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实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导言

一 研究背景

(一)增强本民族文化认同已成为当前的世界潮流,受到各国重视

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使得本民族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的现象越演越烈,这使得越来越多国家关注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与意义,并开始采取各种措施维护本国的文化安全,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性。在此背景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和发展委员会于1996年发布了一份旨在分析世界文化发展的报告Our Creative Diversity,提出了“应把民族文化性置于发展的核心位置”的意见。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文化的繁荣是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的理念。这些都说明了文化、文化认同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文化问题,特别是文化价值问题的重要性。长期处于世界文化主导地位的西方文化也开始担心其文化特性的丧失问题,就连美国这样的经济、军事、文化超级大国也不例外。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在其著作《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中,深刻剖析了美国多民族、多种族的国家特征使美国处于丧失国家特性的危险之中,并强调了增强本国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以盎格鲁文化(新教文化)为基础。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多民族为什么能够紧紧联系在一起“荣辱与共”,就是因为我们有着强烈的文化认同。它使中华民族绵延不绝,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并团结人们不畏艰险、奋勇向前[1]

(二)弘扬“文化强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战略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价值与意义。由此,第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将“文化强国”作为国家战略目标,通过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最终达到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的目的。本次会议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在创建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进程中,首先要确认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科学、正确地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众所周知,根植于中国历史与文化中的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在产生、发展过程中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充足养分并展现出明显的传统文化烙印。中华武术动作中的各种招式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养生学理论和知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由此,中华武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传承与发展中华武术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与繁荣,这符合中央提出的“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此外,民族传统武术文化所提倡的“和谐自然”“天人合一”“侠肝义胆”等思想精髓不仅使其项目本身经久不衰、延绵千年;同时,这些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和谐、以人为本、爱国主义等理念相吻合统一。二者间存在一定的逻辑联系,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角度拓展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具备一定的理论可能;同时,武术是学校体育课程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青少年在把握武术动作特征与要领、实现身体锻炼的同时,领略到中国道德理性的和合精神,这为促进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可能。据此,围绕武术文化开展的研究具有明显的时代意义与应用价值。

(三)“武术进校园、武术进课堂”活动逐步开展

武术在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所凝结的教育价值、教育功能被人们所接受、肯定,由此成为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获取强健体魄、养成道德规范、弘扬民族精神的方法和路径。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武术是培养“文武双全、能文能武”全面人才的教育手段,在中国近代社会中武术是“强国强种”的基础以及“尚武精神”的教育内容,在中国当代社会武术又成为习得民族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无论是作为强身健体的锻炼手段,还是作为提升道德情操的方式,中国武术独有的教育价值与功能一直在中华民族社会实践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武术与教育的“联姻”,不论是在私塾教育占主要教育形态的明清时期,还是在民国的教会学校、新学堂发端之初,教育的武术始终存在,两者的联系没有被割断[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作为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一直受到重视,教育部曾在1956年、1961年先后两次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及《全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明确了武术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价值及意义。由此可见,武术与学校教育的结合体,即学校武术教育一直受到国家、社会的关注,学校武术教育对个体、社会、国家以及武术项目发展的价值及其功能成为相关的研究对象。

总之,无论是将武术作为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路径与方法,还是将其作为培育青少年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载体,都需要人们不断挖掘武术教育的现代意义,完善武术教育系统,推进“武术进校园、武术进课堂”活动的逐步展开[3]

(四)文化认同在学校武术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逐渐受到重视

全球一体化带来的文化冲突是文化认同危机的根源所在,这种现象同样发生在学校武术教育实践中。学校武术教育正受到外来体育项目、体育文化的冲击,学生对跆拳道、瑜伽、健美操等表现出更多的参与兴趣、参与热情;简单易学、娱乐性、趣味性更为突出的西方体育项目,如“三大球”与“三小球”已成为中小学体育教材、体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现代体育文化,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一种无法阻挡的迅猛之势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它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社会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刻的国际文化现象。在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接触、碰撞和对比的过程中,由于中国传统武术自身的特性、特点,使得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与理念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主流文化,人们对新奇的奥林匹克运动兴趣盎然、趋之若鹜,人们更加喜欢简单易学,娱乐性、趣味性更为突出的西方体育项目。与这些运动项目产生强烈反差的武术运动,常常被学生解读为技术难度大且难理解,表演性强而实战性差的花拳绣腿,武术运动缺乏品位等。这使得选修武术的学生日益减少,学校武术教育、学校武术文化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现象正是武术文化认同危机在学校领域中的具体表现。

以往的研究提示我们,文化冲突引发的武术文化认同危机仅仅是开始,远非结束,文化冲突—文化认同危机—文化认同的逻辑线索表明,武术文化认同危机是引发武术文化认同的开始。学生个体或群体面对外来体育文化与本土武术文化的选择过程,也就是所谓的武术文化适应过程,是武术文化认同策略的具体展现。在学校体育现实情境下学生个体及群体的武术文化认同策略更倾向于“同化”,即被外来体育文化所“同化”,进一步讲是认同外来的体育文化,表现为更加积极接触并参与以奥林匹克为代表的外来体育项目,被其文化特征所吸引;而对原有民族文化——武术文化保持决绝、回避等消极态度。这种“同化”的认同策略逐渐被人们觉察并受到重视,如何改善学生对武术文化认同的方向与强度由此成为学校武术教育教学的焦点。

(五)武术文化认同研究需要从定量、实证视角入手

武术文化认同是由哪些因素、维度构成?这些因素、维度之间存在何种关系?以上问题涉及武术文化认同结构组成、结构特征,以及武术文化认同的内在机制,对于深入、细致了解武术文化认同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以往相关的研究中,研究者主要从宏观的武术文化层次入手解析武术文化认同结构,明确了武术文化认同的指向与内容。虽然这些研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缺少从微观的个体心理与行为层面,特别是从心理测量及评价角度分析武术文化认同的研究。

追本溯源,关于“认同”的研究最早源于心理学领域,后被用到其他领域中。因此,从心理学视角出发通过定量的心理测量与评价技术去分析武术文化认同结构具有一定的研究可行性——利用严谨的心理测量与评价方法、程序,去解析影响武术文化认同的结构组成,预测相应的具体行为,这为进一步了解武术文化认同的本质属性提供了实践依据。定量化、可操作化的武术文化认同测量与评价工具,不仅能为人们从定量角度分析、解释武术文化认同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提供物质保障,同时为从实证角度验证相关理论提供可能。更为重要的是,现实的学校武术文化教学评价中需要相关定量性的测量与评价工具以提供清晰、准确的数据指标,为提升学校武术文化教学质量提供保障。众所周知,文化教育是学校武术教学的核心及重要目的之一。但摆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难题是:如何对受教育学生的武术文化进行测量和评价?以往通过外在运动技能以及相关武术知识的考核都呈现出明显的局限性和不足。那么利用武术文化认同测量工具对学生接受武术文化教育后的武术文化认同总体指标和分项指标进行测量与评价,进而作为武术教学效果参考是否可行?此方面的研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