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第一夫人回忆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19世纪中叶,海伦·赫伦出生在繁荣的“王后城”。赫伦家族是一个政治世家。成年后,海伦·赫伦嫁入美国十大政治家族之一,这注定了她的一生会不平凡、不平静。在世界格局重写的乱世,海伦·赫伦随丈夫威廉·霍华德·塔夫脱任职海外,先后获菲律宾第一夫人、古巴第一夫人的荣耀,最终成为美国第一夫人。担任美国第一夫人期间,她对华盛顿公共建设项目、白宫内部管理和礼仪等产生了较大影响。《美国第一夫人回忆录》(1914年)是第一部由第一夫人撰写的回忆录,由纽约知名出版公司Dodd Mead&Co.出版发行。Dodd Mead&Co.一向以经营善本闻名,历史悠久。海伦·赫伦是第一位自己开车的第一夫人、第一位支持妇女选举权的第一夫人,第一位吸烟的第一夫人。听起来,她多少像一个离经叛道的女权主义者。

1899年,美国大败殖民帝国西班牙,接手动荡不安的古巴和菲律宾群岛,标志着由西方维持了几百年的初级现代化模式式微,美国将引领世界进入现代化的新阶段,制度化和技术化是其中两个最突出的维度。然而,与此同时,美国传统外交战略——国土疆域不超出美洲的宪法规定遭到严重挑战。在美国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威廉·霍华德·塔夫脱扮演了重要角色,海伦·赫伦也以第一夫人的角色参与、见证、推动和促进了美国崛起为世界领袖的这一过程。

《美国第一夫人回忆录》以丰富的叙事手法和修辞手段,艺术地再现了美国在菲律宾、古巴等地不同于西班牙殖民者的多重历史意义,尤其是上海厨师阿新的塑造深具艺术气息。在排华势力凶猛的时代,海伦·赫伦敢于跨越种族偏见和阶级藩篱,十分难得。阿新与第一夫人之间并非表面上单一的主仆关系,而是有礼有节、互相尊重。在叙事艺术上,多变的大自然总是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美式幽默和自我嘲弄则像暗涌的泉眼,其深层意义的指向是发散式的,有待不同知识面、不同审美情趣的读者亲自捕捉、体会、发现。书中还摘录了大量美国政要间的私人信件、相关报刊节选等。《美国第一夫人回忆录》全书文风曲折、冲淡、幽默,可以说是一部颇具艺术价值的历史文献。

一、叙事艺术

作者很擅长双线并行的叙事艺术,尤其是大自然对故事情节的推波助澜,使文本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多重意义。壮观的山峦、浩渺的大海、陡峭的崖壁、肆虐的台风、无尽的黑夜,既可以是人们行走在陌生国度的诱因,又可以是带来无尽恐惧的地狱;在无望时给予人们前行的动力,在极乐时又生出悲情。

因为在美国外交政策转型、国内纷争日渐加剧、世界格局重新整合的时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威廉·霍华德·塔夫脱一跃成为总统(1909—1913)。他的上台看似出乎意料,实则顺理成章。

然而,万众瞩目的总统就职典礼却出人意料地狼狈不堪。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让早春三月的就职典礼陷入一片混乱,“大西洋沿岸的铁路、电报等通讯完全中断。电线东倒西歪,交通完全停滞。前往华盛顿参加庆典的成千上万的人被迫滞留在华盛顿城外”。两位交接的总统则戏称这是大自然对自己的惩罚。在冰雪覆盖的世界里,作为第一夫人的海伦·赫伦加入就职典礼的游行行列,马车踉踉跄跄地走在宾夕法尼亚大道上,根本无法保持平稳行进。没有任何计划,也没有任何预谋,海伦·赫伦就这样刷新了总统就职典礼游行行列没有女性的历史。她虽然宣称自己并不想做个指手画脚的女权主义者,但不失为身先士卒的行动派。作者很善于运用既相互补充又相互对立,有时甚至相互颠覆的表意方式,使语言意义更具多重性和可变性,以此带动主题呈现层层叠叠的多重叙事艺术特征,供读者咀嚼、品味。

回忆录中处处闪耀着灵动的艺术光芒、美式幽默和自我嘲弄。作者驾乘艺术的马车走进历史,为我们呈现了一部颇具艺术价值的历史文献。因此,无论文学艺术研究者、文化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读《美国第一夫人回忆录》都会获得出乎意料的阅读体验。

海伦·赫伦笔下的白宫既正式,又混乱,琐碎的日常生活、频繁的招待会让读者忍俊不禁。按常识,我们以为美国人最普遍的见面礼是拥抱和贴面,其实不然,拥抱和贴面是西方人或者说是欧洲人的见面礼仪。在一定程度上,作者刻意区分美国与西方的不同,尤其在威廉·霍华德·塔夫脱大选期间。

