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残疾人康复发展的重点方向
综合我国残疾人康复发展的基本现状、挑战与机遇,未来可从以下几个重点方面入手,进一步促进残疾人康复的发展。
3.1精准康复服务
精准康复服务关键要对象精准、措施精准、效果明显。为残疾人提供适合个性需求的精准康复服务,重点是提高康复质量。在科技发展与我们生活关系日益密切的今天,要高度注重科技化、信息化的应用,如人工智能、3D制造等技术在康复领域的运用。精准康复服务要依据“健康中国2030”和脱贫攻坚战略部署,聚焦残疾人康复需求,强化基本康复保障,实施精准康复服务,提升残疾人生存和发展能力。要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需求导向、精准服务,综合施策、形成机制,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残疾人康复需求相适应的多元化康复服务体系、多层次康复保障制度。在精准康复服务中,需要区分政府和残联的职责。精准康复服务是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责,残联要定位为推动者、协调者和组织者,充分运用动态更新大数据,在推动政府出台方案,协调各部门提供条件、提供保障、履行责任,组织识别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并将其转介至相应的机构的工作中,承担桥梁和纽带的职责。
3.2辅具产业
辅助器具是指为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提供日常生活辅助的专门用品和器具,是帮助失能者补偿、改善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增强社会生活参与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每个人一生中,都可能在某个阶段暂时或永久使用辅助器具。目前,全球市场辅助器具已达近7万种,一些发达国家的产业规模已经占到GDP的1%—2%。从当前需求和市场前景看,中国的辅助器具产业潜力巨大。中国有残疾人8500万,老龄人口超过2亿人。但目前我国辅助器具产业发展十分滞后。调查显示,我国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率尚不足30%。此外,辅助器具服务水平低;生产企业规模小能力弱;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差,研发转化水平低等现象还普遍存在。未来我国将是世界上辅助器具需求最大、增长最快的国家。随着我国人均消费水平和健康意识提高,辅助器具向着衣食住行、学习、就业、交流、娱乐各领域延伸,市场开发的空间更大。按照实际需求测算,未来总生产规模可以达到6亿件,总产值在1万亿元人民币左右。这一行业将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发展空间。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将辅具生产及服务纳入“中国制造2025”和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关键是尽快落实这些政策措施,以此促进辅具产业加快发展。
3.3残疾预防
调查显示,后天致残在我国残疾人致残因素中占主要部分。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利用现有技术可以使至少50%的残疾得到控制或者使其延迟发生。目前,我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采取适当残疾预防可有效降低残疾发生率,这无论是对于个人、家庭还是国家均具有重要意义。要从技术层面、政策机制层面和资金投入层面积极落实《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的各项预防措施,提高残疾预防的成效。残疾预防要整体推进,不能仅局限于残联体系,需要与医疗、教育、安全生产、职业病防治等多领域相互配合、共同推进。要强调技术预防与观念预防并行。不仅要将预防工作在各领域内前移,也要让更多人树立预防残疾的意识。从人的整个生命历程来看,残疾风险分布于人生各个阶段,如婴幼儿时的先天性残疾、学龄阶段的传染病致残、工作过程中的创伤性致残、老龄时期的退化性疾病致残等,因此应当树立“终生预防残疾”的理念。
3.4康复人才建设
“康复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涉及多学科的复杂工作,需要复合型人才,既要有医学知识,又要有心理学、声学、力学、机械、微电子、人体工程学等科技知识,还要有美学修养。”[8]我国8500万残疾人中有康复需求的人数超过5000多万,而康复人才极度匮乏。目前全国有70多所本、专科院校开设了康复专业,还没有建立完整的康复学科体系;每年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不到8000人,其中70%是专科学历,远难以满足未来科学康复之需求。未来一个时期,要加强多学科、多层次的康复人才队伍建设,以促进完整的康复科学体系在中国发展,包括提升残疾人职业能力、提高残疾人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融入能力。建成集康复教学、科研、医疗于一体的高水平的、国家级的中国康复大学,是康复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应该对中西部地区康复人才培养给予更多支持。要科学设置康复学科技术职种,以保障康复人才权益。
3.5区域协调发展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进程水平各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在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中体现得更为鲜明,从国家层面出台制度政策,具体到各地,“最后一公里”问题客观存在,东、中、西发展水平不平衡,内部结构亦不平衡。国情决定了发展残疾人康复既要遵循顶层设计,还要加快各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实践引导,突破重点,鼓励各地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方式。要按照康复需求,科学制定康复机构平台的空间布局,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康复机构建设。在人才、技术、资金投入方面也要加大对中西部的投入。
[1] 本文发表于《残疾人研究》2018年第2期。
[2] 邓朴方:《人道主义的呼唤》,华夏出版社。
[3] 《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1988—1992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1991—1995年)》,《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1996—2000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2001—2005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2001—2005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2015年)》,《“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中国残联官网。
[4] 程凯:《我国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3期。
[5] 厉才茂、廖繁龙:《县级残疾人服务能力建设情况调查报告》,《残疾人研究》,2017年第4期。
[6] 新华社稿:习近平:《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新华网,2016年8月20日。
[7]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新华网,2018年10月27日。
[8] 张海迪:《张海迪委员在“两会”福利保障界小组会议上的发言:康复是残疾人小康最迫切需求》,中国残联官网,2016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