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言与选言命题的推理
联言命题就是描述若干事物情况并存的命题。例如:他是好老师,也是好父亲。说明他是好老师的同时也是好父亲。在逻辑中,联言命题由逻辑联结词“并且”连接支命题而成,其支命题通常用P、Q表示。联言命题的逻辑形式可以写成:P并且Q。符号为:P∧Q。
在联言命题与其支命题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真假关系:如果支命题同时为真,则由支命题所组成的联言命题就是真的;如果其中有一个支命题是假的,则由支命题所组成的联言命题就是假的。联言命题与支命题之间的真假关系可以用下面的真值表来表示:
联言命题总结为一句话:一假则假,全真才真。
若要否定“P并且Q”,则需要满足“-P或-Q”。
例19 (2007年北京社招第40题)如果丽丽参加同学聚会,那么小强、大壮和李铁也将一起参加同学聚会,如果上述断定是真的,则以下哪项也一定是真的?( )
A.如果丽丽不参加同学聚会,那么小强也不参加
B.如果小强、大壮、李铁在一起参加同学聚会,那么丽丽也参加
C.如果丽丽和小强参加同学聚会,那么大壮和李铁不会参加
D.如果李铁不参加同学聚会,那么丽丽也不参加
【答案】D
【解析】根据题中内容可知“丽丽参加→小强∧大壮∧李铁参加”。A项先否定前件再否定后件,不符合充分条件推理公式,故排除A项。B项先肯定后件再肯定前件,不符合充分条件推理公式,故排除B项。C项先肯定前件再否定后件,也不符合充分条件推理公式,故排除C项。D项先否定后件再否定前件,符合充分条件推理公式“否定后件必然否定前件”,故选择D项。
一点通 题中的后件是联言命题“小强∧大壮∧李铁参加”,只要三种之中任何一个人没有参加聚会,都可以否定这个联言命题。
选言命题就是对事物的若干可能情况作出陈述的命题。例如:小明或者英语熟练,或者法语熟练。说明情况可能是三种:第一种,小明英语熟练,法语不熟练;第二种,小明英语不熟练,法语熟练;第三种,小明英语熟练,法语也熟练。
在逻辑中,选言命题由逻辑联结词“或者”连接支命题而成,其支命题通常用P、Q表示。选言命题的逻辑形式可以写成:P或者Q。符号为:P∨Q。
在选言命题与其支命题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真假关系:如果支命题中有一个为真,则由支命题所组成的选言命题就是真的;如果支命题全部为假,则由支命题所组成的选言命题就是假的。选言命题与支命题之间的真假关系可以用下面的真值表来表示:
选言命题总结为一句话:一真则真,全假才假。
若要否定“P或者Q”,则需要满足“-P和-Q”。
例20 (2009年黑龙江基层政法干警第68题)评委甲:我认为这届歌唱比赛的冠军应该从张颖和王丹二人中至少选拔一人。评委乙:我不同意。
以下哪项,最准确地表达了评委乙的意思?
A.张颖和王丹两人都选拔为冠军
B.张颖和王丹两人都不能选拔为冠军
C.张颖和王丹两人中最多选拔一人为冠军
D.如果选拔张颖为冠军,则不能选拔王丹为冠军
【答案】B
【解析】题中“张颖和王丹之中至少选拔一人”,可知“张颖∨王丹”。评委乙的意思是否定“张颖∨王丹”,根据“全假才假”推出张颖和王丹两人都不能选拔为冠军。
一点通 张颖、王丹二人之间是“并且”,还是“或者”的关系,不能单从题中的表述判断。本题中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通过连接词“和”,而是根据“至少选拔一人”判断出两者是“或者”的关系。
例21 (2008年河北第93题)某单位选派出国留学人员,条件是:业务精通,并且英语流利或者法语流利。小洪没有被选派上。以下哪一项解释可以从上面得出?( )
A.小洪只有英语流利是不够的,还需要法语也比其他候选人流利
B.如果小洪业务精通的话,那么她的英语和法语都不够流利
C.小洪业务精通,但英语不流利
D.小洪业务精通,但法语不流利
【答案】B
【解析】根据题中条件可知要被选派上需要同时满足“业务精通和一门外语流利”,而这门外语是“英语或者法语”,也就是说只需要满足其中一门外语流利即可。小洪没有被选派上,说明他“业务不精通”或者“外语不流利”。B项中,如果小洪“业务精通”,那么说明他“外语不流利”。“外语不流利”可以推出小洪“英语和法语都不够流利”,故B项正确。
一点通 C、D两项都只是说两门外语中的一门不流利,并不能否定“英语流利或者法语流利”。在选言命题中需要支命题全假才能使选言命题为假。
例22 (2009年福建第104题)以下能驳倒“他既会弹钢琴,也会弹吉他”的有( )
①他会弹吉他,但不会弹钢琴
②他会弹钢琴,但不会弹吉他
③他既不会弹钢琴也不会弹吉他
④他或者不会弹钢琴或者不会弹吉他
⑤如果他不会弹钢琴那么他也不会弹吉他
A.2项 B.3项 C.4项 D.5项
【答案】C
【解析】根据题中的命题可知“会弹钢琴”和“会弹吉他”之间是“并且”的关系,即联言命题。“会弹钢琴”和“会弹吉他”是联言命题的支命题,要驳倒“会弹钢琴∧会弹吉他”,只需要驳倒其中一个支命题即可。①、②显然驳倒了其中的一个支命题,对题干构成反驳;③说明两项条件都不满足,也是对题干的反驳;④是选言命题也就是说他至少有一种乐器不会弹,构成对题干的反驳;⑤中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显然不能驳倒题干命题。因此,共有①、②、③、④四项可以驳倒题干。故选择C项。
