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战略的全面预算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天壤之别——星巴克两任CEO的不同结局

如果问近十年谁是最著名的CEO,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乔布斯。他1997年重回苹果后,被认为开创了一个时代,定义了一个行业。之后苹果陆续推出的iMac、iPod、iPhone、iPad,都是那个时间段的爆品,被认为创新的典范。他对产品极致的追求,今天已经成为天才的标签。但是在一个传统的行业,在看似简单的谁都能做的生意中,也有书写公司逆转再造的传奇,这就是星巴克以及他的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的故事。

从舒尔茨到唐纳德时代

星巴克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企业了,很难想象,一家咖啡店卖咖啡可以卖到全球第一,让中国人都改变了喝咖啡的习惯。星巴克光在中国就有4800家门店。特别是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门店密集,比如上海的陆家嘴就有很多家星巴克,我们要是想喝上一杯Costa还真是有点困难。2008年舒尔茨回归星巴克出任CEO,他带领星巴克走出低谷,并开启了近十年的一路成长。但是在此之前,星巴克也并非一帆风顺。

星巴克早期的时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励志故事。1981年,舒尔茨无意中发现了西雅图一个叫星巴克的咖啡馆。他被完全迷住了,认为找到了自己一生的追求,于是放弃年薪7.5万美元的工作,从纽约搬家到几千公里之外的西雅图。然而那时的星巴克装不下舒尔茨的雄心,于是他在1985年另起炉灶自创品牌。机缘巧合,1987年他反向收购了星巴克,并选择继续沿用星巴克的名字。从1987年的11家门店,员工仅100人,到1992年上市,市值2.5亿美元。2000年,星巴克已经有2600多家门店,舒尔茨功成身退,辞任CEO,退居董事长。2000—2005年,星巴克由奥林·史密斯担任CEO,他是舒尔茨的创业伙伴。在这5年里,星巴克一路高歌猛进,市值从72亿美元飙升至200亿美元。这是星巴克第一阶段的故事,是创业成功的典范,一切都如此美好。

2005年,CEO的接力棒交到了吉姆·唐纳德手中。吉姆是一个空降兵,2002年加入星巴克执掌北美的运营。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我们一定要关注星巴克这个时期发生的故事。在被任命CEO之前,唐纳德是星巴克美国地区的总裁,还是全球营运的总裁,负责中台的营运。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企业发展很迅速,突然把我们任命到总部去做总经理,我们该怎么办?应该交一份什么样的答卷?这不仅仅是交一份书面报告这么简单,而是要交一份商业计划。要告诉管理层,告诉董事会,我们未来会怎么做,未来三年,这家公司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唐纳德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好在他非常专业,很快准备好了一份星巴克未来三年的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做起来不难,对于几乎所有的公司来说,未来三年要做的事情很简单,永远是发展。唯一有区别的地方就在于商业计划中发展的方式或者模式。唐纳德的商业计划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未来引领星巴克翻一番。

为了实现这个计划,唐纳德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也是最简单的,开门店。门店越多,星巴克的业务就越多。所以他接手以后,2006年,星巴克的门店是7200家,而到2008年,星巴克的门店已经达到15000家。3年开了接近8000家,几乎每天开8家,直接让星巴克的门店数量翻了一番,没有强大的营运能力是做不到的。这个速度也打破了星巴克的纪录。

更厉害的是,他不光开店,还要把增速提高。接下来他为了提高每个门店的销售收入的增长,调整了星巴克的店面布局。我们去星巴克,会发现星巴克跟所有的餐饮公司,比如麦当劳肯德基,是不一样的。走进星巴克,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排杯子。这一点和我国不一样,我国的餐饮店进门是一堵墙,墙边不是放报纸就一定会放个财神爷或者招财猫。那么星巴克为什么放杯子?原因很简单,因为星巴克的杯子有一个特点,特别贵。马路边上10元一个的杯子,星巴克店里要卖到200元,但是买的人还是趋之若鹜。星巴克门口放杯子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财务原理。餐饮公司如果想让单店的销售收入提高的话,希望客户流动得越快越好。比如,很多餐饮店是不提供Wi-Fi的,如果提供Wi-Fi消费者就不走了。报纸这类东西也是让我们留在店里时间越长越好。星巴克在墙上放杯子就是为了提高固定资产的周转率。放上杯子之后,一堵墙就产生收益了,而且这墙上产生的交易不会影响主业。星巴克一杯35元的咖啡成本不到5元,毛利基本上是90%左右,星巴克的杯子平均毛利则更高。现在创业开奶茶店、咖啡店的人特别多,因为毛利比做餐饮高。哪怕开在高档写字楼里面,也是赚的。

