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尤其在2020年,中国迅速取得抗击新冠疫情的阶段性胜利,彰显出强有力的社会治理能力,同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局面,中美关系跌入建交以来的低谷,世界格局正面临重大变革。
在这一过程中,世界在重新解读中国,对中国的解读有正确部分,但也有不少误读和偏见。根据2020年10月6日皮尤中心发布的报告,多数国家认可中国为全球领先的经济大国,但这些国家对中国的负面评价也升到了十余年来的新高。
如此局面当然与各国对中国的不了解、甚至误解有关,但同时也可能与中国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以及中国如何看待世界的全球观有关联。换言之,为了更好地让世界了解中国,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有必要先搞清楚中国媒体是如何解读世界、如何看待世界的(即全球观),这对我们真正融入世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很有帮助。
国际新闻报道一直是中国媒体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有诸如《环球时报》这样专门报道国际新闻的媒体,我国受众对国际新闻也是情有独钟。近年来,国际新闻实际上已成为国内报道在国际层面的延伸,因为一个国家的媒体记者在报道国际新闻时,都脱不开其所在国家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语境。从某种程度讲,中国媒体报道的不仅仅是国际新闻,还涉及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中国媒体如何选择和发布国际新闻;二是中国受众如何解读国际新闻;三是中国社会如何通过国际新闻理解世界(即全球观)。
国际新闻报道经常被解读为一种国际话语,因为国际新闻不仅通过文本本身表达内涵关联,同时还与其表达的非文本性内涵有关,包括情感、态度等,以及由此产生的总体世界图像。任何国家、任何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选择和处理过程,媒体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身价值观通过国际新闻的报道形式传递给受众。所以,中国媒体对某一国际新闻事实的报道方式和报道量的大小,会影响到我国受众对这一新闻事实重要性的认知,进而影响整个社会舆论。
虽然中国没有参加20世纪70—80年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的“世界信息和传播新秩序”论战,但4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们认识到国际新闻报道作为一种国际话语的重要性和敏感性,也意识到国际新闻报道不仅是一个新闻报道业务问题,更是一个与中国国家利益和外交政策密切相关的话题。因此,研究中国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及其全球观是研究中国全球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迫切需要从媒介和社会互动的视角来分析全球不同国别和地区的涉华话语体系和本质。这一话题不仅具有中国意义,也拥有世界价值,有利于增进当下国际传播格局下国家间的对话和理解。本书是《全球话语与媒介研究》系列丛书的第一本著作,希望能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不仅深化中国全球话语研究的理论内涵,也能促进研究成果在我国国际传播“走出去”战略中的应用和实施。
本书是笔者负责的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多语种涉华国际案例数据库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14ZDB162)和国家一般项目“中国媒体全球观及其影响研究”(批准号:14BXW021)的部分成果。本书借助历史文献梳理了中国国际新闻报道的发展历程,用内容分析和调查数据探讨了国际新闻报道的选择和处理过程及其对中国受众的影响,将中美贸易争端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其趋势和特征。希望本书不仅能为我国媒体国际新闻研究提供理论视角,也能反映出当下该话题的现实意义。
本书的完成要感谢我的学生们。姜绳参与了所有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并参与撰写了第四章和第五章;杨湄坪参与撰写了第三章和第六章;梁文慧参与撰写了第二章和第三章,魏文聪参与撰写了第四章、编译了第七章。
在此还要特别鸣谢哈筱盈、陈沛芹、吕楠三位老师,同意将她们关于中美贸易争端的两项尚未正式刊发的英文研究成果(原文题为“How the Chinese News Media Present the U.S.-China Trade Dispute”和“How Weibo Influencers and Ordinary Posters Responded to the Trade Dispute in China”)作为本书的案例分析。
郭可
2020年9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