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周母的发现
外面响起了开门声,周母的声音随之响起,“你个死丫头,怎么还不起床做饭?”
这就是她童年时,每天的开始。周想睁着大眼睛,无神的看着芦苇杆扎捆铺的房顶。
锅屋有两间,中间用芦苇杆扎捆隔开,外面再抹点石灰粉,就成了一面墙。
听不到小闺女不回应,周母掀起门帘走了进来,“睡死了吗?还不起来做饭?”
见小闺女不动也不理,周母火了,上前就掀被子,当手指触及小闺女的皮肤时,立即缩了回来,慌忙摸上小闺女的额头,“怎么这么烫?”
随即向着外间喊道:“周全,想想发烧了,我带她去瞧病,你替我请假。”
“好,我来做饭。”
周母拉起小闺女,叫她穿衣服,可小闺女呆呆的不动,她叹口气,拿过棉衣棉裤给小闺女穿上,“闺女,起来,我们去瞧病!”
周母脾气不好,对周想非打即骂,但在小闺女生病时,她还是很温和的。
周想像没有灵魂的木头人一样,呆呆的。
呆呆的目光落在了周母头顶的白发上,有些刺眼,妈妈才四十出头就有白发了吗?
妈妈的一生并不比她顺心,生活的重担都压在妈妈身上,四个孩子,三个跟着长辈,可是每个月的生活费必须按时给。
爸爸的工资只管自己吃喝,每次领了工资就是他呼朋唤友的时候,钱花没了,就是他安静在家里的时候。
家里的柴米油盐都是妈妈的工资支撑着,有时候叫爸爸拿点工资出来分担一下,还会招来一顿打骂。
心有触动,周想就有了些配合。
见小闺女有了些反应,周母心里稍稍放松了些,她真怕小闺女烧坏了脑袋,大儿子就是脑膜炎烧坏了脑子,如今快二十岁了,跟五六岁的孩子差不多。
母女俩洗漱好,周父也熬好了粥,周母喝了一碗,周想摇头不愿意吃。
中医诊所里,大夫号脉说是邪风入体,着凉了。
想着锅屋那四处透风的窗户,手里没闲钱的周母也无奈。
她和丈夫不在一个单位,公房是丈夫单位分的,两间,外间做堂屋,里间做卧室。
她多次找单位申请,单位才在两间房的对面盖了两间锅屋,算是她的福利了。
锅屋盖的很潦草,旧砖旧瓦旧门窗,除了墙不透风,门窗都透风。
拿了退烧药,周母就准备去上班,“学校那边等你去上学时再跟老师说吧!回去记得吃药,我去上班了,能赶到的话就不用扣工资了。”
周想机械的点点头,回到家打开锅屋门,还是回床上躺着。
这样的日子有啥活头?
父亲不顾家,母亲忙着挣一天九毛钱的工资。
姐姐明年就回家了,不但懒,还要把她当成佣人使唤。
大哥傻,三哥呆,老天爷,你叫我回来干嘛?
这个破地方在长江北,冬天零下十来度,全靠熬。
暖气这个词从来没有出现过,家用暖气炉子没有,暖气零件也没有,有理论你也没配件组装啊!
生活条件不行,生活质量更不行,回来受虐吗?
可是木已成舟,回来是改变不了的事实,那就不折磨自己吧!
翻身下床吃药,吃了药又回床上摆烂。
中午周母匆忙回来,没了现成做好的饭,必须自己做了。
周想只喝了一碗鸡蛋汤,又回去躺着,周母见状,很是担心。
从来没见小闺女这样过,好像行将就木的老人一样。
就这样,周母匆匆忙忙三天,周想行尸走肉三天,周父仍然自得其乐三天。
这天晚上,周母拉着小闺女谈心,“想想啊!妈妈知道你每天也累,可是日子就这样,你不想过也得熬着,熬到老,腿一蹬眼一闭,就过去了。”
周想却激动的跳起来,流着泪大喊:“这种日子,谁爱过谁过!我过过了,我也过够了!我不想要!”
喊完,人也晕了,周母心疼的接着小闺女倒下的身子,给放进了被窝里。
小闺女这几天的变化她是看在眼里的,小闺女眼中的沧桑和死寂叫她心惊。
聊斋故事她最爱看,她以为小闺女被孤魂野鬼占了身体,但是经过三天的观察,小闺女是自己的闺女,但,应该是觉醒了记忆的小闺女,所以才有刚才的试探。
小闺女的记忆里,到底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有了重来的机会都不愿意,她如果能够重来肯定是激动的。
周想醒来时已经是第二天了,周母没上班,打算和小闺女好好的谈一次,不能让小闺女再这样继续消沉了。
早饭后,周父去上班了,周母拉着小闺女进了自己的卧室,“告诉妈妈,你长大后的是不是过的不好?”
周想惊讶的望着妈妈。
周母沉声道:“妈已经探出来了,你是我的想想,但却是带着记忆的想想。你到底经过了什么,让你连这重来一次的机会都不稀罕。”
周想扑进妈妈怀里痛哭出声,撕心裂肺一般。
周母搂着小闺女瘦弱的身体,轻拍她的背,由着她哭,能哭出来就好。
哭够了,心里郁气散了些,周想对妈妈细细说着自己的经历。
周母心如刀割,小闺女的晚年竟然捡破烂住桥洞,在小闺女的诉说中,她的晚年至少还有老三照顾。
老大在几年后病死,老二婚后经常回娘家来住,并且在走的时候带走大包小包。
老三打了一辈子光棍,一直把她伺候到八十多岁,她在六十岁时就中风偏瘫了,丈夫在她偏瘫半年后检查出了癌症,几个月就没了。
以后不分配公房,改集资建房了。
一辈子的工资买不起一套楼房,她和周全两人的单位十几年后散了,全部私有化了。
时代变迁,人追求的不是吃饱饭,而是精神享受,科技进步后,家家都能买得起也用得起冰箱、彩电、空调和洗衣机。
周母扶正小闺女身体,正色道:“有这次重新来过的机会,你更应该好好珍惜,你已经知道未来的事件走向,就努力去避免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