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流域概况
太湖古称震泽,又名笠泽,是我国东部最大的湖泊,也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流域自然条件优越,风光秀美,物产丰富,河网密布,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名闻遐迩的“鱼米之乡”,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
1.2.1 自然概况
太湖流域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三面临江滨海,一面环山,北抵长江,东临东海,南滨钱塘江,西以天目山、茅山等山区为界,位于东经119°08′~121°55′、北纬30°05′~32°08′。行政区划分属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面积36895km2,其中江苏省19399km2,占52.6%;浙江省12093km2,占32.8%;上海市5178km2,占14.0%;安徽省225km2,占0.6%。流域地形特点为周边高、中间低,呈碟状。地貌分为山地丘陵及平原,西部山丘区面积7338km2,约占流域面积的20%,山区高程一般为200.00~500.00m(以镇江吴淞高程为基础,下同),丘陵高程一般为12.00~32.00m;中东部广大平原区面积29557km2,分为中部平原区、沿江滨海高亢平原区和太湖湖区,中部平原区高程一般在5.00m以下,沿江滨海高亢平原地面高程为5.00~12.00m,太湖湖底平均高程约1.00m。
太湖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水丰沛,热量充裕。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177mm,空间分布自西南向东北逐渐递减。受地形影响,西南部天目山区多年平均降水量最大;东部沿海及北部平原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均少于1100mm,宝山最少,为1010mm。受季风强弱变化影响,降水的年际变化明显,年内雨量分配不均。夏季(6—8月)降水量最多,占年降水量的35%~40%;春季(3—5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26%~30%;秋季(9—11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18%~23%;冬季(12月至次年2月)降水量最少,占年降水量的11%~14%。全年有3个明显的雨季:3—5月为春雨期,特点是雨日多,雨日数占全年雨日数的30%左右;6—7月为梅雨期,梅雨期降水总量大、历时长、范围广,易形成流域性洪水;8—10月为台风雨期,降水强度较大,但历时较短,易造成严重的地区性洪涝灾害。
1.2.2 河湖水系及水利分区
1.2.2.1 水系
太湖流域是长江水系最下游的支流水系,江湖相连,水系沟通,犹如瓜藤相接,依存关系密切。长江水量丰沛,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9856亿m3,最小月平均流量达5000m3/s,是太湖流域的重要补给水源,也是流域排水的主要出路之一。流域现有75处沿长江口门,水量交换频繁,多年平均引长江水量为62.6亿m3,排长江水量(不含黄浦江)为49.3亿m3。
流域内河网如织,湖泊棋布,属典型的平原河网地区,水面面积达5551km2,水面率为15%;河道总长约12万km,河道密度达3.3km/km2。流域河道水面比降小,平均坡降约十万分之一;水流流速缓慢,汛期一般仅为0.3~0.5m/s;河网尾闾受潮汐顶托影响,流向表现为往复流。流域水系以太湖为中心,分上游水系和下游水系。上游水系主要为西部山丘区独立水系,包括苕溪水系、南河水系及洮滆水系;下游主要为平原河网水系,包括东部黄浦江水系、北部沿长江水系和东南部沿长江口、杭州湾水系。江南运河贯穿流域腹地及下游诸水系,起着水量调节和承转作用,也是流域重要的内河航道。太湖流域湖泊面积3159km2(按水面面积大于0.5km2的湖泊统计),占流域平原面积的10.7%;湖泊总蓄水量57.68亿m3,是长江中下游7个湖泊集中区之一。以太湖为中心,形成西部洮滆湖群、南部嘉西湖群、东部淀泖湖群和北部阳澄湖群,面积大于10km2的湖泊有9个,分别为太湖、滆湖、阳澄湖、洮湖、淀山湖、澄湖、昆承湖、元荡湖、独墅湖。流域湖泊均为浅水型湖泊,平均水深不足2.0m,个别湖泊最大水深达4.0m。
1.苕溪水系
苕溪水系是太湖上游的最大水系,分为东、西两支,分别发源于天目山南麓和北麓。东苕溪流域面积为2306km2,西苕溪流域面积为2273km2,东、西苕溪分别长150km和143km,在湖州市区西侧汇合,经长兜港入太湖。苕溪水系地处流域内的暴雨区,其多年平均入湖水量约占太湖上游来水总量的50%。
2.南河水系
南河水系发源于茅山山区,干流长50km,沿途纳宜溧山区诸溪,串联东氿、西氿和团氿3个小型湖泊,于宜兴大浦港、城东港、洪巷港入太湖,下游北与洮滆水系相连。南河水系多年平均入湖水量约占太湖上游来水总量的25%。
3.洮滆水系
