教育家、艺术家以及卫生、新闻、法律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高级专家拥有量在国内也处于领先水平。
属地人才与首都发展的联系日益密切
按照人才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北京市政府依照有关法律或法规性文件,对所管辖区内的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等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某些内容如户口档案、医疗保险、计划生育、组织与劳动关系等履行管理职责。
在属地化管理原则下,北京市属地党政人才和属地科技创新人才与北京市方方面面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也越来越关注和关心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乐于为首都发展出谋划策。
这种密切的关系,是北京市能够做好属地人才开发的有利条件。
目前北京市属地人才开发存在的问题
2008年3-5月,我们组织相关人员对300多名北京市的属地人才进行了问卷访问调查。此次调查与访谈共设计了62道问题。调查数据经使用SPSS统计工具分析之后,发现北京属地(科技创新)人才开发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北京市人才政策环境存在主要问题。
针对北京市人才政策环境的调查主要涉及:用人观念、用人机制、人才引进政策、人才评价考核机制、人才激励措施、人才培训开发、人才服务与保障,资金与技术等方面。
300多人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北京市用人观念滞后的占37.37%,用人机制不灵活的占62.28%,缺乏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的占29.50%,人才评价考核机制不完善的占27.4%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措施的占50.53%,认为人才培训开发不足的占35.9%,认为人才服务保障滞后的占38.43%,认为开展工作的资金与技术支持不足的占14.23%。
——人才结构不平衡、尤其缺乏高级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调查者认为,目前北京人才结构不合理,最缺乏的人才类型依次是:高层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法律与管理人才、现代服务业人才、文化创意人才、信息产业人才,金融与经济专业人才等。
——引进和留住人才还存在较多的制约因素。
通过调查,79.3%,的人认为北京的高房价以及住房条件差是影响北京市人才引进和留住人才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次分别是工资低,城市环境差、交通条件差、缺少发展机会,资金技术支持不足等。
在保留北京市属地人才方面,资金与技术支持以及发展机会,社会保障等因素不是最受关注的,而住房、城市环境、户籍政策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工资待遇普遍受到被调查者的关注。
——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受到多方面的制约。
北京市属地科技人才培养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按照影响大小依次是:教育体制约束学生的创造力(占49.37%),国家激励科技发展的政策(占24 . 68%)、科技方面的资金投入(占15.82 %)、百姓对科技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不高(占9.18 %)。
——科技创新人才在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较多。
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北京市科技创新人才在创新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科研经费不足(87.54%)、科研信息缺乏(23 . 49%)、研究时间得不到保证(23.1%)、科研设施较差(20. 23%),缺少创新伙伴(18.51%、科研成果转化较难(58 .36%)、科研制度不完善(37.01 %)、生活环境较差(22 .42 %)继续深造机会较少(28 .47%)。
——属地人才培训开发方面存在不足民。
从被调查者反馈回来的信息看,北京市属地人才认为最近两年内获得的培训机会普遍不高。其中。获得培训时间少于1个月的占到了55.87%。
——属地党政人才参与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深度不够。
部分接受调查的属地党政人才或科技创新人才,认为参与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潜力还很大希望得到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在对北京市人事局和北京市科委有关领导的访谈中他们也有同感,普遍认为需要加大支持力度吸引属地人才更好地参与首都发展。有图人才环境是人才安定工作的后台保障也是评价人才工作开展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然而在现状分析中发现目前
关于属地人才开发的建议
继续优化人才环境,科学规划和搭建人才事业平台工程人才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仍然是阻碍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应该继续加大人才环境的建设具体措施的落实有以下两方面:
一是整合分布在首都不同系统、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各类人才资源。根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京单位人才资源高度聚集的特点,按照“多种形式、多方协作、互惠互利、共同受益”的思路,鼓励支持市属各单位聘请中央在京单位人才到重要岗位兼职或者挂职,为首都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二是针对首都发展战略需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更多的政治、经济等资源支持。人才政策不够灵活是目前北京市党政人才工作开展的一大障碍,这里有客观的原因,即身处首都北京人才政策受到较大的限制,可以多借鉴国内外其他城市的优秀经验对现有人才政策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完善。
搭建和完善北京市创新人才交流平台
进一步拓宽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积极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尖端技术的专业人才。创新人才引进评价手段,健全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加强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园区的建设。引进符合首都发展方向的紧缺急需人才。注重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和选拔人才,为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对于紧缺人才。市政府应该加强与人才所在单位、部门的联系。在留京户口指标、住房、创业基金等方面给予更大便利为人才提供更多挂职锻炼。实习:合作研究的机会,促进属地人才与市属人才之间的交流。
以高层次人才为着力培养高级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和国际化人才。
保持属地高校、院所与当地政府之间的坦诚交流信息畅通人才与科研设施等资源共享。一方面倡导和支持属地科技创新人才成为各级政府进行科学决策的智囊团。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促进属地高校‘科研院所与社会的联系。为属地人才提供更多的教学科研新课题,大大提高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其发展潜力实现北京市科技力量的整合。
突破机制瓶颈,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
创新能力与科技资源不相匹配的根源。在于缺乏资源与应用互动的有效机制。不打破机制瓶颈。问题将长期存在资源优势就无法转化为竞争优势。要通过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的导向和示范带动,大力支持和引导院所高校与企业、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科技条件与企业创新需求研发资源与实业资本之间的多种形式的结合。力争全面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更加灵活高效的新型产学研结合机制和发展模式。
建立与完善北京市科技创新人才“资源池”
所谓“属地人才资源池”就是指经过一定的鉴别程序,把符合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属地人才储备起来形成一个动态管理的资源库,根据需要可以方便地从资源库中挑选合适的人才。人才“资源池”的建立与保持一般有:制定组织所需人才的标准(能力和素质要求)、人才推荐与自荐、人才甄别、审批、建档以形成人才“资源池”、人才管理与开发、人才使用与考核、人才淘汰与更新等环节。
应由北京市科委牵头建立属地人才“资源池”这是更好地甄别管理与合理使用北京市属地人才的良好举措,有助于实现人力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人员的使用效率。
改善创新环境与条件
为了更好地调动属地人才参与首都经济与社会建设的热情与积极性。必须大力推进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优化自主创新的环境。为科技人才提供更为舒适的科研环境、科研条件与生活环境。
优化创新服务环境
按照《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发展纲要》的有关规定北京市在属地科技创新人才开发中。应切实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优化创新服务环境:
第一,完善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保障。
第二,构建全市统一的技术交易、企业融资、信息交流等平台形成比较完善的创新基础设施体系。
第三整合专业服务资源,围绕科技研发、企业融资信用担保、孵化转化,法律服务等环节健全社会化、市场化的中介服务体系。
第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知识产权评估制度鼓励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严厉查处和制裁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及时有效地处理知识产权纠纷。维护良好的创新环境。
[1] 本文为萧鸣政与肖志颖合著,原载于《中国人才》 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