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研究现状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8.3%,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3]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深刻地改变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创新路径以增强实效性?围绕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

(一)国内研究现状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发现,对“移动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思考始于2008年,之后几年虽有成果发表,但数量较少。2012年在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于扬发表《互联网+》的演讲,集中表达“互联网+”的核心理念,实现信息流和物质流的规模汇聚,强调互联网将推动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至此,相关研究逐渐增多。李克强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互联网+”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学术界就移动互联网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充分运用新型传播手段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此后,相关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国内研究情况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对移动互联网的技术解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移动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是对移动互联网的技术解读。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方兴未艾,正逐渐影响着世界的发展。余晓辉从移动互联网的构架、业务体系、平台竞争这三个方面对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予以肯定,也指出我国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缺乏核心竞争力,应追求高平台、强优势、补短板、整合资源,加快利用互联网的创新发展[5]。梁晓涛等人认为移动互联网将移动通信终端与互联网相结合成为一体,用户使用手机、PDA或其他无线终端设备,在移动状态下(如在地铁、公交车等)随时随地访问互联网以获取信息,使用商务、娱乐等各种网络服务[6],不仅概括了移动互联网的物质载体和网络的运用范围,而且指出了移动互联网相对于传统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即跨越时空的便捷性,认为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移动终端物质形态呈现快速发展之势,网络接入方式也将更符合人性需求,具有创新性。胡世良的《移动互联网:赢在下一个十年的起点》、郑凤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架构及其发展》等,侧重于探索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虽未直接涉及育人问题,但其提出的占领网络入口、打造开放平台、建立柔性组织等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借鉴意义。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的概念不断演进,目前学界对此尚未形成定论。移动互联网包含移动终端、移动互联网络、移动互联网业务三个基本要素。根据网络和终端的不同,移动互联网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广义的移动互联网定义中,网络泛指一切无线网络,移动终端包括手机、PDA和移动电脑等各种手持移动上网设备;而狭义的移动互联网定义中,终端则特指手机。

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张建松认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利用校园网络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它不仅是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的网络化,更是思想政治工作本身的信息化、网络化[7]。刘梅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传播学原理和思想宣传的理论,利用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8]。此观点为后来学者们进行研究提供了价值参考。曾令辉等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定义为“一定阶级、政党、社会团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通过现代传媒——计算机网络对其受众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9]。与此相似,韦吉锋从多个维度论证了“网络”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抓住网络本质,针对网络影响,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网民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双向互动的虚拟实践活动[10]。杨立英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界定,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思想宣传的理论和传播学的原理,以互联网为载体开展教育的一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它通过制作、传播和控制网络信息,引导网民(或受众)在全面客观地接触信息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吸收正确的消息,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11]。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层面上的理解:一是基于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新工具、新方法,用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二是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即在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理念到内容、手段、机制与组织方法的发展与创新。前者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狭义理解,是思想政治教育局部体系的构建问题。后者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广义理解,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全面体系的构建问题[12]。此种分类更丰富和细化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与此相关的著作颇为丰富,如张再兴等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吴满意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徐建军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宋元林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挑战和机遇,探讨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建设、舆论引导等问题。张再兴等人还专门分析了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信息内容、网络媒介、用户群体,构建了基于这三个要素互动关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并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分为被动适应、主动应战和自觉深入的三个阶段。徐建军从理论、方法与实践三个维度深入地探究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涵、特征等要素,提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五大功能,为构建全面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宋元林以学科体系为主线,就产生与发展、本质和特征、功能和价值、主体和客体、内容和方法、理念和原则、指导价值七个维度进行了详细阐述,推进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和发展。

三是移动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王学俭、刘强的《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王虹、刘智的《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探讨了3G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手机载体的形式、取得的成绩、面临的挑战和改进思路。杜亮的《3G时代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指出移动互联网使教育空间更加开放、主客体互动性更强,但也增强了教育效果的不可控性,主张积极运用微博、微信、飞信、QQ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王海建从国家、社会、学校三个层面着重强调移动互联网对高校育人环境的改变,包括移动互联网使社会网络安全的不可控因素的增多、社会问题的网络化严重、高校的教育空间更加开放、不可控性增大等改变,指出移动互联网的负面影响,并提出有价值的建议[13]。郑文海从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角度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路径,认为互联网使高校思想政治及教育育人环境培育出现变化,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进行创新发展[14]。赵效萍结合时代发展,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体系架构分为四层“云环境”,采用4G移动互联技术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移动云平台,以教育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为抓手,创新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以期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效果[15]。沈震等人进一步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新进展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实现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软智慧课堂系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做出了开拓性的尝试[16]。汪群等从“两微”平台紧贴大学生的“活思想”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17]

从已有的文献成果来看,移动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得到了学界的关注,多数学者都认识到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我国新时代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二)国外研究现状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认为,一切技术都具有点金术的性质,而新的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18]。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革命正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国外学者对此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主要采用定量分析法和调查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在中国的兴起和蓬勃发展,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但国外学者多集中关注宏观层面和技术层面,Leah A.Lievrow主编的《新媒体手册》是一本以“新媒体”命名的学术著作,它重点介绍了新媒体的基本构成和发展状况,并认为新媒体的投入与使用具有深刻的社会影响,新媒体的研究应当包含新技术及其社会影响力两个方面。这说明新媒体能改变人的活动形式,并产生深刻影响。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撰写的《第二媒介时代》,对人与机器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思考,提出互联网和虚拟现实等媒介的发展将改变人类的交流方式和行为习惯,应重新定位人类发展。英国学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思·库克耶的《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指出,大数据是人们获得新认知、创造新价值的源泉。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就是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而关注相关关系。这对传统思维方式提出了挑战,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另外,麦克卢汉的“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信息”,尼葛洛庞帝的“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19]等观点,也具有借鉴意义。

为了避免媒介环境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西方发达国家也纷纷展开媒介素养教育。学校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教育范围,成为一门重要课程,培养公民健康使用媒介。大卫·白金汉认为,学校教育与媒介教育的融合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者应该积极打造媒介素养教育平台、引导学生参与,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积极体验,提升学生面对媒介信息的理性判断能力。与此同时,美国学者迈克尔·塞勒的《移动浪潮》认为,移动智能技术大大改变了教育的面貌,可以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交互性,促进平等教育的实现。

上述研究成果为本书提供了基础。总体而言,现有研究呈现如下特点:一是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移动互联网影响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注不多;二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关注不多,尤其缺乏对各种路径的比较研究和对新路径的探索。本书将力量集中于“路径创新”,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