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3: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日本学者的“亚洲视野”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是日本学者研究中国近代建筑的一个高峰时期,1996年出版的《全调查——东亚近代的都市和建筑》汇集了这个阶段的研究成果[图2]。(12)日本学者的研究,延续了之前在对本国近代建筑的研究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重视普查、登记等历史信息的系统收集整理工作;但更重要的是,与同时期中国学者注重对中国国内情况的历时性描述相比,日本学者的“文化比较”框架带来的是一种在空间上更为宏阔的“亚洲视野”,并据此对近代建筑文化交流中的两个方面进行了着力研究。第一个方面是日本建筑文化在其海外殖民地的传播,中国东北地区和台湾的近代建筑和城市是日本学者研究的重要方面,代表性的成果有越泽明对“满洲”都市计划的长期研究,(13)以及西泽泰彦对日本殖民地建筑的研究,(14)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从文化传播的起点进行近观,并考察了日本“渡海”建筑师、规划师和工程师所面对的具体而复杂的历史情境。

图2.藤森照信、汪坦、増田彰久,『全調查東アジア近代の都市と建築』,東京:筑摩書房,1996

第二个方面是确定东亚建筑在全球建筑文化传播路径中的位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东京大学藤森照信的著述,他撰写的《东亚近代建筑的发展》将包括中日韩在内的东亚近代建筑置于大航海时代的全球图景中,描述了欧洲建筑文化在全球传播的三种途径:第一种,起源于欧洲,向地球的东边绕行,通过东南亚北上,表现为英国为首的影响;第二种,沿着地球西行,绕过大西洋进入北美大陆,再渡过太平洋传到亚洲;第三种,通过西伯利亚从北方进入亚洲。藤森认为第一种途径是最重要的,而中国的近代建筑及其发展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另外一篇重要的文章《外廊建筑——中国近代建筑的原点》中,藤森进一步考察了第一种路径在19世纪下半叶的传播情况,通过平面、立面、细部、材料和技术等多方面的信息,梳理出中国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风格阶段及其与全球传播途径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