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研究重点与难点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移动互联网日益影响着人们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发展。借鉴国内外关于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研究,明确研究重点,找准研究难点,才能推进本课题的研究。

(一)研究重点

本书研究重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的理论探讨,主要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和界定,进而引出其基本原则和主要特征等。二是深刻阐述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准确把握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传统路径和新兴路径)的现状。三是立足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创新,并探究其长效机制,从而提出有效对策,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发展。

(二)研究难点

第一,调查研究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的现状,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路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等)的运用状况和效果,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兴路径的拓展与困境,为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提供依据。第二,总结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的经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1] 列宁:《论马克思和恩格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8页。

[2]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4日。

[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8年7月,第1页。

[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

[5] 余晓辉:《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思考》,《电信网技术》2008年第12期。

[6] 梁晓涛等:《移动互联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页。

[7] 张建松:《发挥校园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8] 刘梅:《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9] 曾令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47—65页。

[10] 韦吉锋:《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界定的立体考察》,《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年第1期。

[11] 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6页。

[12] 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十年历程与发展》,《思想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

[13] 王海建:《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其对策研究》,《天中学刊》2011年第2期。

[14] 郑文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路径研究——基于价值观变迁的视角》,《河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15] 赵效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创新研究》,《职业教育》2014年第4期。

[16] 沈震、钱伟量:《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17] 汪群、赵梦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

[18] [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3页。

[19] [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20]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