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理智慧
入若耶溪
王籍
王籍(生卒年不详),字文海,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市北)人。南朝梁诗人。因其《入若耶溪》一诗,而享誉诗史。有文才,不得志,齐末为冠军行参军。王籍诗歌学谢灵运。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
,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
,长年悲倦游
。

赏析
若耶溪在会稽若耶山下,景色佳丽。这首诗是王籍游若耶溪时创作的,它使人感受到若耶溪的深幽清净,同时也达到了“动中间静意”的美学效果。
开头两句写诗人乘小船入溪游玩,用一“何”字写出满怀的喜悦之情,用“悠悠”一词写出“空水”寥远之态,极有情致。三四句写眺望远山时所见到的景色,诗人用一“生”字写云霞,赋予其动态,用一“逐”字写阳光,仿佛阳光有意地追逐着清澈曲折的溪流。把无生命的云霞、阳光写得有知有情,诗意盎然。五六句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蝉噪”“鸟鸣”使笼罩着若耶山林的寂静显得更为深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二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最后两句写诗人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全诗因景启情而抒怀,十分自然和谐。此诗文辞清婉,音律谐美,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彭城(今属江苏徐州)。生于嘉兴(今属浙江)。公元793年与柳宗元同榜中进士,一同参与永贞革新,结果一同贬谪远郡,历尽坎坷。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等闲职,后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其诗精炼含蓄,与白居易并称“刘白”,白居易称他为“诗豪”。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
,流水前波让后波。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
赏析
这首七律具有哲理性。茂盛的树林新长出的叶子,催换着老叶、旧叶;江河中,奔腾的流水前面的退让给后起的波浪。这里“陈叶”“前波”可指微之、敦诗、晦叔等已经去世的好友,也可指旧事物。“新叶”“后波”可指“晚辈”,亦可指新事物。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亡有它的客观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民族概莫能外。刘禹锡有感于友人的去世,悲痛之余,他想到的也许就是尊重逝者、善待生者,以及生者应该珍惜生命好好地活下去,充分体现出他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小松 杜荀鹤
杜荀鹤(约846—约906),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县)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曾以诗颂朱温,后朱温取唐建梁,任以翰林学士,知制诰。他的诗对晚唐的混乱黑暗,以及人民由此而深受的苦痛,颇多反映。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
赏析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轻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泾溪 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
,时时闻说有沉沦
。

赏析
本诗是一首哲理诗,诗人另辟蹊径,于景物中寓哲理,通过比喻手法总结教训。全诗分析得透彻,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精妙的生命辩证。
这首诗前二句和后两句构成鲜明对比:因为“兢慎”,险要处无船倾覆;由于不慎,安全的“平流”上却常见船只沉沦。不同的客观环境,决定了不同的主观态度,不同的主观态度带来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
正是从这种实地考察中,诗人悟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杜荀鹤《泾溪》诗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处盈虑亏,枕戈待旦。
溪云 皎然
皎然,唐代著名诗僧,字清昼,姓谢,吴兴(今浙江吴兴)人。南朝谢灵运十世孙,居于杼山。皎然文章隽丽,诗风清俊。有《杼山集》10卷。另撰有诗论著作《诗式》《诗议》《诗评》。

舒卷意何穷,萦流复带空
。有形不累物,无迹去随风。莫怪长相逐,飘然与我同。

赏析
《溪云》是唐代著名诗僧皎然所作《南池杂咏五首》中的一首诗。该诗描写的是溪涧云的禅趣与诗意,以白云的舒卷变化,衬托出了禅者的潇洒自由。
万物都蕴含禅意,万物都富有诗意。无穷的是事物的变化与特性,有限的是人的眼光与情怀。这首诗便是写溪涧云的禅趣与诗意。溪云,它自身舒卷变化无穷,它既能相随流水,又能飘飞上长空。多么自由,多么潇洒。在挥洒它自身的自由时,它从未妨碍他物。它也有形体,但白云飘过,山依旧水依旧。它自由而不自傲、不自矜,一阵微风便可将它带走,不留下一丝痕迹。只有一位境界与它相似的诗人与禅者,依依地追逐它的脚步。
插秧歌 契此
契此(?—916),唐末五代浙江奉化岳林寺僧。幼孤,八岁时由奉化长汀农人张重天收养,故名长汀子。成长后,入大桥岳林寺出家。他容貌猥琐,头大腹鼓,出语无定,寝卧随处。常常杖荷布袋,四境化缘。人称布袋和尚,以为弥勒菩萨应化。浙江各地,尤其杭州寺庙多塑其像,置于首殿,虔诚供奉。关于契此和尚的神奇故事,流布甚广。
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
,后退原来是向前
。

