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区水电水利开发环境保护技术研究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1 主要河流及特征

2.1.1 河流与水系布局条件

喀斯特地貌集中发育的西南地区地处长江、珠江水系和西南诸河上游,山多水多河流多,主要的河流水系有乌江、赤水河、红水河、都柳江、牛栏江和沅江等。水系的分布受地质构造和地形的影响较大,以贵州省为例,流域面积100km2以上的河流就有428条,较大的有乌江、南北盘江、赤水河、清水江、都柳江等。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斜坡地带,西北部地势较高,由西部到东部为黔中高原,地势向北、东、南三面降低,制约着贵州河流也分别向北、东、南三个方向分流,如乌江、赤水河向北流入长江,清水江向东流入沅江,都柳江、南盘江和北盘江则向南注入西江。贵州省主要河流特征见表2.1-1。

表2.1-1 贵州省主要河流特征

续表

()内为全流域数据。

2.1.2 降水与径流特征

西南喀斯特地貌集中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潮湿气候区,降水量丰富,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9月,多年平均年降雨量在1200~1800mm,局部山区年降雨量高达2000~2500mm,喀斯特地区河川径流总量大,产水模数为61.8万m3/(km2·a),为全国平均产水模数的2倍多。但地表和地下岩溶空间十分发育,地表对大气降水的调蓄能力微弱,入渗系数0.5~0.8,当雨水降落地面,便沿岩溶管道迅速渗入地下,成为岩溶地下水。

喀斯特地区水文地貌系统与非喀斯特流域的常态流水地貌系统既有相同的一面,如流水的侵蚀作用,又有不相同的一面,即水的溶蚀作用。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性,形成了喀斯特地区特有的地表地下双层空间结构,常出现明流与伏流相互交替、地表水和地下水频繁交替转化的现象。大气降水或地表水因岩溶裂隙、漏斗、落水洞等的影响,迅速渗入地下而成为地下水流,较难形成集中的坡地集流。即使存在一些冲沟或谷地,也因无经常性水流的作用而难于发展成河流。不仅如此,就连己有的河流,往往也因河床底部岩溶洞穴、缝隙、管道等的影响使水量大减,甚至全部河水流入地下而成为干谷。只有接近该地区侵蚀基准面而作为地下水排水道的较大的河流才容易存在。因此,喀斯特地区河系发育较差,地表河网密度较小。

2.1.3 地形与河道特征

西南喀斯特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崎岖不平,海拔为1000~2000m,以高原和山地为主,该区域发育的河流山区性河道特征显著。河道以下切作用为主,落差大,河陡谷狭,水流湍急,常形成瀑布跌水。以乌江为例,乌江流域总的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地形破碎割深,高原和山地占总面积的87%,地貌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碳酸盐类岩石分布面积占70%以上,侵蚀地貌穿插其间。碳酸盐类为主的河谷地质条件,以及河流水力因素作用,把河槽壅阻成大小跌坎,滩险集中了河道大部分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