书中提到最多的礼仪是舞会和握手,尤其握手。“人们早就知道,美国总统的主要工作就是握手……这一握,为所有善良的美国人所珍视。没有比这更疲劳、更锻炼人的工作。”这颠覆了一般读者认为的最简单的握手礼仪的体验。在第一夫人的倡导和多方努力下,华盛顿人的公众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效仿马尼拉的卢内塔公园,每周在波托马克公园举办一次室外音乐会;二是效仿日本皇家私家园林的樱花节,在波托马克公园种植了三千多株来自日本的樱花树,供公民观赏和消遣。一百多年来,这些举措一直深刻影响着华盛顿的公众生活。

有关白宫的修缮问题,也就是总统之家的修缮问题,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居然反复申请多次后才获得众议院拨款委员会的批准。所谓民主的意义就在于此,又不止于此。不过这只是第一步,海伦·赫伦住进白宫后,从女性视角、少数族裔视角对白宫礼仪和管理方式做了很多调整。

如果结合回忆录篇幅最多的远东生活,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用词——在亚洲菲律宾群岛的日子,海伦·赫伦的一生可谓“无限风光在险峰”。

二、对西班牙殖民者和新贵日本的批判

全书十九章,绝大部分内容讲述海伦·赫伦随夫前往菲律宾群岛组建国民政府的经历(1900年4月—1903年12月),很多篇幅极尽溢美之词,歌咏菲律宾群岛的湖光山色。在情节发展中,大自然不断变换背景,为本书奠定了叙事基调。有意思的是,“亚洲”一词在回忆录中只出现过一次,其余均用“远东”指代。

《美国第一夫人回忆录》的史料价值,源于它见证了美国迅速崛起的几个关键时间点以及当时美国和亚洲各国的关系。从残酷的南北战争(1864年)到跻身世界列强,美国仅仅用了三十几年时间。

海伦·赫伦在书中大量引用自己与丈夫的通信,通信内容大多是关于国事和政事的,她几乎是丈夫及其委员会决策时的第一建议人。此外,还有威廉·霍华德·塔夫脱与威廉·麦金利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以及当时政要的多封私人信件,内容主要与个人前途及国家命运有关。另外书中还收入报纸杂志的节选,甚至不乏对当时漫画的描述,还插入了四十余张个人生活照片等。

具体来说,当时的美国凭借强大的国力和海军力量,于1899年大败西班牙。一方面,美国大举接收西班牙殖民地;另一方面,由于西班牙修士建立的传统秩序瞬间土崩瓦解,美国国内民主人士与殖民地人民形成反帝国主义、反修士的各种同盟,菲律宾群岛的暴乱此起彼伏,各种利益诉求难以调和。正是在此关键时刻,1900年初,威廉·霍华德·塔夫脱受命前往由美国政府控制的菲律宾群岛。根据不同政要的意见,威廉·霍华德·塔夫脱在菲律宾以反帝国主义者的姿态行使帝国主义权力。

然而,美国的进步性在于,虽然接手西班牙殖民者统治了三百多年的菲律宾群岛,但没有接着走西班牙殖民者的老路。相反,美国善于从西班牙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西班牙人除了传教、修建大教堂外,并没有以欧洲启蒙思想开启菲律宾民智,菲律宾底层几乎没有懂西班牙语的民众,更不用说将菲律宾建设成一个现代国家。西班牙殖民者只是以独断的教会管理模式掠夺当地资源,甚至刻意蒙蔽当地人的心智。

美国在争夺殖民地的第一轮大战中,迈向帝国主义列强行列,但明显有别于西方,美国也的确处处彰显它与西方的差异。美国摒弃传教士掠夺式和愚民式的管理,使菲律宾迅速走向现代化国家模式。譬如,投资菲律宾公路、铁路、医院、学校等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从美国本土吸引大批年轻志愿者前往菲律宾,教授当地人英文;按照原有的宗族和部落,成立省级管理机构和行政区划;建立菲律宾群岛第一个立法机构;组建菲律宾人自己的警察局,带去现代文明的种子;海外投资力压传统英国、法国等殖民国家及其海外垄断辛迪加;合理买卖菲律宾优良的橡胶材料。针对摩尔人原始的破坏性采集树胶的方式,以及从未有过科学保护橡胶树的意识,威廉·霍华德·塔夫脱与当地酋长皮昂商量,计划给当地“派一名懂得如何保护橡胶树的专家,摩尔人只需执行专家制订的相关规定即可”。美国式超前的生态文明、法制、自由、民主之花开遍菲律宾群岛。

