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合集(套装共10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9章 历朝皇帝的遗物

到奉天之后的第一个早晨,老佛爷的神情看起来相当沉郁,好像内心有很多事情潜埋着,无法说出口,但有时候会从她的眼神里面传递出来。见到这种情形,我们谁也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惹怒了她,招来意想不到的灾祸。谜底直到当天晚上才揭晓,她告诉了我们忧心的原因,那是一段关于先祖事迹的历史,当然其中也有她自己的。每逢遇到什么不畅快的事情,老佛爷总会表现出一副严肃的神态,就拿今天早上来说吧,她的脸上像蒙了一层寒霜,冰冷得让人无法接近。那天中午,当我们问她要不要稍事休息的时候,她立即拒绝了。

吃过早饭,我们簇拥着太后走出正殿,开始沿着行宫里面长长的甬道游逛。据我所知,老佛爷是喜欢到处游逛的,在北京城的时候,如果没什么政务需要处理,她就会带着我们到处游逛。经历过多次这样的游逛,我们已经很熟悉老佛爷此时的心思了,因此,不等她安排,我们就排好了长长的两列队伍,各按顺序站在了自己的位置上。最前面的是我们八位女官,紧跟在我们后面的是一班宫女,她们手里捧着太后梳洗装扮所需要的东西,再后面是一群太监,他们负责运送几件比较贵重的家具,以方便太后休息的时候使用。老佛爷出游的时候,日常生活所需要的一切东西都得带上,这也是总需要一大堆人跟着她的原因。虽然我私下认为太后的这个习惯不好,但也无可奈何。

出去游逛的过程中,有时候太后会猛然想起一件军国大事,这就得有人立即把写懿旨需要的笔墨纸砚奉上,片刻耽搁不得;又或者行进途中,太后的头发被吹散了,这个时候专用的理发匠就要走上前去帮她重新梳洗。像这样琐碎的事情还有很多,由此延伸开来,太后出游所需要的东西之多也可见一斑。

太后对我是比较眷顾的,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等到自己去世之后,能够把她的性情人格全部展现给世人的唯有我一个,所以平日里她总给我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她、了解她。在整个奉天行宫里,除了四座宫殿之外,我们这些跟班的可以随便游历各个地方,但是今天情况好像有了一点变化。走到那四座宫殿的时候,太后突然发话了,要让我们进去看看,并且解释了这四座宫殿以前不允许别人进去的原因——里面珍藏着清朝历代帝王留下来的遗物。太后说这话的时候是对着所有人的,但我总觉得是对我一个人说的,她心中一定希望我能够完整、真实地把她的全部展示给世人。

太后真的把我们带进了那四座宫殿,我们有幸目睹了太后所说的那些遗物。四座宫殿里面总共陈列着八位先帝的遗物,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光绪帝是清朝的第九位皇帝。据我所知,由于光绪帝生前并没有举行过什么重大的政治庆典,所以在他死后,一件遗物也没有被送到奉天行宫。这样的做法是违反清朝皇族惯例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佛爷不愿意光绪帝的遗物被放在奉天行宫,在她看来,光绪帝只是一个不肖子孙。按照清朝惯例,帝王死后,他生前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物件都要被遣送到奉天行宫保存起来。清朝皇室虽然早已入关,但是由于这些遗物的存在,整个奉天行宫并没有就此冷落下来,一个品级很高的武官带着一队满洲士兵常年驻守于此。

四座宫殿是紧靠在一起的,我们从第一座宫殿开始,一路巡游过去。第一座宫殿里面供奉着清朝前两位君主的遗物,也就是顺治帝和康熙帝的遗物。进去之后,太后脸上的阴霾之气一扫而空,她的精神高涨起来,自动充当起了解说员。她的口才本来就很好,在这种场合下更是得到了高水平的发挥。不知道出于何种动机,太后好像定要把这两位帝王铺陈得不能再伟大似的,如果我们毫无保留地把听来的东西装入自己的脑袋,一定会把他们当作天神一样来崇拜。由于这两位帝王与当今相隔久远,太后对他们并没有真实的情感体验,她只是把他们摆在了和神佛一样的高度来顶礼膜拜罢了。

