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登鸛雀樓[1]
王之渙
【題解】
王之渙(688至742年),字季凌,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少年任俠。二十歲前即精於文。開元中入長安,與王昌齡、高適、崔國輔等唱和,名動一時,並與李白、杜甫等交往。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受誹謗,辭官歸故里。家居十五年後,又為文安郡文安縣尉,卒於任所。
王之渙詩作境界開闊,具有高遠雄渾氣勢,並善於狀寫相思別離之情。每一曲成,譜入樂府,即流播人口。
這是王之渙的一首登覽之作。
【譯注】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2]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太陽從西山緩緩降落,
黃河滾滾東流入大海。
想要看盡千里間物景,
應再登上高一層樓台。
注释
[1]鸛雀樓:在河中府,今山西永濟縣境。樓高三層,前瞻中條山,下瞰黃河,唐人留詩者甚多。
[2]窮:作“盡”字解。
【賞析】
這首詩所寫,既為登樓時所見之實際物景、實際體驗,又十分明顯地包涵着一種哲理。因為當時的鸛雀樓,樓高三層,確實一層比一層看得更高、更遠,所以詩篇所寫與登覽情形相合。但是,詩篇所展現的卻比實際情形更加高遠。所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既說登覽,又已經超出了登覽的範圍。後世讀這首詩,往往將這兩句話看作是對於一種更加高遠目標的進取,或對於一種更加高遠境界的追求。這是詩篇包涵哲理所造成的客觀效果。
不過,詩篇寫哲理,並非抽象說教,而是在景物描寫中自然體現。詩篇首二句描寫“白日”與“黃河”,從兩個不同方位將視野展開:一個是沿着西山緩緩落下,一個則朝着東海滾滾流去;二者展示出一個無比遼闊的平面畫幅。次二句說更上層樓,既寫實,又可看作是一種想像,這一想像並不受實際樓層的限制。這就在更高的層次上將平面畫幅展示得更加遼闊。而四句合在一起,詩篇所包涵的空間容量就顯得無比高遠,其哲理也就在此高遠的境界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因此,這首詩說理就不像後來的宋詩那樣,以理勝而缺乏具體感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