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激创法散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编制一份汉语专业外国学生阅读书目如何?

在汉办2002年制订的《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下文简称《大纲》)中对各年级的阅读量、阅读速度等都有规定(执行情况不得而知),但《大纲》里对“读”的内涵,却没有界定,至于作为汉语专业的外国学生,在四年中要读一些什么书,当然不属于《大纲》的范围,但是作为一个教学单位,对此却不能不有所考虑。否则“读”就可能各行其是,有关规定不得落实。有鉴于此,我愿意就这几个问题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跟大家交换意见。

在外语教学中,其实“读”即“阅读”,是一个宽泛的提法,它包含着各种阅读,如精读、泛读;就阅读技能的训练来说,有快速阅读;就阅读的内容说,有报刊阅读和各种专业阅读;就目的说,有研究性阅读,等等。因此就课程设置上说,本不应该有“阅读课”的,阅读课属于上述这些类型的哪一类呢?哪一类都是,又哪一类都不是,不能有如此模糊的课程,不然这课程就可能上得不伦不类。讲一件逸事。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我正在北外英语系上二年级,当时提出学外语也要“大跃进”,要“多快好省”,为了“多快好省”,进行了两项“改革”,其中一项就是打破原来的精读、泛读的格局(另一项是搞突击词汇,此处不细说),只开了一门既非精读亦非泛读的课,想不出这门课应该叫什么名称,最后就叫“阅读”,在教学方法上和对教材的处理上,粗于精读,细于泛读,用的时间也是比精读少,比泛读多。这样上的结果是学过之后学生虽然学过了,却模模糊糊,在语言的掌握上大打折扣,欲速则不达。所以几十年之后,北外胡文仲教授在总结那一阶段的教学时说,那时“犯过只重数量忽视质量的毛病”(胡文仲1989)。这种违反科学性的“毛病”,今天不应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重复。

还是回过头来说读什么书的问题。给外国学生读什么书,是指精读和报刊阅读以外的各类阅读。剩下的几种阅读大致有两类,一类是配合语言学习的,一类是配合专业学习的。配合语言学习的,主要指泛读,通过泛读扩大对汉语的接触,在较大的范围内多种语境中复现、巩固精读课上所学,广泛地了解中国文化和国情,获得汉语的语感。再者就是进行快速阅读技能的训练,为专业阅读和研究性阅读做准备。配合专业学习的,主要指阅读跟学生专业方向有关的书籍、材料。这又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专业知识方面的书籍(教材、学习参考书等),一种是跟撰写毕业论文有关的书籍。专业阅读不同于精读和泛读,要求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快速阅读能力,迅速地抓取专业学习和研究所需要的信息。

解决了读什么的问题,就要考虑整个学习阶段(四学年)的阅读数量和速度,以及对理解程度的要求。这些《大纲》都已经提出了具体的量化要求。不过由于《大纲》对阅读本身没有细分,所以提出的量化要求也没有按不同的阅读提出不同的要求,但似乎还是应该有细化的要求。在阅读量方面,泛读的量比较容易控制,而专业阅读,特别是研究性的阅读,数量比较难以估计。比较可行的办法是规定阅读教材和学习参考书的数量,研究性的阅读,可根据研究的课题帮助学生选择一两种主要参考书通读,同时阅读相关文献。

至于对以上几种阅读的要求,有苏联对外国人的俄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可以参考。他们规定泛读要求理解60%~70%,专业阅读要求理解90%以上。我们当然要考虑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提出我们的要求。具体一点说,我认为泛读(假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如小说)只要求知道主要人物、人物关系与主要情节就够了。而专业阅读,因为读了之后要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就要理解得准确,自然要求要高一些。至于是不是60%~70%和90%以上,是要经过论证的。

选择与编写阅读材料,应该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内容要比较积极,背景能够为外国学生理解。无论是选用还是编写,都是用作教育目的的,而且是给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不多的外国青年学生,更要考虑这些材料可能会起的效果。要有意识地避免粗俗的作品进入课堂。在这一点上,教育学上的教养性原则还是要坚持的。仅就语言教学来说,背景复杂的材料,很影响阅读的理解程度。所以,尤其是低年级的泛读材料,一定要选择背景比较单纯、理解起来不会很困难的材料。

另一方面,所选材料的语言难度要适合学生的汉语水平。特别是泛读材料,一定要按难度分级,方言成分多的,不宜选用。专业阅读控制上就难一些,但也不是完全不能控制。同样是专业书籍,也有通俗易懂的,以一般读者为对象的。

从以上各点考虑,阅读就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计划的。为此,我建议在院或系一级编制一份从第二学期开始到四年级共七个学期的分年级的阅读书目。假如三年级以后分专业的话,那么第二、三、四学期的书目是各个专业共同的,而且这一阶段的阅读应该是泛读(不包括快速阅读训练用的单篇文章);从第五学期开始分专业之后,泛读可以继续(主要指专修汉语、文学、新闻、汉语师资等专业的),同时开始专业阅读和研究性阅读。

这份书目中同一等级的书,数量应该超过实际的需要量,题材应该是广泛的,使教师和学生都有选择的余地。三、四年级的选书,应该以浅近的原文作品为起点,如文学作品可以选《骆驼祥子》,因为这本小说用字、用词都很有限。对浅近的原文作品,可以有组织地编写“助读”之类的小册子,一本书配一本助读,介绍作者和作品本身,解决语言和背景的疑难问题(不是生词表,生词应该由学生查词典解决)。

材料来源如何?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各出版社都陆续出版了一些供外国学生阅读的读物,虽然不够系统,但我以为可以先摸摸底,看看有哪些可以选入书目,先搭起架子来,把现有的资源先利用起来。每一级别的书目都是开放性的,可以不断增加、淘汰。

这份书目的编制,一定要经过论证,避免个人的偏爱。书目草案确定之后,由院系学术委员会通过,作为系或院的教学计划的一部分贯彻执行。

顺便提一句,三、四年级的专业阅读和研究性阅读,可以和毕业论文的撰写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的论文题目就不会是“海选”,失去控制,从而有助于避免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一些弊端。

(原载韩经太主编《教学督导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