在她的叙述中,这两位帝王的生平事迹不像是真人真事,倒是有几分传奇色彩。整个宫殿里面安放了好多东西,很大一部分是他们以前穿过的龙袍,花花绿绿地塞了好几箱。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是他们生前使用过的珠宝翠玉,都用玻璃匣子装好,整整齐齐地排在架子上。靠墙壁立着的几个大柜子里,摆放了不少碗碟器皿,据说是这两位帝王生前的食具。单以价值来论,并不能算是贵重物品,但若要从纪念的意义上说,就再也没有比这更珍贵的东西了。

从第一座宫殿走过去,没多远就到了第二座宫殿,这里有乾隆皇帝的收藏室。在清朝历史上,乾隆皇帝绝对可以算是最出名的皇帝,关于他生前的事迹,我们也知道得最多。在奉天宫殿所有的收藏之中,数乾隆皇帝的最多,也显得最荣光。游历此处的时候,我们都是怀着一种特别重视的心理,细细地鉴赏这位帝王生前遗留下来的东西。在所有的遗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挂在墙壁正中间的一幅巨型油画,上面是乾隆皇帝的肖像。看过画像之后,每个人都禁不住啧啧赞叹,他确实具有一代帝王的轩昂和雄伟,就连太后也夸赞他雍容华贵,具备大国君主的气度。如果这幅画的作者是如实刻画了乾隆帝仪表的话,那么乾隆皇帝真的可以说是英俊潇洒、豪雄倜傥了。其实我不该用这样的心态来揣测这个画匠的,从乾隆皇帝生前的事迹来看,他的确担当得起这样的容貌和气度。

画面上,是乾隆皇帝的狩猎像,他胯下一匹雪狮神驹和它的主人相得益彰。马鞍是按照蒙古式安放的,上面还镶嵌了许多珠宝。悬挂着的两个马镫也是用纯金打造的,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乾隆皇帝在马鞍上威威武武地坐着,好似一位天神降临凡间。他全身猎装,外披一条杏黄色的长披风,由于画的是奔驰中的乾隆皇帝,披风被风吹着向后散去。他的腰间围着一条黄色的阔缎带,上面还镶满了珠子。至于他头上戴的软盔,做得更是奢华、精致,软盔两边有耳盖垂下来,结在颔下,帽子的质地是黄缎,黄缎上面镶满了珠子,一行一行地盘旋着下来,顶上还有一簇非常漂亮的红缨,整个帽子远远望去就好比是大海里面的珍奇贝壳。乾隆皇帝脚下穿的是一双黑缎战靴,和其他衣物不同,靴子上面没有装饰任何珠宝,甚至连一道花纹都没有。这身装束不仅看起来漂亮,其价值也是我不敢想象的。坐在马背上的乾隆皇帝,腰挺得非常直,显得分外地壮健和勇武。丝毫不用怀疑,这幅画画的是年轻时候的乾隆。不管一个人的容貌多么漂亮,只要经过岁月的侵蚀,肯定会有极大的变化。根据流传下来的史料看,乾隆皇帝不仅是一个出色的皇帝,也是一位优秀的射手兼猎手,我想乾隆皇帝壮年时一定也非常精于骑马。

截至目前,我们看到的只是整个画面的大貌,如果仔细端详一阵,就会发现一些更为精美的东西。比如马的肚带上有几个纯金制成的小扣子,上面还雕刻了精美的花纹;马缰是皮制的,绕马颈一周后和肚带联系了起来。正是这些极为精细的小装饰品,极为有力地衬托出了马和人的雄姿。读者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可能有人说我在吹牛,按照常理,仅仅看画像是看不出如此精细的东西的,我之所以把那些扣子和珠子描绘得如此精细、逼真,是因为我看到了实物,那些东西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画面的下方有一个玻璃匣子,里面放着画中人穿的这套装束,包括那蒙古式的马鞍、精致豪华的猎装、纯金打造的脚镫……画中所有的装备无一不能从中找到。因此我想,也许这幅画的作者并没有当着乾隆皇帝的面完成这幅像,他只是看到了这些装备,并结合自己的想象力,追忆出了画中人的雄姿。

那口大玻璃匣子里面还有三样刚才我没有描述的东西,一个是乾隆皇帝左手上挂着的皮鞭,一个是套在左手上的弓,还有一个是箭壶,里面斜插着几枝箭。由于有实物存在,我们得以仔细地观看这三样东西。皮鞭长约三尺,一端是用几条皮带编成的,用以驱策战马;另一端是用汉白玉做成的手柄,在手柄的底部对穿两个小洞,从中穿过一根丝绦,如此一来,骑马人就能很方便地挥舞这根鞭子了。皇家使用的东西都讲究奢华,看那箭头,竟为汉白玉雕成,我非常纳闷,汉白玉做成的箭头能够用来打猎吗?也许,这些汉白玉箭头只是一种装饰品,到打猎的时候还是要换用铁箭头。

