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猎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恐龍滅絕之謎

如果以為它們沒有用處而不去研究,

或許便永遠不知道其重要性。

第一顆小行星“穀神星”,是在19世紀被發現的,一直以來,天文學家都不太重視小行星,似乎他們除了會弄花天文學家長時間曝光的照片外,便一無是處似的。

然而如果以為它們沒有用處而不去研究,或許便永遠不知道其重要性。香港科學家高錕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而其起初研究光纖時,很多人也認為光纖沒用,情況就與小行星如出一轍。

到了60年代,多得鞋匠先生(Gene Shoemaker)的努力,科學家開始明白小行星會撞向地球,而原來6,500萬年前恐龍的消失,也與小行星有莫大關係!

還恐龍一個清白

物理學上有慣性現象,要改變現狀總得費點力氣;人性也正如此,總是偏向維持現狀,排斥新的理論。150年前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提出進化論,當時社會保守而宗教力量龐大,這種認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是由馬騮演變而成的理論,固然不易被接受。然而經過百多年來的研究、補充和反證,大致上已成為主流。

進化論的主旨,說的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近至幾十年前,主流意見仍認為恐龍絕種,是因為體型巨大,不能適應環境及氣候變化而“慢慢地”被淘汰。這種說法,實在是死無對證,而恐龍也就一直沉冤莫白,直到70年代末期,才得以昭雪。

一厘米的紅土

古比奧鎮(Gubbio),是位於意大利羅馬和有翡冷翠之稱的佛羅倫斯中間的一個考古勝地,因為鎮外的石灰質地層,滿佈6,500萬年前白堊紀(Cretaceous Period)結束而第三紀(Tertiary Period)開始之間的化石。

1977年,美國年青的地質學家沃爾特·阿爾瓦雷茨(Walter Alvarez)來到古比奧鎮,目的就是研究恐龍絕種,究竟是“突然”還是“逐漸”的。

M43獵戶座大星雲

Gaspra小行星(來源:NASA)

傳統的地質教育認為,大多數地質變化,都是日積月累經千萬年而成;同理,對進化學家和考古學家而言,恐龍被淘汰也是漸進式而非朝夕之事。年青的Walter勇於提出新思維,挑戰傳統思想,他認為稱霸於侏羅紀的恐龍,活在地球的日子,較人類還長80倍!他質疑恐龍的消失,是慢慢被自然淘汰,還是事出突然,死於非命?故事得由一層古比奧鎮外,厚度只得一厘米的紅黏土說起,地質學家稱之為K-T層(K-T Boundary)。

分隔白堊紀和第三紀的,是一層大約只有一厘米厚的紅黏土,奇怪的是,在白堊紀石灰層中的微小化石(Forams),有超過70%都無法在第三紀的石灰中找得到。即是說,在積存這薄薄的一厘米紅黏土的時間裏,地球上有超過70%的生物,與恐龍差不多同一時間被消滅殆盡!

諾獎得主的最大發現

究竟這層薄薄的紅黏土要多少時間才能形成?年輕的Walter把樣本帶回美國,向自己的父親,196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路易斯·沃爾特·阿爾瓦雷茨(Luis Walter Alvarez)請教。

Luis的父親是個著名醫生,因為大意沒有跟進自己的一個醫學發現,結果喪失了得到諾貝爾醫學獎的機會。故此他一直勉勵一生熱衷實驗的物理學家兒子Luis,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轍。

事實上Luis曾錯失了兩次取得諾獎的機會。他幾乎“發明”了核熔合(Fission),曾試過用中子“轟炸”鈾原子幾分鐘,要是他能堅持至半小時,這個諾貝爾獎便不會拱手讓給他人。成功的奧妙,很多時便在於知道何時應該堅持,甚麼時候要放棄,也就是我一生追求的四個字:“進退有度”。

最後,Luis還是因為發明了氣泡室(Bubble Chamber)而獨得196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然而對於某些人而言,Luis一生最大的成就,卻是在於他發現了恐龍的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