洮滆水系是由山区河道和平原河道组成的河网,以洮湖、滆湖为中心,上纳西部茅山诸溪,下经东西向的漕桥河、太滆运河、殷村港、烧香港等河道入太湖;同时又以越渎河、丹金溧漕河、扁担河、武宜运河等多条南北向河道与沿江水系相通,形成东西逢源、南北交汇的网络状水系。洮滆水系多年平均入湖水量约占太湖上游来水总量的20%。
4.黄浦江水系
黄浦江水系是太湖流域的主要水系,涉及流域下游大部分平原,北起京杭运河和沪宁铁路线,与沿江水系相通,东南与沿杭州湾水系相连,西通太湖,面积约14000km2;非汛期沿江沿海关闸或引水期间,汇水面积可达23000km2。黄浦江水系是太湖流域最具代表性的平原河网水系,湖荡棋布,河网纵横。水系涉及的平原地区地面高程为2.50~5.00m,是流域内的“盆底”。河道水流流程长、比降小、流速慢,汛期流速仅0.3~0.5m/s。水系内包罗了流域内大部分湖泊,主要有太湖、淀山湖、澄湖、元荡湖、独墅湖等大中型湖泊,湖泊水面积约2600km2,约占流域内湖泊总面积的82%。受东海潮汐影响,黄浦江水系下段流向为往复流。
黄浦江水系以黄浦江为主干,其上游分为北支斜塘、中支圆泄泾和南支大泖港,并于黄浦江上游竖潦泾汇合,以下称黄浦江。黄浦江自竖潦泾至吴淞口长约80km,水深河宽,上中段水深7~10m,下段水深达12m,河宽400~500m。黄浦江是流域重要的排水通道,也是全流域目前唯一敞口的入长江河流。
5.沿长江水系
沿长江水系主要由流域北部通长江河道组成,大多呈南北向,主要河道有九曲河、新孟河、德胜河、澡港、新沟河、夏港、锡澄运河、白屈港、十一圩港、张家港、望虞河、常浒河、杨林塘、七浦塘、白茆塘和浏河等,现已全部建闸控制。
6.沿长江口、杭州湾水系
沿长江口、杭州湾水系包括浦东通长江口和杭嘉湖平原南部的入杭州湾河道,自北向南有上海浦东的川杨河、大治河和金汇港等河道,以及浙江杭嘉湖平原的长山河、海盐塘、盐官下河和上塘河等河道。杭嘉湖平原入杭州湾河道为流域南排洪涝水的主要通道。
1.2.2.2 水利分区
太湖流域洪涝治理主要在平原地区。自然情况下29557km2的平原浑然一片,洪水和地区涝水交混通过河网扩散,造成较大范围的洪涝灾害。为了提高治理效果,减少洪涝灾害损失,根据地形地貌、河道水系分布及治理特点等,流域分成8个水利分区,分别为湖西区、浙西区、太湖区、武澄锡虞区、阳澄淀泖区、杭嘉湖区、浦西区和浦东区,见图1.1。
1.湖西区
湖西区位于流域的西北部,东自德胜河与澡港分水线南下至新闸,向南沿武宜运河东岸经太滆运河北岸至太湖,再沿太湖湖岸向西南至苏、浙两省分界线;南以苏、浙两省分界线为界;西与茅山和秦淮河流域接壤;北至长江。湖西区行政区划大部分属江苏省,上游约0.9%的面积属安徽省。该区地形极为复杂,高低交错,山圩相连,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周边高、腹部低,腹部低洼中又有高地,逐渐向太湖倾斜。本区北部运河平原区地面高程一般为6.00~7.00m,洮滆、南河等腹部地区和东部沿湖地区地面高程一般为4.00~5.00m。区内又分为运河平原片(运河片)、洮滆平原片(洮滆片)、茅山山区、宜溧山区4片。
图1.1 太湖流域水利分区示意图
2.浙西区
浙西区位于流域的西南部,东侧以东导流堤线为界;北与湖西区相邻;西、南以流域界为限。浙西区行政区划大部分属浙江省,上游约2.6%的面积属安徽省。区内东西苕溪流域上、中游为山区,山峰海拔一般在500.00m以上,其中龙王峰高程1587.00m,为流域最高峰,下游为长兴平原,地面高程一般在6.00m以下。浙西区又分为长兴、东苕溪及西苕溪3片。
3.太湖区
太湖区位于流域中心,以太湖和其沿湖山丘为一独立分区。本区周边与其他水利分区相邻。行政区划分属江苏省和浙江省。太湖湖底平均高程约1.00m,湖中岛屿51处,洞庭西山为最大岛屿,其最高峰海拔338.50m。湖西侧和北侧有较多零星小山丘,东侧和南侧为平原。
4.武澄锡虞区
武澄锡虞区位于太湖流域的北部,西与湖西区接壤;南与太湖湖区为邻;东以望虞河东岸为界;北滨长江。行政区划属江苏省。全区地势呈周边高、腹部低,平原河网纵横。本区以白屈港为界分为高、低两片:白屈港以西地势低洼,呈盆地状,为武澄锡低片;白屈港以东地势高亢,局部地区有小山分布,为澄锡虞高片。本区地形相对平坦,其中平原地区地面高程一般为5.00~7.00m,低洼圩区主要分布在武澄锡低片,地面高程一般在4.00~5.00m,南端无锡市区及附近一带地面高程最低,仅2.80~3.50m。
5.阳澄淀泖区
阳澄淀泖区位于太湖流域的东部,西接武澄锡虞区;北临长江;东自苏、沪省(直辖市)分界线,沿淀山湖东岸经淀峰,再沿拦路港、泖河东岸至太浦河;南以太浦河北岸为界。阳澄淀泖区行政区划大部分属江苏省,小部分属上海市。区内河道湖荡密布,东北部沿江稍高,地面高程一般为6.00~8.00m,腹部地面高程为4.00~5.00m,东南部低洼处为2.80~3.50m。阳澄淀泖区内以沪宁铁路为界,南北又分成淀泖片和阳澄片。
6.杭嘉湖区
杭嘉湖区位于太湖流域的南部,北与阳澄淀泖区和太湖区相邻,以太湖南岸大堤和太浦河南岸为界;东自斜塘、横潦泾至大泖港向南沿惠高泾接浙江、上海省市行政分界线至杭州湾;西部与浙西区接壤;南滨杭州湾和钱塘江。杭嘉湖区行政区划大部分属浙江省,小部分属江苏省和上海市。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面高程沿杭州湾为5.00~7.00m,腹部为3.50~4.50m,东部一般为3.20m,局部低地为2.80~3.00m。杭嘉湖区又分成运西片、运东片及南排片等3片。
7.浦西区、浦东区