在大玻璃匣子中还有一个小玻璃匣子,里面存放着两个极为珍贵却和画面无关的东西:一个是乾隆皇帝经常使用的、翡翠制成的戒指,另一个是非常精致光洁的鼻烟壶。这两个可以算作比较贵重的东西。除此之外,还存放着许多乐器,这是因为多才多艺的乾隆皇帝生前喜欢这个。乾隆壮年时,兴趣广泛,琴棋书画无一不通,其中更以音乐上的造诣为最高。

除去以上陈列着的东西,乾隆皇帝的遗物还有一大堆陶瓷器。也许乾隆皇帝生前比较喜欢收藏陶瓷,所以这里几乎塞满了各种各样的陶瓷器,约占整个大殿的五分之四,多是景泰蓝和古铜色的,识货的行家一看就知道是精品。这些平日难以找到的精品堆到此处,总价值相当可观。

叙述到这里,乾隆皇帝的遗物已经全部说完。由于老佛爷非常重视这些东西,我们也都陪着一起欣赏了许久。这些华美的衣着和器物堆积在面前,虽然能够引起我们的歆羡,但毕竟年代过于久远,我们心中已经很难再泛起对乾隆皇帝的追思。不仅我们如此,慈禧老佛爷虽然表面上一副非常虔诚的样子,其实在她的内心里,这些东西和乾隆皇帝是占不了什么空间的。

进入第三座宫殿以后,我们发现太后的神情渐渐地变了。个中原因,大家彼此心照不宣,各自留心检束,唯恐自己有什么过失惹得老佛爷不快。从这一座宫殿开始,里面存放的每一样东西都和老佛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记录着她曾经的生活。这里面的每一件遗物,都承载着老佛爷的一段历史,里面写满了伤心、绝望、奋斗、痛苦、恐怖和忧愁,以及许许多多令人心碎的惨变,昭示着一段罪恶的历史和一段辛酸的回忆——这些回忆是如此令人心伤,我想就连老佛爷自己也肯定不会愿意想起。我们看到了咸丰帝的遗物,也就是慈禧太后自己丈夫的遗物。想当年,太后是和其他十六位少女一同被选入宫中的,这十七个人都非常漂亮,可不知为何,咸丰帝只爱上了太后一个人,并且很快就把她扶上了贵妃的宝座。

关于咸丰帝其人其事,最熟悉的人,除了老佛爷之外就是李莲英了,不过李莲英当时还是个孩子,年仅十多岁,不可能对那些人和事有很深的印象。除了这两个人以外,光绪帝、隆裕、瑾妃以及我们八个女官也各有耳闻,在所有的人中数我听说的最多,因为闲暇时太后总是会给我讲一些昔日的回忆,其中很多事情都牵涉到咸丰帝。

走进这个宫殿之后,太后的神情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似乎没有丝毫哀伤,她的眼睛直视着前方,好像有什么东西在召唤她似的。她很少说话,像是精神失常一样,从一个玻璃匣子走向另一个玻璃匣子,有时候竟然反反复复去抚摸一个玻璃匣子。从她的这些举动我们可以猜出,太后的内心一定沉浸在无比巨大的悲伤里。在所有的帝王之中,咸丰帝的遗物算是比较少的,根本无法和前面的乾隆皇帝相比,至于其中原因,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心知肚明。简单说来,咸丰帝的遗物之所以这么少,是因为他一生中武功文采并不突出,终其一生都沉溺于酒色之中。后人如果非要给清朝的前后期划一个分界线,那肯定就是咸丰帝的时候,从他开始,清朝的国运便一日不如一日了。在前面两座宫殿里面,老佛爷显得很高兴,兴高采烈地给我们讲解那些历史典故,分外有精神。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忘记了暂时的礼仪,会脱口问出一两个问题。但是此时,大家看着太后的神色变了,整个宫殿内顿时冷清了下来,除了老佛爷自己的脚步声,谁也不敢再大声说一句话。

