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激创法散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授人以渔”是关键

在几篇小文里,我都提到任务法、发现法,提到“以学生为中心”,也曾提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等一些教学理念。作为教学的理念,这些其实并不单指外语教学(当然也不仅仅指对外汉语教学),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而在这些理念中,我以为最关键的是“授人以渔”这一条。我们常常把“交际能力”、“创造性地运用汉语”作为教学的目的或目标。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在内的外语教学中,我们不能忽略的是,教学要培养学生观察和吸收语言的能力,同样应该是教学的目的或目标,极而言之,我们甚至应该把这一点作为首要的目标。因为对学生来说,只有这种能力才是可以终生受用的。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培养这种能力的过程。任何的教学,都是有期限的,而学习却可以是无期限的,可以“活到老学到老”,但是如果在教学期间,我们不同时培养学生如何通过独立的工作观察和吸收语言的能力,那么学生在走出课堂、走出学校之后,想继续学习仍然是一片茫然。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吸收语言的能力呢?我在几篇小文中也略有提及。概括地说,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特别是成年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在不断的创造中获得语言和获得一种语言所必需的知识;在获得了运用汉语进行交际能力的同时,逐渐培养起通过独立的工作观察和吸收新的语言知识的能力,所谓“逐渐”,即是说,这种能力的获得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它既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不经过培养就可以获得。这种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初级到高级,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按照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创造能力人皆有之(这当然指头脑正常的人)。在教学上,应该引导、指导学生发挥他的创造能力。尤其是对成年人的教学,更应如此。按常理,学生对做创造性的工作比对做枯燥无味、死记硬背的工作兴趣会高得多,从而刺激他们的成就感,形成学习的动力与积极性。

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应该体现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体现在各种课型的教学中。目前的外语教学法,比如交际法,强调课堂教学“交际化”,自然不错,但是交际法不怎么注意语言知识的掌握,未免有些偏颇。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中,虽然没有这样的偏颇,但教学上较少启发学生的创造力,仍然带有很强的传授的色彩,是“教”会学生,而不是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创造”去理解、去掌握,恐怕这也是事实。自从出现了HSK之后,更使对外汉语教学蒙上了应试教育的阴影,忽视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而这些都正是我们教学中应该改变与改进的地方。我想,我们不妨提出教学过程“创造化”的目标。这里所说的教学过程,不仅包括语言的实践环节,也包括讲解环节。就我的认识来说,这样的教学,才是比较理想的教学。而这正是在课堂教学“交际化”的要求中比较忽略的一点。

当我们进入一个教学环节的时候,应该有一种意识:我如何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去“创造”。这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在语言应用的环节,我们采取的教学手段应该能够启发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如语法、词汇等),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二是,在讲解新的语言知识的环节中,我们应该联系以往的知识,让学生做一些自己有能力做的工作,使新的语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成为水到渠成的事,而且这种处理方法可以成为学生将来自动吸收新的语言知识的手段。举例来说,假如我们是教语素,就可以让学生先从工具书(或者词汇表)中查出语素的意义,然后再从已经学过的词语中找出含有该语素的词语,并且按照语素的不同意义将这些词语分组。接着可以给出若干学生尚未学过的含有该语素的词语,让学生猜测词义。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环节的每一个步骤,学生都在做工作,每一个步骤在课堂上都可以引起讨论(如找到词语的多少、按语素意义给词语分组、根据语素对未学词语意义的猜测),而讨论本身既可以调动学生探求的积极性,又可以给学生“创造”的机会,还可以达到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共同提高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学会了在遇到新的词语时,如何利用语素义去掌握词义,可以说是一举数得。我们完全可以期待,这样“创造化”的教学过程,在教学上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授人以渔”,应当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学过程的“创造化”是达到这个目标的重要途径。

(原载韩经太主编《教学督导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