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论
人类问题与我的思辨
——“创新创造何以可能”之“半面创新”可计算解
《七律组诗·五十自期》其三:《两线干戈研与创,一生仰止杜和康》
2018年10月6日,二改于2020年1月10日
人类三大实践,技术之求善、学术之求真、艺术之求美,我都一一践行过,其中技术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奠基人冯·诺依曼(1903-1957)为宗师,师其架构体系之宏阔格局及研磨细节之格致精微;学术以批判哲学开创者康德(1724-1804)为楷模,法其提出人类大问、做出哥白尼式创新之体大用弘与论证之缜密思精;艺术以集大成诗圣杜甫(712-770)为偶像,效其宇宙人生无所不诗,独辟蹊径开拓新审美且持续自我否定而再造新美。
上诗是高山仰止上述三人中的后两者,杜甫和康德。本书会不断提及并致敬这三位前辈偶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下一个人类问题:创新创造何以可能?
向康德致敬,我接着问下一个人类问题,“创新创造何以可能”,即能否创构一个简洁优雅的体系将人类三大实践——求善的商业创新、求真的学术创造、求美的艺术创造统合于一?
康德三大问题
人的认知何以可能?人的意志何以可能?人的情感何以可能?
人类知、意、情三大问题对应三本经典:《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分别意在求真、求善、求美,一言以蔽之,人是什么。
其实基于实践视角,人类生存的两大最根本的问题是,“为什么活”及“怎么活”。我人生尚未完成,但也且行过半,不妨以我的理解作答。
关于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活”,答曰:自由。然而卢梭警告过,“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1]。枷锁何在?我想就是人类社会,就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在《棋》[2]中如是描述:
人生如棋,芸芸众生无非是黑白天地上被摆布的棋子,而人类构建之社会,或概念化曰体制,正是枷锁本身。以IMDb全球观众评为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作品《肖申克的救赎》为例,我解读其隐喻即描述人类个体被体制化的心路历程:“First you hate them,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Enough time passed,you depend on them.That’s institutionalized.”取其意而赋诗如右。
《入彀》
你……
恨憎初入之,
再后习于斯,
夕斯过尽又朝斯,
在兹最念兹,
痛兮涕兮长太息:
“吾圄彀中矣”!
为何天下英雄俱入彀?主因是“Fear can hold you prison”(怯弱囚禁人之灵魂)。在人类对于自由与安全的抉择中,人性中的恐惧使得你将自由的灵魂交付于大众、托管于体制,以换取一份身处其间而坐拥共同意识的安全感,然而拥有就是被拥有,于是此生始而平静,继而平淡,终而平庸地泯然于众,长成“被”体制之思维,作为“被”体制之配件……
以编程语言模拟宇宙人生。C/C++是我编程的主要语言,它规定需给每个变量指明类型。例如,我常命名“int*iFreeWill”,其类型是指向整数的指针;又如“float*ZHQ”,是指向浮点数的指针。如果做赋值运算,ZHQ=iFreeWill,意思是赋予“ZHQ”以独立精神、自由思想“iFreeWill”,但会报错“cannot convert from int*to float*”,须用强制类型转换,即改为“ZHQ=(float)*iFreeWill”,亦即“ZHQ”须上下沉浮、历经磨难,方达自由彼岸。
可是还有一种类型,英文为“void”,原意“虚空”,不妨译为“无类型的类型”,即任何类型的指针都可以直接给它赋值而无须转换,例如定义void*p,可以赋值p=“ZHQ”,也可以赋值p=“阿猫阿狗”,所以这个小p就是“逆来顺受”,让它是啥就是啥。反之,如果赋值ZHQ“=p”,则报错“cannot convert from void*to float*”,亦即小p你可以没有自由意志,但你不能把自己的无意志强加给有自由意志之人。
所以编程语言规定,如果你不是东西,或曰如果你可以是任何东西,那么你要声明自己是“void”。其设计哲学,在我看来,是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个体变量都应是“有类型”个性的,或曰每个个体都有自由意志,但“void”恰好体现了对世界的一种抽象,它可以是你要它是的任何东西,即“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我将“void”译为“痿活”,一种自我麻木的状态,活着、痿着,一种平庸之恶。
关于第二个问题“怎么活”,我的回答是:创新创造。创新创造正是摆脱“痿活”之途而通往自由之“大学之道”,它始于彰明自由意志、生命本质的“明明德”,始于“迢迢星瀚仰澄明,皎皎诗心韵笔耕”[2]的初心狂狷,历经以梦为马的诗创精神和大道笃行的实践逻辑,其间间或“桂海蛟腾邕水阔,冰天蝶变秀山青”的小小愉悦,更多的是“红尘踏尽红尘尽,苦海淘空苦海空”的上下求索,最终面朝大海、仰望星空,从经验世界入价值世界,经必然王国至自由王国,历“书剑卅年千万里”而达“蓬瀛离岸道初衷”的未央彼岸,止于至善、至真、至美的终极超越。
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读书人,孔孟老庄朱,屈陶李杜苏……不管自愿或被迫,最终在创新创造之时无一不是自由学者、独立诗家之身,如此方摈弃体制思维和共同意识,获得超越一切束缚而“逍遥乎天地之间”的绝对自由作为个体生命的终极意义。
如今人生过半,我写下两句总结,作为对“为什么活”与“怎么活”这两大根本问题的回答:
创造与创新的区别
创造是将新思想、新创意、新事物、新要素、新模式、新工艺等呈现或发明出来,而创新是将创造的结果商业化。本书以商业创新为主,补篇拓展至学术和艺术创造。
于是回到“创新创造何以可能?”这一问题。自由意志是生命的本质,创新创造是生命的最高智慧,而图灵奖得主小弗雷德里克·布鲁克斯认定的“软件系统可能是人类创造中最错综复杂的事物”[3],到当今“软件定义一切(Software-defined Everything,SDX)”的时代已成人类定论,即软件是目前宇宙进化与人类发展到此时此刻的最高智慧,人类文明运行在软件之上。
我将“创新创造何以可能”的问题归约为“大型软件系统何以可能”的架构设计与计算仿真问题,亦即创新创造是约束条件下的复杂问题,且创新创造与人类智商目前所创造的最复杂系统——软件系统同构,于是我通过架构大型软件系统(虚拟机)的方式来计算仿真人类的创新创造。这就是“半面创新”对于人类问题“创新创造何以可能”的可计算解。
架构
按照IEEE.12-1990软件工程标准,所谓架构是以组件、组件之间的关系、组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内容的某一系统的基本组织结构,以及指导上述内容设计与演化的原理。
约束条件诸如自身的观念与禀赋的约束、系统的资源与能力的约束、时代环境约束及空间环境约束等,作图0-2,其背景用博尔赫斯的棋盘作喻。
系统的组织结构由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子系统及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子系统—要素的关系组成。