如果单单从遗物的归属来看,这些东西的确属于咸丰皇帝,但是在更深的精神层面上,这里的哪一件东西没有沾染上太后的心血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遗物并不属于咸丰帝个人,而是他们两个人共同拥有的东西。如此一来,面对这些自己昔日熟悉的遗物,老佛爷又怎能不心潮澎湃呢?她的脸紧紧地绷着,整个人就像泥塑的一样,这个时候恐怕即使世界上最滑稽的演员来表演也无法博得她的一笑。长久的沉默之后,太后终于开口说话了,也许她自己也觉得有向我们说明一下的必要。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太后都应该向我们解说一下咸丰帝遗物数量很少的原因,就算仅仅是为了尽到自己为人妻的责任,为自己夫君开脱也是必要的,为此她略带恳切地请我们谅解咸丰帝的平庸。在解释遗物稀少的原因时,她说咸丰帝嗜好不多,也不是什么艺术家,不可能像乾隆皇帝一样收藏很多东西,所以,等到咸丰帝死后,能够搬运到这里的遗物自然很少了。

听完太后的话,我们虽然表面上点头表示赞同,但内心都明白这是太后在为自己的夫君开脱。我们的这些想法,太后肯定是知道的,只不过她料定我们不敢反驳罢了,更何况当时在她身边还有一个李莲英呢。咸丰帝在位的时候,李莲英年纪尚幼,对于咸丰帝的所作所为也很难明了,不过无论何时他都会和太后保持高度一致。当太后说这些话的时候,他一边连连称是,一边用眼睛的余光扫视我们这边,看当时的情形,如果谁稍有异议,事后肯定会遭遇祸殃。太后发表完一通含糊其辞的虚假说明后,好像心中郁积的闷气顿时减轻大半,脸色也缓和了不少。真是想不到,一些自欺欺人的谎话,竟然有如此功效。临走之前,老佛爷又仔细扫视了一下那些遗物,然后把目光驻留在了我身上,好像在说:“你不要觉得这些遗物太少,不管怎么说,他生前毕竟是个皇帝。”

离开这座正殿,向前转过一个弯,就到了另外一座正殿,是四座正殿里面的最后一个。太后仍然在前面带路,行进途中没有说话,大家也都没有吱声,就算是再笨的人也知道最后一座正殿里面陈列着的到底是什么。明白了这些,我们更加谨慎小心,唯恐招来祸殃。没错,读者也应该明白,最后一座正殿里面存放着的是同治皇帝的遗物。同治皇帝是清朝的第八位皇帝,是老佛爷的亲生儿子,原本他会有一个非常远大光明的前途,不过他死得太早,卒年仅有十九岁。同治皇帝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不过皇宫里面的一致口径是得天花不治身亡。他在位的时间是如此短暂,以至根本没有为这个国家做出过什么贡献,不仅如此,就是他的文采武略也是非常低浅的。和他父亲不一样,同治皇帝的遗物有很多,我想这也许因为他还是一个孩子,对很多东西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吧。当然了,这里面也许包含着太后的私心,她想利用众多的遗物为自己的儿子博得一个贤君的名声。