美国对待殖民地的治理方式有别于殖民新贵日本。威廉·霍华德·塔夫脱被任命为战争部长后,从菲律宾返回途中顺访日本。儿玉源太郎将军认为,美国在菲律宾遇到的问题和他在台湾遇到的问题相似,并告诫威廉·霍华德·塔夫脱:“我们不得不消灭那些迟早会变得很优秀的人,然后该怎么样,你懂的,你当然明白……”有生之年,威廉·霍华德·塔夫脱从来没有杀害过一个菲律宾人,也没有下令杀害任何一个菲律宾人。他一直致力于如何友善地与菲律宾人联合起来,并劝导他们不要让自己陷入因为反对美国而带来的危险之中。回忆录不仅见证了菲律宾走向现代化国家的进程,更见证了美国越来越强大的原因、引领世界的重要时间点和美国不同于西方传统帝国的理念。

因此,我个人以为,未来想要引领世界,除了技术领先,理念将与之相伴而行,成为另一个强大动力。即便后人类时代的学者们反对无休止的技术对大自然及人类自身的残害,但科技已然成为人类世界运转的模式。

三、中国印象及与中国的关系

担任第一任菲律宾总督后,威廉·霍华德·塔夫脱一家在强大的海军舰艇的保护下,游走于亚洲诸国及太平洋诸岛之间。夏威夷、日本、中国、东南亚、太平洋岛国在一定程度上息息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

塔夫脱夫妇远离熟悉的白人世界。菲律宾群岛,尤其马尼拉其实是个多民族混居的社会。不同部落的人种、外貌大相径庭。此外,还有外来的西班牙人、英国人、美国人、中国人及其他混血人种。在海伦·赫伦看来,菲律宾是世界上唯一认为混血人种比纯种人更聪明的国家。菲律宾的名流、文人多为外来人和混血人种。这些林林总总的人种中,威廉·霍华德·塔夫脱夫妇最信任的是中国人,家里用的都是中国仆人,卧室的贴身细活、色香味俱全的饭菜,都是由信得过的中国仆人来做,抹地板、修花园和驾驶马车等粗活则由菲律宾人打理。

模样有些奇怪的中国上海大厨阿新“会以极其尊重的态度听从我的指导和建议,小心地重复一遍我设计的菜谱,然后说:‘好的,夫人。’回到厨房后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做”。中国大厨自有其价值,阿新平日非常喜欢制作精美甜点。在炎热的菲律宾,光是看着各式冰镇甜点,就能让招待会上的来宾大吃一惊。高效而又专注、充满艺术气质的中国大厨,与花园里磨洋工、工作效率低下的菲律宾人形成鲜明对比。

作为中国读者,难免会有些许独特的自豪和快感。相比美国华人移民作家自我贬低的华裔人物形象,这样的人物形象的确更吸引人。尤其这样的华裔人物出自一位身居高位却自感时常陷入无可奈何之情状的女主人的叙述,更增加了人物的艺术感染力。这种艺术感染力来自叙事艺术上的妙笔生花,勾勒出人物性格的多重复杂性。总督夫人和厨师既相互尊重又保有各自的独立和独特性。所谓美国式幽默和美国式包容,以及华人厨师作为艺术家的感染力都跃然纸上。

作为菲律宾第一位总督夫人,海伦·赫伦的确担得起冒险家的声名。她敢于专程前往北京目睹八国联军围困北京时的动乱,并随美军将领罗伯森上校前往美军部队驻扎的天坛看望美国士兵。叙事艺术上,她再次将天坛的和平庄严气氛与舞刀弄枪的士兵对立起来,形成第一夫人式的、鲜明的批判意识,并不忌讳称美军为侵略者。“到访过天坛的人都会感受到平和、肃穆的气氛,而干着‘外国恶魔’勾当的侵略者扰乱了神明的灵性。”

无论如何,美国第一夫人以娴熟的叙事艺术为读者呈现了多重意义的表达。或许因为她曾经身处殖民地,有很多在其他国家生活的特殊经历,所以能够深刻地体会作为外国人和异族人的经验,形成了第一夫人及其《美国第一夫人回忆录》格外包容又深具反思的叙事动力。无论在菲律宾期间还是入主白宫后,她与丈夫都不被习俗所困,锐意改革,以夫妻一体的模式推动和平理念,致力于消除种族、宗教、宗派之间,甚至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美国第一夫人回忆录》也的确担得起作为稀缺品类的价值。

李丽华

2018年秋

于赣江之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