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先驱·蔡以忱(修订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光焰照人

一位先驱,一部传记作品;一道厚重的人生命题,一种精诚铸剑、敢于亮剑的铁血精神。

在烈士远行八十五周年之际,第一部叙介“铸剑”先驱蔡以忱烈士行状的传记文学作品《“铸剑”先驱·蔡以忱》在北京问世。随后,相继在海峡两岸举行了图书首发式与捐赠仪式,以及作品研讨会,产生了强烈反响。

在图书馆、中小学与档案馆等活动现场,通过作者简述烈士的行谊,印证犹太百科全书《塔木德》中的一段话:“人的眼睛是由黑、白两部分所组成的,人为什么只能通过黑的部分去看东西?因为人生必须透过黑暗,才能看到光明。”在读者中引起共鸣,两岸青年学子表示,通过阅读此书,回望大革命风云,沐浴烈士灵光,领悟了烈士用一腔热血诠释人生的真谛。

在武汉图书馆“蔡以忱传”图书首发与捐赠仪式现场,耄耋高龄的著名爱国侨领田长焯先生,感性地追忆了令尊心中的校友蔡以忱的“学霸”过往,以及在中华大学传道、授业、解惑的岁月,感佩其“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人格力量!

《“铸剑”先驱·蔡以忱》台北首发式与作品研讨会

在“《‘铸剑’先驱·蔡以忱》走进革命老区”的活动中,黄陂档案馆、图书馆、中国人民银行黄陂支行,蔡家榨小学、姚家集中学、塔耳中学等单位,读者、师生通过不同形式缅怀革命先烈的铁血精神,纷纷表示要用烈士的潜德幽光,净化自己的灵魂。

“各敛精神肩大难,书生愿作纪功篇。”[3]武汉市黄陂区第三中学的前身道明学校是蔡以忱的母校,该校的道学堂如今仍然陈列着蔡以忱与校友余家菊论道的实物、图片、文字与《蔡以忱》图书;在该校校史馆,也陈列着烈士的画像与简介,供人们瞻仰、缅怀!海峡两岸爱国学者、校友纷纷在这里追寻烈士的足迹,传承一代英烈的“精、气、神”……已是耄耋高龄的黄陂师范美术教授李士一先生,则两度创作了体现蔡以忱烈士风范的国画作品。

蔡以忱烈士长房长孙蔡小兵在烈士铜像前凭吊

在台北市青少年育乐中心、金瓯女子高级中学举行的《蔡以忱》图书首发式与作品研讨会现场,知名爱国人士、新党主席郁慕明,著名教育家余传韬、著名作家司马中原等各界人士,纷纷感性地追怀了蔡以忱这位大革命运动的先驱。

武汉市与黄陂区纪委、蔡家榨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则根据《蔡以忱》的图文史料,在蔡以忱少年启蒙的故地蔡官田设立蔡以忱烈士史迹陈列室,供人们凭吊、追怀一代英烈!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穿越百年的时间隧道,出身寒微的蔡以忱,自幼崇尚“行仁仗义”的侠客精神。在他周岁生日那天,其父蔡宏熩特地为三儿子举行了抓阄仪式。小以忱穿一身新衣服,端坐在簸箕上,簸箕内摆有笔墨纸砚、琴棋书画、刀套与剑鞘等许多玩具。但见小以忱“两手抓”:一手摸着砚台,一手抓住剑鞘不放。

旧时民间有个说法,孩子在周岁生日仪式上选择的玩具,往往与其终生职业息息相关。所以,蔡宏熩看到小以忱选择了砚台与剑鞘后,感到很高兴。认为这个三儿子今后将在“笔杆子”与“枪杆子”上,有所作为。那么,他成人后到底是不是“两手抓”呢?


[1] 包惠僧:《回忆陈潭秋》,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1年版,第25页。

[2] 鲁迅于1927年4月3日根据曹丕的《列异传》的传说创作完成,原题为《眉间尺》。1932年编入《自选集》时改为现名。

[3] 《余家菊(景陶)先生回忆录》,台北:慧炬出版社1994年版,第96—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