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及银行信贷在宏观审慎政策中的作用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 引入银行信贷和宏观审慎政策的DSGE模型

经济全球化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促进了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重新分配。金融全球化则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它代表着机遇,但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风险。自1999年美国放松金融管制以后,美国金融市场过度繁荣,金融衍生工具带来的杠杆作用越来越大,金融风险不断叠加。2008年,由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引发的次贷危机爆发,银行等大量的金融机构陷入金融困境,损失及破产现象严重。家庭储蓄损失引发的社会恐慌更是使得民众对银行失去信任,金融市场信贷资金规模大幅度缩减,实体经济增速大幅度下滑。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危机快速扩散至各个国家,全球主要金融市场与全球股市的状况急剧恶化,经济危机最终演变为来势迅猛的全球金融风暴。

危机的快速深入与蔓延,也使得传统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缺陷逐渐暴露。传统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之一是稳定物价,而传统金融监管也主要是聚焦于个体机构的稳健发展。但是,在金融全球化的视角下,金融体系涵盖诸多金融要素,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和交往日益密切,世界经济更是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价格稳定并不等于这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个体的稳健也不代表整体的稳定,个体金融风险的传染性会引发国内金融体系甚至是全球金融体系的危机。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宏观货币政策与微观金融监管之间存在空白,而随后提出的宏观审慎政策恰好弥补了这一缺失。国内外学者指出,完善和强化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应作为全球金融监管的基本方向与核心内容,同时,这也是我国新一轮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一项核心任务。

银行体系在我国经济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其不仅通过为私人部门及国家提供资金融通发挥重要的杠杆作用,而且也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与货币流通的重要媒介。银行部门拥有作为金融中介的特殊社会地位,对现代国民经济具有渗透作用,能防范系统性风险,所以保证银行部门的稳健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以及金融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俗话说“存款立行,贷款兴行”,但是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银行信贷规模下降,信贷业务收缩,同时被迫不断创新产品与服务。然而银行部门在我国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依旧不可动摇,银行信贷作为资金融通的主要渠道,连通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仍然是我国银行部门的主营业务以及主要利润来源,其增减变动更是关系到实体经济的扩张与收缩。

本章结合我国当前所提出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从宏观审慎政策的视角结合货币政策来探讨宏观审慎政策的传导机制、宏观经济效应以及银行部门在其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