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发扬君子的刚健品格
王树森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君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塑造的一类理想人格,其品质内涵丰富而博大。除了人所习察的谦和温润、宽容坦荡的优秀品质之外,我们今天弘扬君子文化,在全社会倡行君子之风,尤其要关注君子另一方面优秀品质的继承和发扬,这就是君子的刚健品格。
早在先秦时期,思想家们便已从不同侧面对君子的刚健品格进行阐发。孔子论君子,既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又说“君子固穷”,无论是“重”“威”,还是“固穷”,都是在强调君子要有威严,要有底线,其中就包含着对君子刚健品格的体认。在孔子看来,君子的刚健品格,与宽容、谦让等美德,是有机统一的,他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既凝练又生动地刻画出君子有礼貌、有雅量,同时也有原则、有担当的人格形象。此后,孟子说:“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就是说君子不能拿原则做交易。孟子的“舍生取义”论、“浩然正气”说,都旨在强化君子的至大至刚之性。君子的刚健品格,经过先秦几代思想家的持续阐发,凝聚成一句话,就是《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经典概括,它与“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起,构成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特征。
秦汉以后历代对君子的讨论,仍然不断强调其刚健品格,从汉代的司马迁,到晋代的杜预;从隋代的王通,到宋代的朱熹,直至清代的桐城派,莫不如此。像“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君子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贞观政要·求谏》)等语,至今仍被奉为箴言警句,指导着为人处世的基本操守。值得注意的是,古人对于君子刚健品格的看重,并不独停留在理论的阐发上,而是广泛地存在于人物品评、历史议论、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甚至在艺术鉴赏中也有鲜明体现。中国古典绘画视“梅兰竹菊”为“四君子”,就因为它们的草木品性,无论是梅花表现孤高自傲、独战风雪的坚强,还是竹子暗喻坚贞的节操、刚强的人格;无论是幽兰清香里的屈子形象,还是秋菊画图中的陶令风概,抑或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抑或是雪愈压而愈直的青松,无一例外都体现着君子勇敢坚韧、刚健顽强的品格。
传统文化特别重视君子的刚健品格,首先在于它始终以其激浊扬清的力量保证了中国社会沿着正确轨道前行。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各种黑暗腐朽、反动落后的污泥浊水,从来都形成对民族发展的严重制约,想要战胜它、荡涤它,仅通过苦口婆心式的坐而论道,实乃与虎谋皮,无济于事,只能靠寸土不让、针锋相对的斗争。否则,公理就得不到昭彰,正义就得不到维护。历代仁人志士,从屈原到魏征,从汉末的太学生到晚明的东林党人,前赴后继、不屈不挠,所践行的,正是君子的刚健品格。
传统文化特别重视君子的刚健品格,也因为它是培铸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元气。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习近平同志指出:“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回顾历史,中华大家庭各兄弟民族之间,也有过不打不相识的阶段,相互间的接触了解也经历过剧烈的磨合,但是最终却能实现多元一体、融合一家,就是因为在实际碰撞中所培植的骨气、所磨炼的品格、所增添的智慧、所开拓的胸襟,让各民族都能凝聚起强大的民族归属感。汉民族“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诗句中贯注激荡的民族血性,最终内化为全民族共同文化遗产。设若没有这种一致认同的价值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想要在千难万险中砥砺前行、巩固发展,是绝无可能的。
近代以来,中国一度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内有制度腐朽,外有强敌欺凌,面对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靠“温良恭俭让”的旧伦理不能力挽狂澜,靠妥协屈服更不能迟滞侵略者的脚步。只有蹈厉奋发,只有拼搏抗争,只有以“为国家民族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决绝态度、牺牲精神,才能把四万万民众的生命尊严维护,才能把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遗产保全。“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临刑前的高呼让清廷颤抖;为呼吁全民族一致抗日,沈钧儒等七位文化名流,面对国民党的法庭,词严义正、气节凛然。他们真正代表着有良知有血性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铁肩道义,对于他们,人民和历史赠予了“戊戌六君子”“爱国七君子”的美名,就是在表彰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刚健品格。
历史在不断向前发展,今天的中国确实远非昔日可比,但是,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仍未完全实现,我们所处的内外环境,仍有各种不确定因素。一方面,六十多年的和平安宁特别是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的高速发展,在积聚起巨大社会财富的同时,也难免让晏平安豫之习,在党内、在社会肌体中暗潮汹涌,各种腐朽的、没落的、曾经被强烈批判过、阻击过的陈风陋俗,又在各个角落里沉渣泛起;另一方面,国家改革发展的任务极其光荣而艰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何回应百姓期待,如何完成历史重托?循规蹈矩、得过且过不行,无所事事、浑浑噩噩更是犯罪!只能靠坚定的意志!只能靠冲天的干劲!邓小平同志曾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如今,面对新的形势,每一名党员、每一名士兵、每一名干部、每一名共和国的建设者,都应该按照习近平同志“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要求,以贞刚的血性、顽强的斗志,以奋发有为、革故鼎新的勇气与魄力,实现社会的风清气正、国家的长治久安,使古老的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时期依然朝气蓬勃、昂扬向上。这就是君子的刚健品格在当代中国的最好继承、最好发扬。
强调发扬君子的刚健品格,绝不意味着放任“戾气”,孔子早就指出,君子之“勇”,需要置于“义”的规范约束之下,方能免入歧途。我们今天呼吁发扬君子刚健品格,本质上是为了解决当代中国如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这一并不轻松的课题。众所周知,包括君子文化在内的一切传统文化,凝聚着先辈们如何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艰辛思考与求索,但是传统文化也有对错之别、良莠之分,有的虽然本无弊病,却未必符合今天的实际情况,不能不加鉴别,不能无所取舍、无所改造。今天,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只能立足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内忧外患的历史与逻辑起点;只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为根本前提;只能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历史重任出发;只能将之纳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大局中来统筹安排,才是真正的符合国情、服从民意、顺应潮流的正确选择。要切实防止封建余孽死灰复燃,要切实阻断历史渣滓混淆是非,要高度警惕学习传统文化变成形形色色的“遗老遗少”为旧思想、旧势力、旧伦理的招魂扬幡,切不可开历史的倒车。因此,发扬君子的刚健品格,不仅事关能否全面准确理解君子与君子文化,更事关我们究竟应该有怎样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以实现民族复兴梦想,应该引起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