浦西区、浦东区位于太湖流域东部,东临东海,南滨杭州湾,北以苏、沪省(直辖市)分界线及长江江堤为界,西邻阳澄淀泖区和杭嘉湖区。浦西区、浦东区以黄浦江为分界线,行政区划均属上海市。本区北、东、南部地势比西部高,境内以平原为主,有零星的小山丘分布。金山、青浦、松江地区为上海最低地区,地面高程一般为2.20~3.50m,最低处不到2.00m。
1.2.3 经济社会概况
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大中城市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流域内除特大城市上海外,还有杭州、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嘉兴和湖州等大中城市以及迅速发展的众多小城市和建制镇,城镇化率达74.7%。流域内人口密集,经济发展迅速。2015年,太湖流域人口599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4%,人口密度约1623人/km2。全流域国内生产总值66884亿元,约占全国GDP的9.9%;人均生产总值达11.2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
1.2.4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典型水旱灾害
1.2.4.1 流域水资源与开发利用现状
太湖流域濒临长江,内部有本地水资源可供利用,外部有长江提供充足的过境水资源。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76.0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60.1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53.1亿m3,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重复计算量为37.2亿m3。流域多年平均本地地表水可利用量为64.1亿m3,占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的40%。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可开采总量为24.3亿m3,可开采系数约为0.6。流域本地水资源有限,供需水总体平衡主要依靠调引长江水和上下游重复利用。近年来,流域引长江水量趋增。现状流域沿长江口门引水量98.2亿m3,排长江水量38.6亿m3。
太湖流域供水水源主要以地表水源为主,除取用本地河网水量外,也直接取用长江水和钱塘江水。2014年,太湖流域实际总供水量(以用水口径计)为343.5亿m3,其中:本地水源供水154.3亿m3,长江水源供水184.1亿m3,钱塘江水源供水5.1亿m3(全部供自来水厂)。若按全国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口径(以耗水口径计),2014年太湖流域用水总量为249.8亿m3。供水方式上,有优质用水需求的生活以及部分工业用水由自来水厂、自备水源集中供水,水质要求较低的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直接从当地河网取水。
太湖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开发利用率高达82%。1980年以来,太湖流域人均用水量先增后降,万元GDP用水量大幅度下降,居民生活用水量增长较快,农田亩均灌溉用水量有所下降。流域用水水平和效率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2014年太湖流域人均用水量为574m3,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83m3,其中江苏省90m3、浙江省32m3、上海市90m3,流域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524m3。
1.2.4.2 典型水旱灾害
梅雨和台风暴雨是造成流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受平原地势低洼、坡降小和潮汐顶托等影响,流域排水速度慢,排水难度大,太湖水位易涨难消,流域洪涝灾害频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年份主要有1954年、1991年、1999年、2016年。
1954年洪水为梅雨型洪水,降雨从5月5日持续到7月31日,降雨历时长、总量大,但强度不大,暴雨中心位于浙西区和杭嘉湖区。流域最大90日降雨890.5mm,重现期约43年;流域及各分区历时30日以内雨量均较小,重现期普遍不超过10年。由于长期降水,河湖水位并涨,高水持久不退,加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水利设施薄弱,流域防洪除涝能力低,灾情极为严重,发生了当时有记录以来的最大一次水灾。太湖最高水位达4.65m,全流域近25%平原受灾,受灾面积达868万亩,成灾面积439万亩,粮食损失约5亿kg,当年经济损失达10亿元,约占当年GDP的10%。
