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镜芙|逐梦深蓝,从零开荒四十年
半路出家开启“铸舰梦”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中国现代史上少了一位救死扶伤的医生,却多了一位中国新文化革命的巨匠。就在鲁迅先生的晚年,距离他的故乡绍兴140公里的湖州,诞生了一位令人仰慕的舰艇巨匠,他就是潘镜芙。
1930年,潘镜芙在浙江湖州出生。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躲避战乱,当时只有七岁的潘镜芙跟随家人乘坐小船,从一个村庄逃到另一个村庄。那时候,他脑子里就已经植根了一个想法:有船才能生存。
后来,潘镜芙跟家人一同逃往上海,在途经黄浦江时恰好是夜晚,他看到江上一片灯光,全都是日本的军舰和外国的大船,没有一艘是中国的。尽管还是一个孩子,可他已经在想:如果长大后能够造军舰多好啊!逃亡路上的所见,成了潘镜芙“铸舰梦”的起点。
1941年,潘镜芙随家前往苏州,进入苏州高级中学就读。1948年报考大学时,没有船舶设计专业,他就暂时把梦想搁置,选择了当时工作前景较好的电机系。大学毕业后,潘镜芙被分配到华东电工局从事电气设计。
年少时的梦想,至此似乎已经渐行渐远。谁也没有想到,时隔三年后,组织上竟然安排潘镜芙到船舶设计部门工作。后来,提起这段经历他总是笑称,搞导弹驱逐舰自己是半路出家。没想到,一干就是一辈子。
20世纪60年代初,65型火炮护卫舰开始研制,这是我国研制的第一型舰艇,潘镜芙主持电气设计部分的工作。当时的他刚刚30出头,却毅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当时,全国上下所有舰船上使用的都是直流电,岸上使用的是交流电,军舰一靠码头就要接岸电,还要使用专用设备先把交流电变成直流电,才可以照明。如果接错了,电气设备就会烧毁,很是麻烦。所以,潘镜芙竟提出想把直流电改成交流电制。
很多人都劝他:“这样做风险太大,还是走老路更保险一些。”潘镜芙不畏压力,他说:“风险总是有的,创新总是要碰到一些问题,不是一帆风顺的。”他认为,交流制稳定可靠、价格便宜、进岸电也很方便,且国外从五六十年代以后,都开始朝着交流制发展。
靠着这样的预见和胆识,潘镜芙在中国军舰上第一次成功采用交流电制。此后,我国其他各型水面舰艇、民用船舶都开始采用交流电制。其实,类似这样的工作,潘镜芙还做了很多。他知道,自己进入的是一个在中国近乎空白的领域,而瞄准的却是世界最先进的水平,要缩短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必须不断创新。
用四十年靠近“铸舰梦”
1965年,潘镜芙受命主持我国第一代导弹驱逐舰。
年少的梦想就要启航了,然而潘镜芙却发现,这条路走起来比想象中艰难太多。过去,我们建造的水面舰艇都是单个武器装备军舰,彼此间没什么联系,全靠指挥员的口令来人工合成作战系统,综合作战能力较差。
关键之际,“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参与了确定驱逐舰导弹系统方案的会议。他在会议上直言:“军舰是一个大系统,导弹只是舰上的一个分系统,把导弹系统装到舰上,要把它安排好,使它发挥最大的作用。”钱学森提出的“系统工程”的观点,让潘镜芙茅塞顿开,他决定要把这个理念应用于舰船设计中。
为了实现“系统工程”的目标,潘镜芙带领同事去调查国产设备研制情况,这些设计单位分散在全国各地,他们在“吃着窝头,每人每月三两油”的艰苦条件下,先后召集一百多家单位参与设备研制,解决了一系列的技术难题。
1968年,第一代导弹驱逐舰首制舰在大连造船厂开工建造。历经四年的艰苦奋战,首制舰于1971年12月顺利交付海军服役。从此,中国海军第一次拥有了远洋作战能力的水面舰艇,我国驱逐舰进入导弹时代,而潘镜芙也被外国同行称为“中国第一个全武器系统专家”。
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军舰都在竞相发展导弹驱逐舰,而我国现有的驱逐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落后很多。这让潘镜芙很是焦虑,他意识到,研制更先进的驱逐舰是迫在眉睫之事。为了适应新技术条件下的作战需要,我国开始研制第二代新型导弹驱逐舰,潘镜芙担任总设计师。