在这间宫殿里面,太后不再是一国之尊,而是一位满怀哀伤的慈母。走进大殿,迎面撞入眼帘的是一个方形的玻璃匣子,里面放着一个雕刻精美的金碗。这个小碗虽然是纯金打造的,但丝毫不显得笨重,上面还雕刻了许多精细的花纹。和金碗放置在一起的是一个银制的小天平秤,这些都是同治帝生前使用的食具。紧挨着的是一个巨大的玻璃匣子,里面存放着同治帝幼年登基时所穿的龙袍。同治帝当时虽然不知道作为一个皇帝责任重大,但他毕竟做过皇帝。龙袍由黄缎制成,通体遍绣金龙,时至今日色调依然很鲜艳。借着午后的阳光,太后俯下身去向玻璃匣子里面张望,似乎想从里面看出同治帝的童年和自己的幸福。遥想当年,为了这件龙袍的小主人,太后她拼上了全身气力,历尽千辛万苦,才终于大权独揽。不过,当初为了孩子奋斗的目标却成了太后自身逍遥的台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太后的奋争又何尝不是一种失败?龙袍的衣领是用蓝色贡缎制成的,上面还缀了几颗龙眼大小的明珠做装饰。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这件龙袍都考究极了,唯一的遗憾就是小,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同治帝当时的身体必定非常瘦弱。同治帝的遗物里面有很多铜制品,想必是他对铜制品有着特殊的偏爱。众多的铜制品中有一个小小的铜鼓,制作非常精巧,我想当同治帝的小手拿着鼓棰敲击铜鼓的时候,声音一定非常悦耳。可惜这样的鼓声并没有能够长久地回响,不久后,同治帝生命的音符也随之戛然而止了。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大玻璃匣子,里面装满了弓箭、木马、泥人、铃铛等,差不多各种玩具都能从中找到。但是这些东西都很平常,并不是只有天子家的孩子才有,为此,我们都有些失望。如果这些东西能够让底层民众看到,穷人家的小孩子也许会感到非常欣慰:一个皇帝幼年时的玩具和他们的玩具根本没有多大差别。在这么一大堆平淡无奇的东西里面寻觅了好久,我们才发现了一个稍微不平常一点的东西,那是一只用泥巴做成的小兔子。小兔子全身遍涂白漆,浑然雪白,还有两颗鲜红的眼珠,让人一看就忍不住想要去摸摸。太后好像也一直在寻找它,发现之后先是愣愣地看了七八分钟,然后命令李莲英小心地把它拿出来。直到此时,我们才发现这只小兔子并不只是可爱而已,它的肚子里面还有一个机关,用红线穿了直接拉到小兔子的体外,只要轻轻拉动这根红线,两个眼珠就会转动起来,同时嘴巴也会张开,并从里面伸出一根鲜红的舌头。如果不停地拖拽这根红线,小兔子的眼球和舌头也就不停地转动和伸缩。太后当然知道这个,她轻轻地拉动机关,小兔子的表情顿时生动起来,我们当时都忍不住要笑了,但太后却丝毫没有欢喜的样子,为此我们也只能呆呆地看着,什么话也不敢说。终于,太后慢悠悠地说了一句:“这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当时他总喜欢摆弄这只兔子。”

太后说这话的时候并没有看任何人,当然了,这句话也不是说给任何人听的,只不过是在自言自语。说完这话后,她又低下头,再次摆弄起了那只兔子。时至今日,没有生命的小兔子依然健在,而原本应该是壮年的同治帝却早已不见了踪影,白发人送黑发人,太后心中的伤痛自然是很深的。太后的神情越来越差,脸色也越来越苍白,为了维护自己的身份尊严,她竭力忍耐着。我当时心里面一阵酸楚:一个这么强悍的女人竟然也难以忍受失去爱子的苦痛和酸楚,更何况是常人呢?此时我突然想起一个传闻,这个传闻是如此逼真,以至许多历史学家都在采录、调查,力争让它从传闻变成现实。这个传闻就是:同治帝的死是慈禧太后的一个阴谋,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登上权力的顶峰。在此以前,我对这个传闻也将信将疑,但现在目睹了太后的失子之痛,我不再相信这个传闻,如果是她害死自己的儿子,那么此刻产生的情绪应该是悔恨而不是悲痛。

至此,四座宫殿全部游览完毕,大半天的时间也过去了。许多人已经对此感到厌倦,他们想的是尽快回去休息。列位先帝的遗物看完之后,大家仍跟随着太后退了出去。离开存放同治帝遗物的宫殿时,太后并没有把那个小兔子放回小匣子里面,而是像捧着宝贝一样带了回去。自从我来到她身边后,从来没有看到过她带东西走路,就算是有什么需要也都有人为她专程奉上,从这个细节我们也可以看出,慈禧太后对于同治帝的离世多么悲伤。这一番巡礼过后,不仅太后的心情非常沉痛,就连我们这些跟班的人也感到无比惆怅。作为一个人,固然无法避免死亡,但是死去之后,如果自己的遗物还能引起别人的哀思,那么这死多少也算有点意义吧。

回到自己的寝宫以后,太后就一直一个人静静地坐着,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和哀伤之中。见此情形,我们不便进去打扰,就一起退到了门外,只留下一个宫女侍奉。我感觉不到疲累,只觉心里面堵得慌,异常烦闷。正想闲逛一会儿,却见光绪帝走了过来,他哀怨地说:“我几乎可以肯定,等我死后,不会有什么东西送到这里储存起来。”他发出了一串比哭还难听的笑声,随后掩面而去。来宫廷这么多年了,我相信光绪帝说的话,这些古旧的庭院里面,也许真的没有一间房子可以安放光绪帝的遗物。感伤之余,我抬头看天,原本明净的阳光此时被乌云遮蔽,我眼前所见的除了黑暗、愁苦和忧郁,再也没有其他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