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模式转变中的困境与出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一个在多个维度上全面出现问题的社会形态

传统的乡土社会,在这里互惠建构起的人际关系是为了公共治理的目的,人情并不等于人与人之间的纯粹感情,而是带有工具性目的的人际情谊;声望也是一种治理的手段,虽然它可以解决众多的集体行动难题,却将一个人置于他人的口舌之中,来自他人的压力,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人们没有真正的自主,没有真正的自由;公共决策缺少人们的平等参与,人们缺少成为公民的练习场所,没有获得真正的尊严与素质的提升。因而这样的社会绝不是一个理想的社会。

我们再作一个对比,看一下在这一点上,现代公民社会是怎么做的。首先,现代公民社会将治理的功能分离出来单独进行。其形式是现代治理制度,也就是下一章所要讨论的内容。其精髓之处是:人人参与,平等表达意见;通过正式制度来参与和表达,最基本的形式是参与选举权力机构,更深入的形式是过程与决策中的参与。

于是,治理不再需要与各种生活性的成分混淆在一起并借助于后者来实现功能了。因而,就不再需要那么多的人情、面子,那么多的温情脉脉的友好。而是看到,人们通过参与,进入村庄社会或更大规模社会的公共空间中,成为主人,拥有了尊严与社会地位。

另一方面,那些生活性的成分在现代公民社会中则以另一种途径表达自己。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因而,就将这些生活性的成分独立出来,单独地表达自己的作用,不再作为治理的工具而起作用;它自己就是最终的目的,而不是为了另一个目的的工具。

治理与生活的分离,使得二者都获得了更高的境界,各自为人们提供不同的人格发展空间:一个提供公民素质与社会尊严,另一个提供温馨与友好、欣赏与包容、信任与尊重。

附:一个有趣的分析,看一下中国传统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

请见《桃花源记》的一个片段: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是一个典型的和谐社会,所有的理想都体现在它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对于和谐与秩序的需求。对于个人来说,其最大的目标是衣食无忧;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说,其最大的目标是和谐。这一切,皆与现代公民社会不同。

例如,现代公民社会中,个人的最大目标之一是发展,是人的尊严的增长、能量感的提升,最终能够以强大的自我的感觉生活在世界上;对于人际关系来说,则不仅仅是和谐,还包括发自内心的友好、相互尊重、欣赏与包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