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语言课和专业知识课的接口
这是一个老问题,但我之所以又提出它,是因为在听了一些专业知识课之后,感到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而我对它又有一些新的认识,所以愿意提出来跟大家交流。
我们现在要说的语言课和专业知识课的接口,跟我们争论了几十年而未得解决的专业汉语问题不尽相同,但有联系。说有联系,是因为都牵涉到如何处理专业与汉语的关系;说不尽相同,因为过去的专业汉语的性质仍然是汉语课,只是在如何结合专业上大家意见不同;而现在的专业知识课,则是在学生汉语学到一定程度后学习专业课。这跟学完汉语到其他院校去学专业比较类似。经验告诉我们,从前这种接受了汉语预备教育的学生(理工科一年,文科两年)学专业的时候,学得好的学生也要有大约一个学期的“坐飞机”的过渡期,学得差的学生“坐飞机”的时间还要长,于是许多院校都请中国同学一对一地帮助外国学生,帮助他们读专业教材和参考书,整理听课笔记等。但今天的情况完全不同了,而且现在的专业知识课就在本学院开设,就是说,必须在本学院内部来解决专业知识课和语言课的衔接问题,我们必须找到一个接口。这个接口其实就是解决学生如何能够顺利地上专业课的问题。
从略微宏观一点来说,寻找接口,首先要对专业知识课加以定位,即这些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纵向和横向位置,纵向位置尤为重要,就是要使教师和学生都清楚,上这一门课的语言前提是什么、专业前提是什么(如果是一门入门课,则可以不规定专业前提);换句话说,如果学生没有修过前提课,他就不具备选修这门课的资格。这样就保证开课时学生的语言大致是在同一个水平上。
但这只解决了一个方面的问题,仍然解决不了学生的语言水平与专业课所要求的有差距的问题。如前所述,即使学得好的学生,仍然有困难,仍然会有一个“坐飞机”的阶段;学得差的困难就更大些,何况我们目前还有不少的学生根本就是不合格的学生“混”上来的(学校应该采取措施,不允许学生“混”)。当然“坐飞机”也不完全是因为语言关还没过,也与对专业知识完全生疏有关,但解决语言问题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前提,因此,专业知识课必须把扫除语言障碍放在重要地位。这里说的语言障碍主要是指跟专业知识有关的概念、术语、专名等,同时也应包括阅读中一些句法现象、句式等。至于一般性词语,学生到了这个阶段大部分应该已经学过,即使有少量生词,他们也应该能够自己解决。再就是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口头的、书面的)应有所要求。一般认为,到了学习专业知识阶段,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步训练,应结合所学专业进行训练。
上面所说,是原则,具体操作,大体上应该和我在《对外汉语教学“激创法”答问》一文(见本书pp.10-19)中所说是一样的。那里面我比较强调预习。这里需要补充一句:预习的要求要明确。比如查资料,现在网络上查什么都很方便,学生很容易地就能查到很多,因此完成这个任务并不难。我们还要求学生不但要查,还要能说出来。为了让他们能说,最好提出具体要求,如查一个人名,就要求学生查几个方面的内容,如出生年月、籍贯、受教育情况、工作情况、学科领域、学术成就等。这对他们是一种锻炼。教师甚至可以指定学生到哪些比较适合他们水平的工具书中去查找。
教师还须善于引导学生表达。比如,有一位老师说到发展经济的代价,让学生说,一人说一点,老师加以总结。这种做法就很巧妙。再举一个例子,就是分组准备发言。假如一个问题有三个方面的话,那么就把全班分成三个组,老师把有关材料发给三个组去阅读,要求各组分别准备,上课的时候,每一组都要给全班介绍自己这一组读了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由于大家都有自己不知道的内容,必须听另外两组的介绍,还可以提出问题,这样起到学生互动、训练表达的作用。这就是英文所说的jigsaw(拼图)式的练习。在中高年级,这种练习是很有效,也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这只是举个例子,在这方面,教师创造的空间是很大的。
(原载韩经太主编《教学督导的实践探索》,收入本书时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