赏析
布袋和尚的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农人插秧时的见闻觉知,而实际上已经将修道时的内在境界和奥秘全部含射无余。第一句中的“田”实际上是指人们的心田——也即所有众生本有的犹如虚空一般的如来藏的光明;这句诗中的插秧动作是指代人们日常生活中身口意的一切所作所为,如睹物闻声、行走坐卧、语默动静等。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犹如青秧插满水田一样,人们平时的一切思想、行为和语言等都是在犹如虚空般的如来藏的光明中生起和消失,虽然如此,如来藏空性和光明的本性从来就没有动摇和变迁过。
此歌看似浅白平易,却富含哲理,饱蕴禅机,生动活泼,饶有情趣。
断句 苏麟
苏麟(969—1052前后),宋杭州属县巡检。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赏析
靠近水边的楼台(因为没有树木的遮挡),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着阳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发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苏麟的这首诗,因为只写了两句,所以称为“断句”。“易为春”,后来演变为“易逢春”“早逢春”。
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对部下很宽厚,常举荐随员做官。据说,他在浙江做官时,部下都经他举荐当了官。只有一位叫苏麟的人,因外出办事不在跟前,未被范仲淹举荐。于是苏麟作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看似咏楼台亭榭、花草树木,实则暗示:好处都被别人占了,而自己却得不到恩泽。范仲淹何等聪明,看到他的诗后,明白了他的意思,因此,写了封推荐信,使苏麟得到升迁。此诗以后成为人尽皆知的成语,用以讥讽藉职务之便,为自己或亲信捞取好处的人。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赏析
苏轼常用诗歌来讲道理,所选取的意象大多简单明了,却能触及到幽微难言的哲理,引人深思。苏轼此诗的意蕴与写法,可能受到佛经的启发,诗人以佛偈形式写出前后,两句都是一假设一反问,寓答于问,说明要奏出悦耳动听的曲调,仅有琴或妙指即高明的弹奏技巧是不行的,这就启迪人们: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是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动性结合的结果。此诗表现出诗人探究事物真谛的浓厚兴趣,也显示出诗人朴素的辩证思想,写得天真活泼,机趣横生。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诗人”,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卒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但只有四千二百首流传下来,被誉为一代诗宗。杨万里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为七言绝句,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著有《诚斋集》等。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

赏析
诗的前半部为议论,后半部为描摹,二者构成先果后因的内在联系,均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思想感情,创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正是通过这种深邃的意境,寄寓着深刻的哲理: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断的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
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放”“拦”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迷惑。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

赏析
诗写于孝宗干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全诗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又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看到诗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景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

赏析
这是一首极具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远看山有色 冶父道川禅师
冶父(安徽地名)道川禅师,南宋时期高僧。生卒年不详。俗家姓狄,人称狄三,昆山(今山东省诸城市)人。没有出家以前,在县衙里当捕快。有一段时间,听说东斋(地名)谦首座正在附近的一座寺院里为大家讲法,他就经常抽空去听讲,并且坚持学习坐禅,每每不知疲倦。
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
。头头皆显露,物物体元平。如何言不会,祗为太分明
。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阐述禅理的诗,描绘的是清净自性,以及清净自性对于一切显现的观察,是不同于普通思维心对于境界之观察的。自性见山,虽然有色相,有也是无,幻相而已;自性听水声,声声不实,有声也是无声;自性观春花,没有取舍,当下即是自性,所以春天虽然过去了,自性之花却并未凋谢,自性不生灭的缘故;人来了,鸟因为妄想心的缘故而惊飞,鸟的自性却依然如故,不曾有任何惊扰。鸟虽然不明白,禅师则清清楚楚。就这样,一切显现,头头是自性大道;万事万物,本性都是清净自性,本来平等。为什么禅师这样苦口婆心地说,人们却不明白呢?只是因为,人们陷入了分别思维当中,把自性的当下妙明,转变成了思维心的分别而明了。这第六意识心的分别和攀缘,就是一切众生“病”的根本。只有放下它,才有明心见性之份。
雪梅二首 卢梅坡
卢梅坡,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梅坡”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的自号。诗风平易。《全宋诗》录其诗十二首。《全宋词》录其词《鹊桥仙》等四首。
其一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
其二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

赏析
这两首诗是七言绝句组诗,具体创作年代已无法考证,当作于宋末的一个初春日,梅花开放,作者赏玩之时。这两首诗阐述了梅、雪、诗三者的关系,缺一不可,结合在一起,才能组成美丽的春色。第一首诗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第二首诗首句写梅与雪之间的关系,次句写雪与诗之间的关系。后两句写梅、雪与诗之间的关系,梅花开放而没下雪,所以还缺乏诗意。两首诗写得妙趣横生,富有韵味。
诗人认为如果只有梅花独放而无飞雪落梅,就显不出春光的韵味;若只有梅有雪而没有诗作,也会使人感到不雅。从这首诗中,可看出诗人赏雪、赏梅、吟诗的痴迷精神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这两首都是说理的诗,第一首是说对任何事物的看法要一分为二,要有比较,有比较才能有鉴别。第二首是说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犹如梅、雪、诗三者构成了美丽的春色。
五月十九日大雨 刘基
刘基(1311—1375),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
赏析
这首七绝写了大雨前后的景象。前两句风雨雷电,气象磅礴;后两句雨住风停,清新恬静,一前一后对比鲜明。诗人通过对自然风雨的描写,借景抒情,抒发了一定的人生哲理:风雨过后,景色会格外美丽;遇到挫折,战胜挫折后,会觉得人生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