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女真人的南迁与初步统一
一 明初女真民族的地理分布
明代女真族分为海西、建州、野人三大部,他们较早的分布情况如下所述。在今长白山北部、牡丹江、绥芬河等流域是建州女真。“渤海大氏置率宾府,领华、益、建三州”,女真因此名,明廷因此设建州卫。[15]海西原为元代行政区域名。明洪武十六年(1383),故元海西右丞阿鲁灰遣人至辽东,请内附。上敕:“今而所守之地,东有野人之隘,南有高丽之险,北接旷漠,惟抵元营。”[16]据此敕,可确定海西之地域,“在伯都纳北,松花江大曲折后的江南岸以及哈尔滨以东、阿什河流域一带。海西指黑龙江,就是松花江下游,是元代的旧称”。[17]野人女真,“《明实录》于来朝之女真各部,无不称为野人者。自明中叶以来,记载涉东北夷皆云女真……遂以黑龙江境为野人女真之境,其时谓之生女真,以别于建州、海西之熟女真”[18]。对此,莫东寅先生在其《满族史论丛》书中解释道:“建州、海西、野人的区别,并不是由于种族的不同,而是或由于地理的形势,或由于生活情况。”徐中舒先生亦说:“曰海西、曰建州,就其居处言;曰野人则就其文化言。”[19]野人女真又称东海女真或东海窝集部,它的许多部落分布在松花江中游以下至黑龙江两岸,东达于海。
在奴儿干都司辖治下的女真诸部,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是极不平衡的。虽有卫所设置,但这些卫所主要用于“羁縻”,“羁縻”即明政府不直接管辖,而授权于部落酋长,政府授以职督之缴纳税赋。由此,女真诸部的发展不平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关于女真诸部各自的表现,文献典籍记载零星、抽象、大同小异,下引数种供参考。
明辽东都指挥佥事毕恭创修于正统八年(1443)的《辽东志·卢琼东戍见闻记》卷七载:
夫辽阻山带海,诸夷环徼而居……自汤站抵开原,曰建州、毛怜、海西、野人、兀者,皆有室庐,而建州为最。开原北松花江者,曰山寨夷,亦海西种类。又北,抵黑龙江,曰江夷,但有室庐,而江夷为最……建州、毛怜……乐住种,善缉纺,饮食服用皆如华人……海西江寨夷……俗尚耕稼……倚山作寨。居黑龙江者,其俗同山寨,数与山寨仇杀,百十战不休,近砦酋与和难,平其曲直,以马牛羊断云。诸夷皆善驰猎,女真建州多喜治生。
明辽东佥都御史任洛嘉靖十六年(1537)重修的《辽东志》卷九载:
生女直,温脑江上自海西,下自黑龙江,谓之生女直。受辖于野人,事耕种,言语、居处与建州类。每聚会,人持烧酒,鱼胞俗名阿刺吉,席地而坐,歌饮竟日。少有忿戾,则弯弓相射。江口有石,名木化石,坚利可锉矢镞,土人宝之。
可木以下,松江皆榛莽。人无常处,惟逐水草,桦皮为屋,行则驮载,住则张架,事耕种,养马弋猎,刳独木为舟,以皮毳为市,以貂鼠为贡……
北山野人,乞列迷之别种,养鹿乘以出入,水产海驴、海豹、海猪、海牛、海狗皮、殳角、鲂须,以为异物昔入贡,今不通焉……
苦兀,在奴儿干海东,身多毛,头带熊皮,身衣花布,持木弓矢尺余,涂毒于镞,中必死。器械坚利。
明兵部员外郎魏焕(1522—1572年)所著的《皇明九边考·辽东镇边夷考》卷二载:
建州毛怜则渤海大氏余孽,乐住种,善缉纺,饮食服用皆如华人,自长白山迤南,可抚而治也。海西山寨之夷曰熟女直,完颜之后,金之遗也,俗尚耕稼,妇女以金珠为饰,倚山作寨,聚其所亲居之。居黑龙江者,曰生女直,其俗略同山寨,数与山寨仇杀,百十战不休。自乞里迷去奴儿干,三千余里,一种曰女直野人,又一种曰北山野人,不事耕稼,惟以捕猎为生。诸夷皆善驰射。
这里之所以连篇累牍地引用文献典籍,主要是要提请注意,明代女真人地域分布很广,历史环境不同,地理环境不同,生存环境不同,导致建州、海西、野人女真各部发展的不平衡。不能以一部代全部,也不能以明末代明初,因为在近300年的明代社会里,女真各部的经济社会、活动地域及与明王朝的关系已发生了极大变化,不可与昔日同日而语。而这一切都与女真各部的频繁移动有密切关系。
