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新兴市场经济体特征与中国货币政策传导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逐渐从10%左右开始回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自2012年到2014年,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分别为7.7%、7.7%、7.4%,不同于过去的高速增长,整体经济状况朝着一个更为稳健的方向发展。习近平于2014年5月提出了“新常态”,随后于同年11月对“新常态”进行了首次系统的阐述,指出中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新常态”是综合了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一个状态,就经济这一层面来看,新常态之“新”主要在三方面体现。一是经济增速的“新”,经济的增速不再是10%那样的高速,而是更为稳健的中高速,也更具持续性;二是经济发展结构之“新”,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不断优化升级,使经济布局更为合理;三是经济发展动力之“新”,从过去的主要依靠投入生产因素驱动经济发展转变为在投入生产要素的同时加大技术投入,使经济发展主要开始依靠技术。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相对应的是,全球经济也进入了缓慢恢复元气的阶段,在这个国际大环境下,我国庞大的经济总量以及经济结构也对政策制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宏观调控也面临着新的变数和挑战。
货币政策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货币政策的传导改变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货币政策传导一般是指,货币当局制定政策然后执行到最终实现设定目标的过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当局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影响中间量,最终实现政策制定者预期设定的目标的传导路径和作用机制。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主要包括三个环节:货币当局、中间金融机构、市场经济行为主体。一般的传递路径为:货币当局作用于中间金融机构,中间金融机构作用于市场经济行为主体,最终影响经济的总体变量。可见,在这三个环节中,如果其中一个出现问题,或者在某个环节的传导中出问题,那么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必然受到一定的影响。
近30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和交往日益密切,多数发展中国家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其金融部门的发展也开始与发达国家趋同,逐渐开始呈现竞争性的特征,同时也在向全球化的方向转变和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展成熟的工业化经济体相比,通常受到“金融压抑”问题的困扰,而这个问题在通常我们所说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中更加突出。所谓金融压抑,就是指在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具体是指这些发展中国家所存在的金融管制过多、受利率限制、信贷配额、金融资产单调等现象,简而言之是因为金融市场不完善,而这也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一个公认的特征。金融因素在经济波动中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这个论题一直是当前宏观经济学研究中的重点。
肇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在2008年通过国际贸易和全球化的世界金融体系等各种途径迅速扩散,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也未能幸免,造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美国几大金融机构破产清算,世界上一部分地区的经济严重下滑,最终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此后,引入金融因素的货币政策研究文献迅速增加。
在2007—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出口大幅缩水,失业增加,股市也受到较大的影响。面对经济危机的冲击,政府迅速出手治理,中国人民银行配合政府投资的步调,进行一系列货币政策的调整,自2008年9月开始到2008年年末,连续5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与此同时,各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也连续4次下调,在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下,我国经济逐渐从低谷走出。
从2010年开始,2008年以来的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的负面效应逐渐开始显现,物价上涨,政府逐渐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采取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从实际状况来看,调控的效果却依然不尽如人意,CPI仍在高位,通货膨胀的压力仍然存在。面对我国政策制定的预期和执行的现状的差异,研究货币政策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特征下货币政策的传导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