回来继续看星巴克。唐纳德确实是一个运营专家,他调整店面布局的第一步是门口放满杯子,第二步就是卖蛋糕。还是拿麦当劳做对比,麦当劳进门第一眼看到的是一个收银台,但星巴克不一样,进门除了杯子之外,还有两个冰柜。一般来说,冰柜里面都会放蛋糕,但是有意思的是,星巴克的两个冰柜只有不到一个冰柜是放蛋糕,更多的是三明治、色拉以及各种各样的面包。一家好的餐饮公司最想看到的就是不要让门店闲下来,门店越忙越好。对于星巴克来说,最闲的时候恰恰就是吃午饭和吃晚饭的时间。美国人午餐、晚餐,都喜欢吃三明治和色拉。但是星巴克放冰柜并不是为了卖色拉,其实还是为了卖咖啡。美国人跑到星巴克买一个色拉外还是会消费一杯咖啡。所以星巴克的边际毛利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提高了,在财务里面这称为提高固定资产周转率。

调整店面布局的第三步,唐纳德把星巴克所有的桌子、椅子都改成小一号。最明显的就是我们去星巴克点两杯咖啡再放两个手机,桌子上就没法放东西了。这也是为了提高固定资产的周转率,让消费者走得越快越好。有一组数据很有意思,唐纳德接手之后,消费者在星巴克平均逗留时间降低了一半。这一点可以看我们的餐饮企业海底捞。海底捞的翻台率是同行中最高的,每天晚上翻三次。海底捞的财务数据显示,如果翻一次,海底捞处于亏损状态,翻两次基本不亏不盈,翻三次才能盈利。所以餐饮企业很看重翻台率。而所谓的翻台率,在财务里面也称为固定资产周转率。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固定资产周转率越高越好,唐纳德在提高固定资产周转率上动了很大的脑筋,星巴克单店的盈利也飞速上升。

但是,唐纳德运气非常不好,等到了三年要考核的时候,突然发现星巴克的股价直线下跌。2006年,他接手时是星巴克股价最高点,到2008年,这期间的股价是断崖式下跌,甚至星巴克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亏损。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数据来源:Wind

原因很简单,无论做任何事,尤其是企业,讲的还是时机,时机很重要。星巴克在2006—2008年大发展的阶段中,遇到了全球的金融危机。星巴克扩张的时候,金融危机来了。2007年开始,金融危机开始慢慢爆发。2008年,全球陷入金融危机,重灾区就是美国。

我们经常说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很重要,地利也很重要。星巴克大本营在美国,新开的店也都在美国。因为星巴克如果在美国开店,可以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政府会给予大力的支持。所以星巴克开店那么快,跟当地政府的支持也是有一定关系的。前面提到的星巴克在2006—2008年新开的8000多家门店,其中6000多家开在美国。除了天时和地利,最后是人和,就是竞争对手。星巴克当时碰到了一个巨大的竞争对手,就是麦当劳。