二 女真各部的迁移
奴儿干都司设立后,曾明令各卫所的移动要得到明政府批示,这可从下述史料中得以证实。正统元年(1436),明廷收到建州卫奏折,说该卫屡受忽剌温人的袭扰,请求迁移别处。明英宗对此的回复是:“敕辽东总兵官都督同知巫凯等曰‘今得建州卫都指挥佥事李满住奏,原奉恩命在婆猪江住坐,近被忽剌温野人侵害,欲移居辽阳草河。朕未知有无妨碍,而等宜计议安置处所’。”[20]明廷吏员准“建州女真迁居苏子河流域”。实际上,在此之前的永乐八年(1410),建州女真是在李显忠的率领下,由绥芬河流域迁居婆猪江(今鸭绿江支流佟家江)的。正统年间的移居,已是27年后李显忠之子李满住率其族众的再次迁移。这次迁移,建州女真进入了苏子河上游的灶突山(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呼兰哈达)附近。明万历年间(1573—1620),这里成了努尔哈赤对明用兵的根据地。
由黑龙江区域向南迁移的不仅是建州卫的女真人,在此前后其他卫所也是争相奏请“要求内附”。对此,《明实录》的记载比比皆是。如永乐六年(1408),兀者右卫(今呼兰河流域)贾你等奏请“愿居辽东、三万等卫”,得到明王朝批准后,方才迁徙;[21]永乐十年(1412),阿剌山卫(今黑龙江中游左侧与精奇里江右侧中间地区)伯塔木等人“愿居安乐、自在州”,上奏明廷,得到允许后方才迁居;[22]永乐十二年(1414),弗提卫(今黑龙江省富锦西古城)指挥阿剌秃等上奏章“愿居北京”;[23]永乐十三年(1415),古里河卫(今精奇里江上源支流吉柳伊河)女真人牙失答奏请“愿居辽东东宁卫”,得到允许后方迁至东宁卫居住;[24]宣德三年(1428),双城卫(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指挥佥事兀丁哥上奏“愿居辽东自在州”,明廷命“辽东都司给予房屋器皿”[25];宣德八年(1433),屯河卫(今松花江下游左岸支流汤旺河流域)女真人答必纳等奏请“愿居京”[26];等等。而进入明正统(1436)后,国内的土地兼并与流民问题日益严重,明廷无力再顾及东北边疆,于是“边事大变,奴儿干都司亦撤退开原。朵颜三卫既视同外国,女真亦渐脱控制。所谓奴儿干辖百八十四卫,亦不过承平故事之布在方策者耳”[27]。女真诸部进入了迁徙活跃期。
据此,另结合史料可将女真诸部的迁徙与初步统一过程做以下表述。永乐八年(1410)始,建州女真初迁婆猪江,继之又迁到苏子河。而居住在依兰附近的建州女真斡朵里部,几经辗转也汇集于浑河流域。明正统七年(1442)设建州左卫、建州右卫,与建州卫合称建州三卫。[28]此后,建州女真首领与明廷虚与委蛇,在高压下谋求生存,然许多人仍没逃脱被杀戮的命运。一个胸怀大略的英雄人物在悄然崛起,努尔哈赤面对女真诸部大小首领各占一地,大首领数百人,小首领数千人的纷乱局面,用兵十年相继统一了建州女真的苏克苏护河部、浑河部、完颜部(王甲部)、栋鄂部(董鄂部)、哲陈部、讷殷部(内音部)、珠舍里部、鸭绿江部等。正是由于此因,明政府于万历十七年(1589)封努尔哈赤为都督佥事。万历二十三年(1595),加封努尔哈赤为龙虎将军。而此时的海西女真也在逐步南迁,由黑龙江、嫩江先迁至吉林夫余以东的松花江大曲折处,分为哈达、辉发、乌拉、叶赫四部,即所谓的扈伦四部。不久,扈伦四部又迁至开原以北、吉林省中部地区,与努尔哈赤有了接触。17世纪初努尔哈赤相继征服了扈伦四部,完成了女真民族的初步统一,并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称罕,国号大金,以赫图阿拉为兴京,史称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