一点通 ⑤中“不会弹钢琴”是“不会弹吉他”的充分条件,根据充分条件的推理公式“否定后件必然否定前件”,推出“会弹吉他→会弹钢琴”,显然不能驳倒题干命题。
例23 (2007年福建秋季第96题)已知“若小明去上海,那么小红或者小青也去上海”为真,则以下选项必定为真的是( )。
A.如果小红不去上海,那么小明不去上海
B.如果小青不去上海,那么小明不去上海
C.如果小红和小青不去上海,那么小明也不去上海
D.如果小明不去上海,那么小红和小青均不去上海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小明去→小红去或者小青去”,根据充分条件推理公式“否定后件必然否定前件”,可以得出“小红不去并且小青不去→小明不去”。故选择C项。
一点通 题干中的后件为“小红或者小青也去”,是联言命题。否定选言命题需要将选言命题的支命题都否定,即“小红不去并且小青不去”。A、B两项错在只否定了选言命题的一个支命题,没有全都否定,故排除A、B两项。D项错在先否定前件再否定后件,不符合充分条件的推理公式,故排除D两项。
例24 (2006年国家第84题)如果生产下降或浪费严重,那么将造成物资匮乏。如果物资匮乏,那么或者物价暴涨,或者人民生活贫困。如果人民生活贫困,政府将失去民心。事实上物价没有暴涨,而且政府赢得了民心。由此可见( )。
A.生产下降但是没有浪费严重 B.生产没有下降但是浪费严重
C.生产下降并且浪费严重 D.生产没有下降并且没有浪费严重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1)“生产下降或浪费严重→物资匮乏→物价暴涨或者人民生活贫困”;(2)“生活贫困→政府将失去民心”。根据“事实上物价没有暴涨,而且政府赢得了民心”以及充分条件的推理公式“否定后件必然否定前件”,可以推出“政府赢得了民心→生活没有贫困”,“物价没有暴涨并且生活没有贫困→物资不匮乏→生产没有下降并且没有浪费严重”。故D项正确。
一点通 对于本类题型,题目的最后一句话中的信息需要格外留意,尤其是出现了“事实上、实际上”等字样。
例25 (2004年国家A类第82题)在评奖会上,A、B、C、D、E、F、G、H竞争一项金奖。由一个专家小组投票,票数最多的将获金奖。
如果A的票数多于B,并且C的票数多于D,那么E将获得金奖。
如果B的票数多于A,或者F的票数多于G,那么H将获得金奖。
如果D的票数多于C,那么F将获得金奖。
如果上述断定都是真的,并且事实上C的票数多于D,并且E并没有获得金奖,以下哪项一定是真的?( )
A.H获奖 B.F的票数多于G
C.A的票数不比B多 D.B的票数不比F多
【答案】C
【解析】题中的信息可以简写为:A>B并且C>D→E
B>A或者F>G→H
D>C→F
根据充分条件推理的公式“否定后件必然否定前件”以及“事实上E并没有获得金奖”,可以得出“否定E→否定(A>B并且C>D)→并非A>B或者并非C>D”。再根据“事实上C的票数多于D”,可知“并非A>B”为真,即“A的票数不比B多”,故C项正确。
一点通 当推出“并非A>B”为真时,有的考生会直接得到“B>A”也为真,根据“B>A或者F>G→H”得到A项正确。其实这就掉进的出题者的陷阱之中,因为“并非A>B”为真时,得到的是“B≥A”,并不必然是“B>A”。故A项不正确。
例26 (2008年山东第84题)已知:(1)如果甲和乙是肇事者,丙就不是肇事者;(2)如果丁是肇事者,那么乙就是肇事者;(3)甲和丙都是肇事者。由此推出( )。
A.乙和丁都是肇事者 B.乙和丁都不是肇事者
C.乙是肇事者,丁不是肇事者 D.乙不是肇事者,丁是肇事者
【答案】B
【解析】题中的信息可以简写为:(1)甲是肇事者并且乙是肇事者→丙不是肇事者;
(2)丁是肇事者→乙是肇事者;
(3)甲是肇事者并且丙是肇事者。
根据充分条件的推理公式“否定后件必然否定前件”并将(3)中的信息“甲是肇事者并且丙是肇事者”代入(1),可以得到“丙是肇事者→否定(甲是肇事者并且乙是肇事者)”,当“甲是肇事者”时,需要“否定(甲是肇事者并且乙是肇事者)”,只能推出“乙不是肇事者”。将“乙不是肇事者”代入(2)中,根据充分条件的推理公式“否定后件必然否定前件”,可以推出“乙不是肇事者→丁不是肇事者”。故B项正确,乙和丁都不是肇事者。
一点通 本题在解题时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将(3)中的信息代入(1)之后,根据“否定后件必然否定前件”,得出“否定(甲是肇事者并且乙是肇事者)”。其实,否定(甲是肇事者并且乙是肇事者)可以有三种情况:可以只否定甲是肇事者;可以只否定乙是肇事者;也可以否定甲是肇事者的同时否定乙是肇事者。但题中已知“甲是肇事者”,那么“否定甲是肇事者并且乙是肇事者”只能是一种情况,即“只否定乙是肇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