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PAC日志的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与检索行为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5 小结

综上所述,本章回顾了信息需求与检索行为相关的理论与模型,并从OPAC用户研究角度回顾了已有研究进展。OPAC用户研究进展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从研究问题和内容上看,涵盖了OPAC用户研究的主要方面,从用户需求、用户检索行为、用户遇到的问题及其对OPAC系统和服务的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索,揭示了OPAC用户在需求和行为上的特点和规律。总体来看,目前的OPAC系统在界面和功能设计上基本满足了用户的需要,用户满意度普遍较高。对于学科型用户、检索经验丰富的用户而言,有必要在OPAC系统中提高对特定类型检索功能的支持,这是用户反映的功能性需求之一。在系统易用性方面,高级、专业的检索功能使用率普遍较低,采取近似搜索引擎的简单检索交互方式受到用户的推崇。从用户实际检索效果来看,检索失败的情况一方面源于图书馆馆藏资源的缺乏,这为图书馆资源建设提供了参考,对于用户频繁检索、馆藏缺失的资源可进行针对性采购;另一方面,失败情况与用户个人的检索知识水平有关,这为用户培训和相关课程、讲座的开展提供了借鉴。

从研究对象上看,基本包括了所有类型的图书馆用户,如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的各类用户。调查表明,[109]公共图书馆用户来自社会的多个层面,通常更倾向于零次信息的获得,依赖网络搜索引擎获得信息;仅在面临研究型任务时才会更多地使用OPAC获取信息。而对于高校用户而言,OPAC是其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并且高校图书馆用户一般都接受过一定的检索培训或具有检索经验,往往会更多地利用高级检索;公共图书馆的用户水平差异则比较大,因此,在检索行为上也比较分散[78,90]。不过总体而言,针对公共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的研究数量有限,要揭示不同类型图书馆用户的OPAC检索行为差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从研究方法上看,OPAC用户较为综合地采用了显性的调查、访谈等方法,也采用了隐性的日志分析等方法,同时也兼顾了自然观察和实验室研究两类不同的情境。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为全面揭示用户的需求和行为特征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往往用户在自陈问卷中的回答都很积极和正向,而在实际行为和表现中却很消极。如对检索点的用户研究,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用户会较多使用某一检索点,而实际使用中,这一检索点的出现比例要更低,也反映了人们在假设与真实情况下的选择和回答很有可能不一致[122]。因此,这也更突出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在用户研究中的必要性。

总体来看,与国外研究情况相比,国内在信息需求与检索行为的理论创新、模型构建,以及OPAC用户研究等方面开展的工作均较为有限。其中,我国研究者所开展的研究在数量规模、研究问题的广泛性上还较为有限,关注和侧重的主要还是技术性问题[123-124]。相关研究更集中在高校图书馆OPAC用户研究方面,对公共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的关注较少;在研究内容上,所关注的研究问题大都是考察用户对OPAC系统的实际使用情况,对OPAC用户在微观层面的提问词、提问式构造检索及调整策略、检索失败及原因等方面的问题讨论不多;在研究方法上,以问卷调查为主,尽管基于图书馆日志开展的研究不少[125],但是专门针对OPAC日志的研究尚不多见,并且实验研究更为少见。

综上所述,未来的OPAC用户研究还值得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第一,在OPAC日志研究的基础上,对用户检索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和心理状态进行研究,探索不同阶段中用户检索行为的特点,并将用户自然状态下的检索需求和行为特征与日志研究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用户行为特征。

第二,揭示OPAC用户检索行为、效果及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从用户与系统的交互、用户与资源的交互、用户与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情境的交互等方面,探究用户类型和属性、系统设计与功能,以及用户所处上下文情境对OPAC用户检索行为和绩效的影响。

第三,深入剖析用户检索失败情况,探索由失败情况建立馆藏资源采购策略的方法和技术,同时增加有助于自动检测用户拼写、检索式输入格式错误等基本错误的功能,从而降低失败情况,提高用户满意度。

第四,以比较的视角,探索不同资源规模、不同服务对象的图书馆用户对OPAC系统的需求及使用行为特点,通过开展系统改良前后的比较性研究,为OPAC系统优化、图书馆读者培训等具体业务的水平提升提供经验性的用户评估和反馈数据,从而更好地检验用户研究相关理论对图书馆实践发挥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可以为互联网下开展OPAC检索服务提供参考,而且可以为OPAC检索服务向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平移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