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移动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

移动互联网通过无线接入设备访问互联网,能够实现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交换,是计算机领域继大型机、小型机、个人电脑、桌面互联网之后的第五个技术发展周期。作为移动通信与传统互联网技术的有机融合体,移动互联网被视为未来网络发展的核心和最重要的趋势。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曾在2011年的《移动互联网白皮书》中定义:“移动互联网是以移动网络作为接入网络的互联网及服务,包括3个要素:移动终端、移动网络和应用服务。”该定义将移动互联网涉及的内容主要概括为三个层面:(1)移动终端,包括手机、专用移动互联网终端和数据卡方式的便携电脑;(2)移动通信网络接入,包括2G、3G、4G等;(3)公众互联网服务,包括Web、WAP等方式。移动终端是移动互联网的前提,接入网络是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而应用服务则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核心[1]。梳理移动互联网发展阶段,可以总结出移动互联网的产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Web 1.0时代,以新浪、搜狐和网易为代表的门户网站,此阶段的特征主要是以信息搜索引擎为主;第二阶段是Web 2.0时代,以BBS、博客、SNS为代表的社交软件,侧重用户之间的交叉性以及互动性,实现了一个多向获取信息的模式;第三阶段是Web 3.0时代,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设备,即中国互联网进入了移动即时传播时代。2015年,“互联网+”的风起云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变化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 移动互联网的产生

1994年4月20日,中国实现了互联网的成功连接,从此,中国正式步入互联网世界,成为一个拥有全功能互联网的国家。中国互联网从小到大,从被动到主动,从弱到强,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开启了新的网络篇章。首先,从网络的认知角度来看,从以“防、堵、管”为特征的网络初步发展阶段到主动建设网络社区阶段,再发展到全面深入治理和发展网络的阶段,无一不深深地体现出人们对互联网认知的改变,对网络认识不断地发展上升。其次,从媒介角度来看,由传统的印刷媒介发展到以广播、电视等为代表的电子媒介,再经历以计算机、多媒体等为代表的媒介过渡到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以移动终端设备的媒介,媒介以叠加的方式不断扩大,体现技术不断地革新发展,更展现了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1.门户网站

1994年是中国互联网的诞生之年,中国实现了互联网的接入业务。此时,中国的互联网处于探索阶段,其发展速度相对较缓慢。这一时期人们开始进入Web 1.0时代,网络信息传播目的主要是满足尽可能多的人们的共同需求,其使用方式主要是通过浏览网页获取相关的信息,呈现出的是一个静态网页。1997年,以人民网为主要代表的门户网站开始逐步建立,随之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相继建立,开启了门户网站时代。门户网站是“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2]它主要是通过搜索引擎技术来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各大门户网站不得不拓宽服务领域以吸引更多用户。从1999年开始,新浪、搜狐和网易等门户网站开始进军新闻领域。

以BBS、博客、SNS为代表的社交软件预示着中国互联网的第二次热潮来临,尤其是在2005年,博客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正式进入Web 2.0时代。Web 2.0与Web 1.0相比较,在模式上,由“读”转变为“写”,Web 1.0时代,人们只能通过网站来搜索个人需求的信息,网站主要是以搜索引擎为主。进入Web 2.0时代,在网站上人们不仅可以搜索各种信息,还可以通过网站发布个人信息,如果说Web 1.0是一个“阅读式的互联网”,那么Web 2.0就是一个“阅写式的互联网”。在内容方面,用户可以在网络上记录或者发布信息;在形态上,从静态网页转变为动态网页。Web 2.0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交性,网站信息传播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满足更多人的个性化需求,它打破了Web 1.0单一或者无差别的单方面接受传播信息,侧重的是用户之间的交叉性以及互动性。在Web 2.0时代,人们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同时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网站给人们提供了更多参与机会,呈现了一个多向获取信息的模式。

随着BBS、博客等网络媒体的发展,网络媒体的影响力迅速提升。在“5·12”汶川地震中,互联网在赈灾新闻以及救助、捐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网络视频的应用帮助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人们在第一时间同步收看赛事转播,增强现场感和参与感,进一步增强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

作为博客的一种衍生体,微博的出现将Web 2.0推向了一个新的时代。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社交网络平台,它所具有的便捷性、背对脸、原创性、草根性等特点,成为人际信息传播普遍采用的手段。微博的出现缩短了信息的代际性和时空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起到了变革性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有效沟通提供了平台。同时,微博的出现也为加强政治监督、反映政治诉求创造了条件,在建设良好的政治生态方面发挥着“情报人”的角色。微博不仅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渠道,还逐渐成为一种汇集民意、了解民情、收集民声、表达诉求的民主渠道。

