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尽忠报国
宋崇宁二年(1103年)二月,岳飞生于相州汤阴县(今河南省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传说岳飞呱呱落地时恰好有一只大鹏鸟飞过屋顶,因此父亲岳和为他取名为“飞”,字“鹏举”,期望他长大后飞黄腾达,如大鹏展翅。
可是在岳飞出生不久,就差点儿遇上灭顶之灾。那年黄河突然决堤,汹涌咆哮的洪水冲向地势低洼的汤阴县。岳飞的家园尽淹,母亲姚氏在情急之下,将襁褓里的岳飞抱起坐进了一只大瓷缸,顺流漂荡,最后搁浅在一块高岗旁,被乡人救起。这场突如其来的洪灾,使得岳家沦为贫困的佃农。
尽管生活捉襟见肘,但父亲岳和却是一个“穷大方”。看到邻居断炊,他会毫不迟疑地将家中仅有的一升米给人救急。他说,自己饿一顿死不了,救人一命,那是积德啊。母亲姚氏更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女性,时时启发童年的岳飞,要“爱劳动、爱读书、做正人”。在家庭的熏陶之下,岳飞的志向、品德与人格逐渐生成。
少年岳飞不仅好读书,而且喜习武,练就一身武艺,是乡里遐迩闻名的文武全才。父亲有一次对他说:
“你有一身武艺,将来有何打算?”
岳飞说:“以身许国。”
父亲微笑颔首道:“你有如此志向我就放心了。”
数年之后,岳飞结婚生子。洞庭湖湖盗“通圣大王”杨幺久闻岳飞大名,便派部下王佐来劝说岳飞落草为寇,让他坐第二把交椅。岳飞拒绝了,回来将此事告诉母亲。母亲没有表扬他,而是严肃地问他:
“你拒绝的理由是什么?”
岳飞说:“我堂堂七尺男儿怎可与盗寇为伍?”
母亲闻言厉声道:
“错!你的理由应该是,国难当头,我当尽忠报国!”
说完,让儿媳李氏在中堂摆上香烛,然后命岳飞在香案前跪下。说:“飞儿,娘今天一定要让你刻骨铭心地记住我的话!”
她命跪地的岳飞解开上衣,取来毛笔,在他的背上写下四个大字:尽忠报国。墨迹未干,就接过儿媳递来的绣花针,按笔迹一针一针地刺了下去。针针见血,字字剐心,岳飞忍着刺痛纹丝不动。刺完字后,母亲又让儿媳端来醋墨,涂在字上,说:“涂上醋墨,便永远不会褪色。今后任何坏人来勾引你,我儿都不许忘记尽忠报国!”
岳飞穿好衣服后含泪向母亲跪拜,说:“母亲的训导孩儿永志不忘。”
岳母刺字,刺的不只是血肉之躯,而是刻骨铭心的灵魂锻造。岳飞从此认识到自己一生的使命担当——尽忠报国。
彼时,北宋王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徽宗赵佶骄奢淫逸,官场黑暗腐朽不堪。国内农民起义不断,塞外金兵进犯中原。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克首都开封,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及朝臣、后宫三千被金兵俘获,押解至北方金国,北宋至此已名存实亡。史称“靖康之难”。国家危亡,匹夫有责。在母亲的激励之下,岳飞告别家人,奔赴抗金救宋的战场,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戎马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