1991年洪水属梅雨型洪水,入梅早,梅雨期长,雨量集中,强度大,暴雨中心主要位于湖西区和武澄锡虞区。流域降雨过程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5月18日—6月19日,陆续降雨398.4mm;第二阶段6月30日—7月14日,降雨280.5mm;第三阶段7月31日—8月7日,降雨126.1mm。形成太湖高水位的暴雨历时约56日。全流域最大30~60日雨量较大,最大30日降雨量491.4mm,重现期约36年。全流域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太湖最高水位达4.79m,受灾农田941万亩,粮食损失1.28亿kg,减产8.12亿kg,受灾人口1182万人,当年直接经济损失达113.9亿元,约占当年GDP的6.7%。
1999年洪水是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大的梅雨型洪水,暴雨集中,总量大,强度大,暴雨中心分布在太湖区、浙西区。流域主雨期发生在6月7日—7月1日,形成1999年太湖最高水位的主要降雨时段约为30日。全流域平均最大7日、15日、30日、45日、60日、90日各统计时段的降雨量均超过了历史降雨量最大值,30日、90日时段降雨量超过百年一遇,太湖水位创历史新高,达4.97m。全流域受灾人口达746万人,粮食减产超过9.1亿kg(不包括上海市)。虽然“治太”工程在此次洪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灾面积小于1991年,但由于流域单位面积经济值增加,洪灾损失加大,当年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41.3亿元,约占当年GDP的1.58%。
2016年,受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太湖流域发生了仅次于1999年的历史第二大洪水,太湖最高水位达4.87m,位列1954年有记录以来的第2位。4月,太湖流域降雨持续偏多,至7月8日太湖达到最高水位,流域平均降雨量870.5mm,较常年偏多9成。降雨主要集中在流域上游及北部,其中太湖湖区达971.7mm,较常年偏多1.2倍。流域6月19日入梅,入梅后降雨更为集中,至7月20日出梅,梅雨量412.0mm,较常年偏多7成,其中北部及湖区均偏多1倍以上;期间位于太湖上游的湖西区最大3日、7日和15日降雨量均位列历史第1位,最大15日降雨量重现期超过200年,流域上游及湖区集中降雨是造成太湖高水位的主要因素。梅雨期间,地区河网水位大范围超警,超警时间大多在20d以上,流域北部和江南运河一线10余个站点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位。尽管降雨多、水位高,但除流域上游的宜兴、溧阳、金坛及长兴一带发生局部洪涝外,没有出现类似1991年、1999年的流域性洪涝灾害。据统计,流域直接经济损失75.28亿元,约占当年GDP的0.056%,远低于1991年的6.7%和1999年的1.58%,无人员因灾死亡和失踪。
太湖流域的旱灾不及水灾频繁和严重,但遇少雨年份也会出现干旱,山丘高地易因旱成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共发生重大旱灾4次,分别发生于1967年、1968年、1971年和1978年。其中1967年、1978年为流域特枯水年,1967年全流域成灾面积47.9万亩,粮食减产3600万kg;1978年受旱面积99.51万亩,成灾面积22.91万亩。
2007年5月,太湖梅梁湖湾、贡湖湾蓝藻大规模暴发,导致梅梁湖湾的小湾里水厂、贡湖湾的南泉水厂原水恶臭,致使无锡市市区80%的居民无法正常饮用自来水,引发了城市供水危机,造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1.2.5 流域治理与管理概况
1.2.5.1 流域治理规划
太湖流域治理经历了规划从无到有,从侧重工程建设到更加注重综合管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流域治理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先后组织完成总体规划方案、防洪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及修编、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等重要规划编制工作。
1.2.5.2 流域治理与管理成效
1.流域治理成就
1991年太湖大水后,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治理太湖,《太湖流域综合治理总体规划方案》确定的“治太”骨干工程(望虞河、太浦河、环湖大堤、湖西引排、武澄锡引排、杭嘉湖南排、东西苕溪防洪、拦路港、红旗塘、杭嘉湖北排通道,后增加黄浦江上游干流防洪工程,共计11项骨干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其中,望虞河、太浦河、杭嘉湖南排后续、环湖大堤工程以太湖洪水安全蓄泄为重要目标,为流域性骨干工程;东西苕溪防洪、湖西引排、武澄锡引排工程以地区防洪排涝和引水效益为主,对流域防洪也有重要作用,为区域性骨干工程;拦路港、红旗塘、杭嘉湖北排通道、黄浦江上游干流防洪工程主要是解决边界水利矛盾及其遗留问题,或是工程位于省界,承泄邻省来水,为省际边界工程。