麦当劳的咖啡经

一提到麦当劳,我们想到的是汉堡、薯条、可乐、冰激凌。而说到咖啡,我们想到的必定是星巴克,是浓香的咖啡、精致的甜品,以及无线上网的优雅环境。我们首先来定位这两家企业。麦当劳是全球第一快餐品牌,它的核心介质是与众不同的自助式服务和标准化批量生产的设备,有精准的目标消费群,比如,儿童、少年和家庭。星巴克是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它的核心介质是独有的消费方式。星巴克是把消费者的需求中心,由产品转向服务,再由服务转向体验,让消费者享受一种休闲的生活方式,或者说是享受喝咖啡的时光,这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星巴克体验,它的目标人群是都市白领。但是在2006年,麦当劳在全美800家连锁店推出了自己的第一个咖啡品牌麦咖啡。2008年,在美国将近14000家餐厅设置咖啡吧。

一个不是卖咖啡的品牌,突然卖起了咖啡。麦当劳与星巴克,一个是以吃为主,一个是以喝为主;一个是以快为主,一个是以慢为主。大家可以想一想,麦当劳为什么这么做,它们又如何形成竞争?

有人说是因为经济不景气,麦当劳想在商务型咖啡连锁业态遭遇市场低潮时抢先布局。在美国,每天每5个美国人中就有1个人在喝咖啡。每年的咖啡市场增长至少4%,咖啡逐渐成为除了矿泉水外最受欢迎的饮料。2007年咖啡在全美国的销售规模将近290亿美元,相比2006年提高了50%。在麦当劳推广麦咖啡之前,星巴克占有美国咖啡市场87%的份额,而麦当劳还不足1%。但结果就是麦当劳卖咖啡让星巴克坐立不安。这个事情在美国引起很大的热议,当时美国的一份消费者报告中提到,麦当劳的咖啡在味道和价值两方面的受欢迎程度都超过了星巴克。在当时,一个消费者想要喝一杯白巧克力咖啡,不是去星巴克,而是去麦当劳。

数据来源:Wind

跨行业的挑战者

大家会发现,现在企业面临的竞争对手,往往不是来自同业,而是跨行业。麦当劳原先不做咖啡,为了提高单店的营运能力,它做了和星巴克一样的事情,研究什么时候店里最空。大家可以发现,麦当劳除了三餐的时间,它都很空。但三餐的时间外,它又不能卖吃的,因为如果我们吃饱了,我们三餐时间就不会再去吃东西了,所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卖喝的,卖咖啡,而且是最便宜的咖啡。在美国星巴克的咖啡4美元一杯,而麦当劳的咖啡只要1美元一杯。结果证明,麦当劳的做法是对的,麦当劳卖咖啡的加盟店1个月的销售额上升了8%。麦当劳成功通过咖啡拉动了快餐的销售。这就是咖啡带来的边际效应,在全面导入咖啡这项新产品后,带动蛋糕、点心和早餐的成倍增长。

那么在我国,星巴克现在面临最大的竞争对手大家想一想是谁。我们认为不是韩国人开的咖啡店,也不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开的咖啡店。星巴克现在最大的竞争对手是便利店。便利店的咖啡6~8元一杯,而且是现磨的。比如在上海,有一家知名的便利店——全家,2018年卖出5000万杯咖啡,2019年大约售出1亿杯。

最近几年,到便利店购买咖啡的人比到星巴克买咖啡的人多。虽然我们在便利店买到的咖啡可能没有星巴克冲出来的咖啡好喝,也不能享受到星巴克的第三空间体验感,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便利店咖啡在咖啡行业中所占据的市场份额。根据一家咨询公司的调查,超过一半的消费者在便利店渠道喝现制咖啡,而只有44%的消费者在传统连锁咖啡店喝现制咖啡。在重度的咖啡用户群中,10%的消费者在便利店购买过咖啡,而只有5%的咖啡是在传统的连锁咖啡店购买的。毫无疑问,价格是便利店咖啡的优势之一。一杯罗森的美式咖啡仅售8元,中杯拿铁为10元,全家、7-Eleven、喜士多等便利店的咖啡价格也不超过20元。相比之下,星巴克的价格要高得多。价格是一个因素,另外,罗森等便利店的消费群体都是忙碌的上班族,这些人往往没有过多的时间去等待一杯手冲咖啡,他们需要的是便捷、快速。而这一点是星巴克做不到的。