图0-2 “创新创造何以可能”归约为大型软件系统的架构设计与计算仿真
半面创新假设与思想。如果将人类社会的进化视为思想/观念、制度/模式、技术/产品等一切人造物新陈演替的连续过程,那么从其初始创生态(0)到全面完成态(1)的这一过程可用计算来模拟仿真,这个演替过程的任一单元切面称为“半面”构件(0.X),如图0-3所示,这一切割可在原子单元构件层面,也可能在子系统单元构件层面,而子系统继续切割最终可切到原子构件层面,于是,复杂多样的创新可以通过原子“半面”构件的计算与架构而组合为整体全面,这种思想及其虚拟机实现与原语形式推演命名为“半面创新”。

图0-3 “半面”与“半面创新”
“半面创新虚拟机”是“半面创新”思想的体系化实现,它以“计算原语”和“架构原语”作为“如何创新”的算法;将“在哪创新”的问题域与环境约束抽象为“数据结构原语”;创新者通过“控制原语”推演“算法+数据结构=创新”,并在环境中试错、经由反馈修改而拟合出“全面”之美的理想世界(见图0-4)。
原语
计算机操作系统术语,primitive,指由若干条指令组成的程序段,用来实现某个特定功能,在执行过程中不可被中断。这是概念中的最小原子构件。

图0-4 真善美之融通
由是,创新是一台计算机,或曰创新可计算,而半面创新是对创新的虚拟机计算推演。在1936年之前,人类文明从未思考过什么是可计算,直到阿兰·图灵(Alan Tuning)提出了可计算理论,紧接着,冯·诺依曼设计了概念机体系,最终导致人类最伟大的创新之一——计算机的诞生。我以上述两句话遥祭计算学科的这两位先驱。
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后文渐次展开半面创新的假说创建,以及在人类三大实践——求善之商业创新、求真之学术创造、求美之艺术创造的计算推演。
本章参考文献
[1]〔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
[2]〔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期·博尔赫斯.诗人[M].林之木,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61.
[3]〔美〕弗雷德里克·布鲁克斯.人月神话[M].汪颖,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