截至2005年,“治太”11项骨干工程已全面建成,结合流域内的其他水利工程,太湖流域已初步形成北向长江引排、东出黄浦江供排、南排杭州湾并且利用太湖调蓄的防洪与水资源调控工程体系。同时,流域内各省(直辖市)在江堤海塘、水源地建设、水库建设和除险加固、河道整治、圩区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拦蓄上游洪水、抵御外江高潮位、提高低洼地区防洪除涝标准、保障供水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流域综合管理
在不断完善流域水利工程体系的同时,流域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努力强化依法管理,积极创新工作思路,流域综合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1)努力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初步提出了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上海、苏州等城市实现了水务一体化管理。为贯彻落实《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国务院批复建立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水利部会同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简称两省一市)人民政府成立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水利工作协调小组。流域两省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和太湖流域管理局(以下简称太湖局)协商建立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定期协商制度、工作例会制度、重大事项应急协商制度和信息沟通制度。2009年4月,太湖流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经批准成立。
(2)努力加强水法规体系建设。《太湖流域管理条例》经国务院颁布实施,《太湖流域水功能区划》经国务院批复,流域内各省(直辖市)也相继颁布、实施一系列水法规,为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保护与综合管理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保障。
(3)努力加强水行政执法。逐步规范行政审批,努力加强防洪影响评价、取水许可、涉水建设项目、水工程规划同意、水资源论证等行政许可管理工作。努力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逐步加大流域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力度,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得到加强。积极探索和实践流域与区域执法合作途径,逐步加大执法力度,有效遏制了流域水事违法案件上升的趋势。应急管理工作得到逐步加强,太湖局和流域各省(直辖市)均制订了防洪、防台、防水污染相关预案,共同签订了《太湖流域省际边界水事活动规约》,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得到一定提高。
(4)流域调度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根据洪水调度和资源调度相结合、区域调度和流域调度相结合、水量调度和水质调度相结合的原则,太湖局会同两省一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编制了《太湖流域引江济太调度方案》,并经水利部印发实施。引江济太逐步从应急调水转为常态调度管理,长效运行机制逐步完善,一定程度增加了流域水资源有效供给,促进了流域河湖水体流动,改善了流域水环境。
(5)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水利信息采集、网络传输、数据中心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初具规模;防洪与水资源监测网络初步形成;防汛指挥、水资源监测等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建设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流域的综合管理、治理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利用水利网站、信息公开等手段逐步提高了水利公共服务能力。
1.2.5.3 流域治理与管理面临的形势
1.流域防洪安全保障能力不足