2.移动即时传播

自2009年开始,移动终端设备逐渐兴起,中国互联网进入移动即时传播时代,即Web 3.0的时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起源于浪漫的电信服务——移动梦网,移动梦网是由中国移动向用户提供移动数据业务的服务。2007年,《人民日报》开通手机报,这一事件成为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相互融合的标志。2009年,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对移动、电信以及联通发放了3G牌照,标志着移动互联网正式进入3G时代。2013年12月,中国进入4G时代,进一步推动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的叠加创新。Web 3.0时代与3G技术和4G技术的融合发展,使移动互联网文化表现出多元化、碎片化、全球化等特点。

总体而言,Web 1.0侧重的是信息的搜索引擎;Web 2.0的特征是分众和互动传播;Web 3.0具有高便捷性、移动性和互动即时性,使个人信息定制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传播更具有多方向性。从Web 1.0发展到Web 3.0,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创新,更是一轮传播理念的变革。

二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不仅是科学技术革命的成果,同时也契合了人们的新需要,而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又不断推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3]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以及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进一步拓宽了发展空间,其发展前景广阔。

1.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移动互联网产业(包括终端、移动数据接入、移动互联网服务和网络设备)总收入约7500亿美元;移动用户数达到64.3亿,其中3G用户14.8亿;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约7.2亿部,同比增长51.6%。前摩根士丹利互联网分析师、KPCB合伙人玛丽·米克尔在年度互联网趋势报告中指出: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目前达到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的80%,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已成为“关键的大多数”,因此将主导移动商务的革命。她还大胆预计,2020年移动互联网将达到100亿个设备的量级。近几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移动业务广泛推广,流量资费下降,无线网络服务提升。与此同时,终端应用存在的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智能手机的革命性发展推动手机网民群体逐步趋向成熟化。据《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8.3%,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4]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不断融合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新事物的发展不是对旧事物的否定与抛弃,而是创新与发展,其实质是扬弃。新事物来源于旧事物,以旧事物为基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如雨后春笋,其发展潮流不可阻挡,移动互联网具有成本低、附加值高、产业拉动力强等特点,能够促进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方面的发展,推动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其传播媒介是对传统互联网传播媒介的继承和发展。如新华社借助智能手机,推送各种类型的手机报。此外,2010年,“三网融合”开始进入实质性的推进阶段,用户可以在手机上看电视、上网,用电视打电话、上网,用电脑打电话、看电视,这充分体现了移动互联技术与传统互联网技术的高度融合发展。

第二,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向。人们解决社会与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如何,主要取决于生产工具的质量和数量,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5]4G技术的成熟发展,为移动互联网的各种应用平台的出现提供了技术支撑,现实生活服务的网络化使得人们对网络的黏性更高,加之智能通信设备的发展,网络已经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智能手机开辟了通信史上的新时代,实现了“足不出户,遍享天下物”。最为突出的表现是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利用各类APP和移动支付平台,如美团、支付宝、嘀嘀打车等,进行购物、娱乐、学习,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交通、教育、医疗、饮食、旅游等行业与移动互联网紧密联合,给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捷。

第三,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2017年11月12日,据阿里巴巴集团公布的淘宝交易额数据显示,截至12日零时,2017年天猫“双11”交易额为1682.69亿元人民币,无线交易额占比达到90%,再次刷新了单日全球零售的历史纪录。庞大数据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移动互联网的妙笔生花,移动互联网以其独特的功能逐步开拓巨大的市场空间,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百花齐放,在巨大的潜在市场空间面前,传统互联网商家纷纷开始布局移动互联网划地圈地。一方面,大部分网站投入更多人力物力来满足用户的体验感,对智能手机平台进行优化,同时手机应用商店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简化了手机应用的安装方式,吸引更多用户使用,形成一种良性发展的系统;另一方面,移动社交网站和第三方移动应用开发商合作,通过开发软件和提高服务促使用户愿意付费进行使用,在即时通信、位置服务、移动安全服务、移动教育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开创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2.“互联网+”的提出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在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互联网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国内“互联网+”这一概念产生于经济领域,2012年在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于扬发表的《互联网+》演讲中,集中表达了“互联网+”的核心理念,实现信息流和物质流的规模汇聚。此后,腾讯公司马化腾多次提到互联网可以“+通信”“+娱乐”“+教育”等,这使得互联网结合的内容更具体,为进一步探讨和利用互联网提供了新思路。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互联网+”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特别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自此,“互联网+”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为未来国家各领域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提出“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2015年12月16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省乌镇开幕,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指出: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相隔万里的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可以说,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多中国人民,更好地造福各国人民[6]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上也谈到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7]。据《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了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8]。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涉猎广、程度深,在各个领域不断普及推广。经济上,“互联网+”促使移动互联网与经济相结合,推动消费模式的共享化、智能化、多元化发展;政治上,“互联网+”促进移动互联网与政治相融合,促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透明化;文化上,促进移动互联网与文化相结合,提升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自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