数据来源:星巴克财报

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机场最大的竞争对手是高铁;而高铁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公路,这些都是跨行业的竞争。所以星巴克当时陷入了绝境,走不下去了。因为唐纳德的扩张从结果来看被证明是错的,但是大家还记不记得他上任的时候做了一个“完美的商业计划”,结果被打脸了,同店销售额增速更是在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

舒尔茨的回归

2008年年末,星巴克开董事会的时候,决定请唐纳德下课。把星巴克的创始人舒尔茨重新请回来做CEO。

放到现在来看,我们会发现,唐纳德做出的改变都很有用,他很能干,执行力也很强。但是事实就是如果方向走错了,越努力越错。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言归正传,舒尔茨2008年重新出任星巴克CEO。出任之后,舒尔茨就以雷霆手段,有条不紊地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其中第一步就是换商标。如果我们关注一下星巴克的历史,就会发现舒尔茨有一个特点,特别喜欢换商标。

星巴克第一代的商标首次使用是1971年,这个标志的诞生有许多的故事。当然,首先得从星巴克这个名字说起了。大家应该都知道星巴克的名字来源于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书中Starbucks是一位处事极其冷静且极具性格魅力的大副,他的嗜好就是喝咖啡。舒尔茨在自传中解释过,这个名字让人想起了海上的冒险故事,也让人回忆起早年咖啡商人遨游四海寻找好咖啡豆的传统,多少有些饮水思源的寓意。据说名字定下后,其中一位创始人在古老的海事书籍中找到了一幅16世纪的双尾美人鱼木雕图案。由此,设计出星巴克的标志,也就是商标上的美人鱼。

1987年,舒尔茨对商标进行了非常大的调整。首先,整个品牌商标的颜色从以咖啡色为底色修改为以绿色为主要底色、以黑色为辅助底色。其次,原来的美人鱼不再赤身裸体,美人鱼修长的卷发巧妙地与女性曲线贴合,遮挡住原本赤裸的身体,美人鱼变得越来越含蓄了。四周围绕的字样同样由“STARBUCKS COFFEE TEA SPICES”简化为“STARBUCKS COFFEE”。整体来看,1987年的这个品牌商标开始脱离早期的木雕风格,显得越来越像一个标准商标,而字母和图案的使用,以及对称的两颗星使商标在整体上更加协调。

1992年,星巴克又进行了一个重大的改变,去掉了劈叉般的鱼尾。不过半露的鱼尾经常被误认为是美人鱼的手。同时,对美人鱼图像进行放大处理,更加突出美人鱼的核心视觉元素,如皇冠、脸部、修长的头发等,其他地方大体保持不变,仍然最大化地保留着1987年星巴克的品牌商标整体风格。

到了2011年,也就是唐纳德退位,舒尔茨重新回来之后,星巴克将原本环绕在圆形美人鱼图像以外的外圈直接拿掉,并去掉位于内圈和外圈之间的“STARBUCKS COFFEE”的字样,只保留了再次进行放大处理的美人鱼图像。2011年正值星巴克成立40周年,值得一提的是,旧标志中的魔女被圆圈围住,新标志则移去圆圈,也许是为星巴克带来自由度和灵活性,思维跳出咖啡以外,开拓更多元化的业务。而对“STARBUCKS COFFEE”的移除,则是星巴克立志转型成一个以零售咖啡为核心的消费品公司的体现。所以,商标上的“COFFEE”已经不能诠释星巴克的全部了。整体来看,2011年的这个商标显得更加简洁,其流线型的设计颇具现代感,高雅而时尚,也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并且品牌商标看不到星巴克的名称,让人不禁觉得这个品牌格外酷。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星巴克每一次更换商标,都伴随着企业战略的转变。大家可以想一想,我国有没有企业这么做?答案是一定有的,最典型的就是联想。2003年,联想正式启动“Lenovo”的新标识,换掉沿用了19年的标志“Legend”,商标含义也由“传奇”转变为“创新”。包括腾讯的商标也在变,苹果也在变。