经过多年综合治理,太湖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初步形成,防洪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但现状流域防洪标准偏低、太湖洪水出路不足、流域防洪与区域排涝矛盾突出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流域还不能防御不同降雨典型50年一遇洪水,部分区域还没有达到20~50年一遇防洪标准;由于土地利用、圩区建设与地面沉降等下垫面变化,以及海平面上升等周边水情变化,平原河网地区洪涝矛盾进一步加剧,流域防洪风险逐步增加。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防洪保护区的范围已达流域面积的60%,保护区内聚集了流域内80%以上的人口和GDP,淹不得、也淹不起;部分已建工程长期运行,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和安全隐患,防洪能力难以满足设计要求。流域的防洪安全保障能力与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要求明显不相称、不协调。
2.河湖污染严重影响水源地供水安全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实施以来,流域水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但由于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水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1)现状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远超水体纳污能力。据统计,2014年流域废污水排放量64.1亿t,COD、NH3—N、TP入河量达流域水功能区纳污能力的2~3倍。
(2)太湖总体仍处于中度富营养水平,水质整体状况仍为Ⅴ类,湖体藻型生境尚未根本改变,仍存在大规模暴发蓝藻的风险。
(3)河网污染严重。据统计,2014年流域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40.3%,距2020年达到80%规划目标差距较大。
(4)部分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供水安全仍不乐观,浙江嘉兴市境内(除太浦河外)已难寻水质合格的饮用水水源地。
3.流域水资源调控与管理亟须强化
太湖流域本地水资源不足,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76亿m3,远小于2014年流域用水总量249.8亿m3,水资源供需平衡主要依靠引长江水和上下游重复利用弥补。经多年水利建设,流域水资源调控能力明显提升,现状工程可实现中等干旱年(P=75%)水资源供需平衡,但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1)流域引江入湖能力不足。目前仅望虞河引长江水直接入太湖,在强化节水条件下,遇枯水年、特枯水年流域仍缺水25亿~39亿m3,规划确定的望虞河拓宽等骨干引水通道工程实施缓慢。
(2)用水效率有待提高。流域水稻田灌溉大多采用大水漫灌方式,流域2014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45m3,部分城市自来水管网平均漏损率超过15%,主要用水方式和用水指标离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3)水资源综合调度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需更好地统筹流域与区域,防洪排涝、供水和水生态等多目标需求。
4.流域综合管理有待加强
近年来,太湖流域不断探索创新管理机制,《太湖流域管理条例》等流域性法规的出台为流域综合管理提供了重要法制保障,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和太湖流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平台在流域治理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流域与区域在防洪抗旱、水资源管理和调度、水资源保护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但流域跨省市、跨行业协调协作仍受到很大程度制约,影响了流域沟通协作和议事协调,影响到水行政效率。水利规划在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约束作用还不明显,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尚未建立,水利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有待进一步强化。《太湖流域管理条例》协调推进、深化实施难度大,相关配套制度建设进展缓慢,监督考核措施不够,难以满足流域管理的有关要求。流域水利信息化水平与发达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适应,存在信息采集基础设施有待加强、资源整合与共享难度大、流域治理与管理决策应用系统不够完善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