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把工作日延长到超过必要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延长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一定程度的劳动生产率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剩余价值有一个自然基础。自然条件的优劣,对于剩余劳动的数量有一定影响。但良好的自然条件始终只提供剩余劳动的可能性,从而只提供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的可能性,而决不能提供它的现实性。要想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需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强制。
资本主义生产的不仅是商品,其本质上生产了剩余价值。工人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资本家,所以工人只完成一般意义上的生产是不够的,他必须生产剩余价值。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或为资本自行增殖服务的人,才是生产工人。因此,生产工人的概念不仅包含活动和结果之间的关系,还包括工人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以及一种社会的、历史的特殊生产关系——它把工人变成生产剩余价值的直接手段。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成为生产工人不是一种荣耀,而是一种不幸。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了整个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因为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将工作日延长至超出工人只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的那个点,并由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这部分剩余劳动。就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而言,在一开始就把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部分。
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资本主义特殊的生产方式为前提,这种生产方式最初是在劳动由于形式上从属于资本的基础上自发产生和发展的。
生产绝对剩余价值,要求劳动在形式上隶属于资本,比如,要求以前为自己劳动或作为行会师傅帮工的劳动者变成直接受资本家雇佣的工人。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对生产绝对剩余价值同样适用。
通宵工作的工人
资本家为了追逐剩余价值,采取各种手段来延长工人工作日,如上班后不准中间休息,限制吃饭时间,采取拨弄时针的手段强迫工人提早上班,推迟下班,以及寻找各种借口强迫工人加班等。图中这些排队领取早餐的工人,都是刚结束通宵工作。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绝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因为它是以工作日绝对延长到超过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相对剩余价值是相对的,它以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为条件,将必要劳动时间限制为工作日的一个部分为前提。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剩余价值的运动,这种表面的同一性就会消失。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旦确立并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只要涉及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就可以发现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之间的区别。
如果一个工人生产维持自身和家庭所必需的生产资料需要他付出全部的时间,那就没有剩余时间来为第三者劳动。这种剩余时间的长短受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劳动生产率,工人就没有这种可供自己支配的剩余时间,也就不可能有剩余劳动,更不可能有资本家、奴隶主和封建贵族。
良好的自然条件最多只是提供剩余劳动和生产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的可能,而绝非提供现实意义上的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不同条件下的劳动使同一劳动量在不同的国家满足不同的需要,因而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必要劳动时间也各不相同。这些自然条件只是作为自然限制对剩余劳动产生影响,它们只是确定工人为别人劳动的起点。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1],说明资本家一方面用延长工作日来榨取剩余价值,另一方面又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榨取剩余价值,因此,价值增殖是资本家追求的唯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