那时,潘镜芙又做了一个有争议的决定:在第二代导弹驱逐舰的动力装置上引用国外设备。有人讥讽他说:“如果设备出了问题,难道要让外国人来解决吗?”潘镜芙再次顶住压力,强调说:“引进国外设备和技术,可弥补国内的一些短板不足,让新型驱逐舰整体站在较高的技术起点上,加快国产驱逐舰的发展速度。凡引进的设备,都要确定国内的技术责任单位和生产单位,实现国产化,填补国内技术空白。”他的观点,很快就得到了研究院和海军主要领导的支持。
1994年和1996年,由潘镜芙主持设计的中国新一代导弹驱逐舰哈尔滨舰和青岛舰分别交付海军使用,新型舰艇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1995年,哈尔滨舰先后访问朝鲜、俄罗斯;1997年,又作为中国海军编队主要军舰访问美国、墨西哥、秘鲁和智利,实现了中国军舰首次环太平洋航行。2002年,青岛舰远航4个多月,横跨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实现了中国海军历史上的首次环球航行。
1995年,潘镜芙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此后的他,逐渐退居二线,不再具体负责舰船设计工作,但至今仍然担任国产军舰设计的顾问,为新型驱逐舰的继续改进做贡献。
无时无刻挂记海军官兵
研制军舰这份事业,与文学是不搭边的。可是,走进潘镜芙的家里,最先看到的却是客厅、餐厅和卧室里的三个书柜,他珍藏了中外历史上不少文豪的著作。平日里,潘老就是靠读书、写诗和欣赏音乐来休闲的,每攻克一道技术难题,他就会拿起口琴,轻轻低吹上一曲浪漫而深情的《军港之夜》。
作为总设计师,潘镜芙处处身先士卒。每一次的适航性试验,他都坚持再坚持,为的就是直接掌握第一手资料。回忆起往事,他幽默地说:“记得第一次上船试验,我一躺下就天旋地转,像醉酒了一样。”
鲜有人知,这番幽默的背后,其实藏着莫大的辛酸。他的女儿偷偷告诉记者,真实的情况是,父亲当时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犯了,但不放心海上试验,坚持忍痛上了军舰。在海上潮湿的环境中,腰间的刺痛越来越严重,可即使如此,潘镜芙还是让同事搀扶着,继续指挥舰艇的操作。
几十年的时间,潘镜芙的工作单位从上海搬到南京,从南京搬到武汉,而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研究所、造船厂、海上试验场度过的。他的女儿提起:“从1966年到1992年,20多年里,爸爸妈妈几乎一直过着分居的生活,每年只有一次探亲假,爸爸才能回到上海的家中,那就是过年的时候。每次爸爸离开家,我都要大哭一次。”
对此,潘镜芙也表示:“我对妻子和孩子真的很愧疚。分隔两地的那些年,我和家人都是通过写信相互支撑的。”直到1992年,潘镜芙的工作移回上海,才与家人真正团聚。
在研制舰艇的几十年里,潘镜芙一直跟战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在设计舰艇时,不仅考虑舰艇本身的技术价值,还时刻惦记着以舰船为家的战士们,极力地想要为他们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环境。
过去设计的苏式舰艇,给人的感觉就是居室拥挤、通道狭窄、夹板层低矮,机器的噪声和高温的环境,让人感觉很不舒服。可潘镜芙设计的新型导弹驱逐舰,每个舱室都有真空处理厕所,房间明亮,空调冬暖夏凉,舱室里还有健身房、学习室、电视室,现代化的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他说:“搞了一辈子的海军装备,我最牵挂的是海军官兵们。官兵在舰上生活得舒心,才更有精力提高训练质量。”
这就是“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潘镜芙院士,他不仅是一位心系祖国的伟大科学家,更是一位充满人文情怀的“父亲”,一生都在精益求精地铸造大国战舰,我们当向这位走在世界造船大国强国路上的大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