那么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些企业喜欢换商标?其实很简单,就是企业要进行方向的转变,或者战略方向的转变。星巴克把咖啡色换成绿颜色,因为它想从卖咖啡豆转向卖咖啡。而它2011年换这个商标,把外面的框框打破,很简单,表明它不再只做美国的生意,而是做全球的生意。这也体现在发展区域上,星巴克通过关店,一方面优化了美国市场;另一方面积极开辟国际市场,尤其是中国。

舒尔茨是马云的好朋友,2017年他在马云的鼓动下,在上海开了一家旗舰店。星巴克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开过2000多平方米的店,只因为中国人太多了,这家门店到今天为止都在排队。我们可以看到,星巴克的战略是很成功的,它转变了战略方向。星巴克原先是在美国发展,现在转为走出美国、全球发展,而最重要的城市在哪里,就在中国。以前我们讲“Made in China”,现在要叫“Market in China”。中国是现在全球最大的销售市场。从星巴克全球门店数量上可以看到,2011—2016年,星巴克中国门店数量从400多家增加到2300多家,门店数量占比更是从3%增加到10%。星巴克放缓了在美国本土的增长速度,实现持续发展并重整国际市场的发展,将重点放在中国等新兴市场。

数据来源:36氪

经过18个月的努力,在2009年第三季度,星巴克实现了自2008年以来的首次盈利增长,公司终于走出泥潭,星巴克的股价也走出低谷。在2008年,公司市值最低时约47亿美元,到2009年6月底时,公司市值约100亿美元,放眼到2019年,公司的市值已经达到约1100亿美元。可以说,从2008年1月到2009年6月,这关键的18个月,重塑了星巴克的灵魂,给公司带来了脱胎换骨的改变,也使星巴克重新赢回了尊重。

数据来源:Wind

截至2019年,星巴克在中国有2800家门店,超过全球15%的市场份额。作为一个新兴的增长点,中国是星巴克最快速的增长源泉。现在星巴克正在下沉到更多二、三线,甚至是四线城市。2019年第三季度,星巴克新增442家新店,1/3的新店开在中国,同比增长16%。作为美国本部以外的第二市场,星巴克在中国开新店的速度超过全球和美国。星巴克的门店分布在全国140余个城市,并计划在2022年前全国门店数量将扩张到6000家,入驻230个城市。原因也很好理解,与美国等市场相比,中国的咖啡文化尚在培育阶段。2018年,中国每年的人均咖啡消费量为0.03千克,仅为日本的0.9%,美国的0.7%。

数据来源:Wind

就全球范围来说,中国市场仍是一片蓝海。而中国区的蓝海在下沉市场。2018年,中国三线城市咖啡企业数量大约只有一线城市量的1/10。越往下沉,市场的饱和程度越低。开店会增加企业运营成本,但也会带来更多收入。有这样一种说法,我国的中年人可能会觉得35元一杯的咖啡很贵,但是年轻人不是这样理解的。在90后和95后看来,“放在口袋里面的不是钱,要用掉的才是钱”。年轻人赚的每一分钱都是为了消费。70后和80后赚的每一分钱,都希望是储蓄,而90后是低储蓄率。中国现在高达40%的储蓄里,靠的是60、70和80年代的人。所以35元的一杯咖啡对年轻人来说是能接受的。2012年,我当时在南宁,亲眼看见星巴克的第一家门店,排队的人足足排了近2千米。可见,咖啡在我国消费的火爆程度。所以星巴克把整个市场全部转向中国。

我们最后来看一看,星巴克的这两位CEO,做的事情有多大的差异吗?他们一样开门店,门店里面任何东西都没有改变,就前任做的所有的东西,他现在都保留着。他只做了一件事情,前任在美国开门店,他把美国的门店关了,开到全球,不断地往海外开门店。两者的差异就在于此。总结起来,这两个人都是专业经营出身,都会做商业计划、预算,都需要董事会通过,都是上市公司。美国的公司管理很严格,每季度都要交回顾,比如,财报的回顾。造成差异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企业战略,所以正确的企业战略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对我们企业经营者来说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