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关于重振制造业的国际经验研究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一方面,各国普遍认识到产业空心化的危害,寄希望于通过“重振制造业”提振经济。另一方面,新一轮制造业革命呼之欲出,制造业发展“关系到能否在其中争得一席之地,关系到国家未来的产业布局与核心竞争力”。在此背景下,发达国家在2010年前后相继出台了先进制造业发展相关战略。
(一)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的背景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全面反思过度发展虚拟经济的弊端,希望从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入手彻底摆脱危机,将重振制造业上升到国家战略(袁冬梅,2012)。美国意识到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实现制造业复苏、重塑竞争优势,巩固其全球领导者的地位,采取了一系列重振制造业的举措,将税收、经贸及投资政策向制造业倾斜,先后采取“五年出口倍增计划”、“内保就业促进倡议”等具体措施,以实现制造业的复苏(王丽娜,2016)。美国重振制造业战略的集中体现,是总统执行办公室于2009年12月公布的《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美国重振制造业战略的重点,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加速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凭借自身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占领新的战略制高点(张向晨,2012)。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济复苏呈现出“无就业增长”的特征。奥巴马政府希望通过重振制造业来大幅增加就业岗位,然而美国的高工资、高福利政策注定了其在通用制造业的全球竞争中不具优势,强行依靠政府补贴或贸易保护来振兴制造业,无疑是饮鸩止渴(承列,2012)。
美国积极推进制造业复兴,不仅是为了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复苏,也是美国重塑制造业领导地位的战略调整。金融危机后美国对制造业的反思,表面看是源于增长、出口和就业问题,更深层面是对原有的美国主导的产业分工模式弱化的关注(李伟,2016)。也有学者认为,美国重振制造业是在面临国内外发展压力下提出的,一方面需要面对来自国际的技术和贸易竞争,另一方面也要解决国内的制造业增长乏力、创新能力受损、失业率居高不下等问题(张亚豪、李晓华,2015)。蒋钦云认为美国实施重振制造业战略的目的是为了调整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将美国从过分依赖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为依靠扩大出口来带动经济增长,同时,重振制造业更是美国经济去“空心化”战略,是以制造业作为创新温床、以实体经济为支撑实施的创新战略(蒋钦云,2012)。庄芮认为,近年来美国之所以屡次强调要重振制造业,主要有五方面原因:一是解决美国经济“虚拟化”问题;二是解决就业问题;三是促进出口;四是构筑“美国制造”,引领全球制造业未来;五是以制造业为契机提升美国实力,确保美国在全球的战略主导地位(庄芮,2013)。从奥巴马对制造业的态度看,奥巴马的振兴美国制造业政策并非简单地恢复传统产业,而是在既有产业基础上的“再工业化”,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推动产业升级(周武英,2016)。
欧盟提出“重振制造业”的背景,是金融危机对其经济地位造成严重冲击,而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导致欧盟社会经济模式优越感逐渐丧失。为扭转不利局面,欧盟力图通过调整政策导向找到新出路,通过重振制造业提升其经济竞争力(宾建成,2012)。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了改变过分倚重金融业的局面,英国政府多次出台制造业发展战略和倾向性政策,宣布成立战略投资基金,以实际行动扶持制造业。英国希望改变经济过分倚重金融业的状况,制造业显现出一些回流的迹象,但近期制造业的“滑坡”凸显英国重振制造业的道路并不好走(黄培昭、白阳,2014)。
(二)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的政策措施
自2009年底启动振兴制造业行动后,美国政府扶持制造业的措施:一是持续推动“振兴制造业”立法建设,巩固制造业战略地位;二是不断增加财税支持力度,引导先进制造业创新活动;三是多方面鼓励出口;四是不断推出贸易保护措施(李佐军、唐波,2012)。在制造业重振计划中,美国政府重视提升传统制造业,同时鼓励新兴科技领域的技术创新。王如君总结美国重振制造业的措施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美国政府加大了对国内先进制造业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以支持制造业的科技研发和应用。2012年,奥巴马政府提出未来10年将创建15个制造业创新研究所,2013年又增至45个。到2015年1月,美国已有5个高端制造业研究所正在筹建之中。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对公司税制进行改革,实行税收减免等一系列优惠措施,以吸引海外企业回流本土,并通过“选择美国计划”吸引其他国家企业到美国淘金(王如君,2015)。纵观美国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其重振制造业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新认识先进制造业价值;二是向现代化、高级化和清洁化制造业发展;三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四是鼓励科技创新;五是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六是对制造业采取具体支持措施(宾建成、詹花秀,2012)。
为重振制造业、促进制造业发展,欧盟提出了制造业实现转变的方向,并制定了具体措施。国内相关研究认为,欧盟制造业未来将实现六个转变:一是从基于资源的制造业向基于知识的制造业转变;二是从线性模式向复杂性系统的转变;三是从个体竞争转向系统竞争;四是从单一学科向跨学科转变;五是从宏观到微观,再到纳米层次;六是由自上而下的生产向自下而上的生产转变。欧盟重振制造业的主要措施:鼓励创新;解决制造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瓶颈;加强内部统一市场建设;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加强对企业的控制和救助;实施“竞争力集群”计划;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实施强制性原产地标识;制定战略研究日程(宾建成,2012)。
2011年,英国政府确定了重振制造业五大攻略,即占据全球产业价值链高端、加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步伐、加大对无形资产的投资、帮助企业增加对人才投资、抢占低碳经济发展先机。英国商业、企业和管理改革部明确强调,必须重新定位制造业。未来的制造业发展将坚持七项原则:一是维护宏观经济稳定,为企业制订长远发展规划创造条件;二是加大对制造业的投入,包括资本设备、技术、技能及研发的投入;三是推动科技创新,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四是加强制造业优秀经验和工艺的推广;五是加强制造业从业人员技能教育;六是提升交通、通信等现代基础设施水平;七是建设良好的市场环境[(贺石昊,2011)、(黄培昭、白阳,2014)]。
为应对目前制造业出现的问题,日本政府推出的“重振制造业”措施包括:一是大量培养制造业所需人才;二是在企业向海外转移生产的同时,确保“母体机能”留存在日本国内;三是追赶国际信息技术向制造业渗透的潮流,使日本制造业的信息化程度从目前的30%提高到50%以上,加快制造业升级换代;四是推动制造业中不同行业的融合,比如汽车与电子、建筑与机器人、能源与信息等(闫海防,2015)。
(三)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的影响与启示
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我国重振实体经济也能提供很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启示。李佐军(2012)认为,我国应采取的措施为完善制造业长期发展顶层设计,促进高端制造业与中低端制造业协调发展,优化企业规模结构与产品出口结构,积极反击贸易保护主义等。王丽娜(2016)认为,我国应采取的对策是:鼓励企业自主研发与科技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政策扶持;大力支持制造业企业跨国发展;培育制造业发展新模式,促进制造业绿色发展。张强(2014)认为,我国应在借鉴主要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从制造业规划制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人才培育、税收和融资、竞争方向、国际规则利用等方面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朱颖(2013)认为,中国壮大制造业的具体举措:一是开放创新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稳步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二是努力为企业减负,维持中国制造的综合成本优势;三是完善外资政策,为促进转型升级创造条件;四是在竞争中发掘与发达国家合作的机遇。宾建成(2012)认为,应对欧盟重振制造业的启示为:加大对制造业研发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国内制造业;尽快实现制造业从资源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积极推进节能减排;促进中小企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制造业人才队伍;加快推进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