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碳(氮)化物的制备与应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绪论

1.1 钒(铬)及其化合物

1.1.1 金属钒(铬)

钒是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第ⅤB族的过渡金属元素,原子序数为23,其外层电子结构为3d34s2。1801年西班牙矿物学家里奥在钒铅矿中首次发现钒,但他错认为是已发现的铬;1830年瑞典化学家塞夫斯特穆在冶炼泰贝铬铁矿时再次发现,并命名;1927年,美国化学家马登和里奇制得纯度为99.7%的金属钒[1]。钒在地壳中的含量在0.02%~0.03%之间,居第22位。钒广泛分布于许多矿藏中,主要的有绿硫钒矿、钒云母等。自然界存在两种钒的稳定同位素:50V和51V,其中51V占99.76%。

钒具有可变的氧化价,能生成+2、+3、+4、+5价氧化态的化合物,其中+5价钒的化合物最稳定。常温下钒的化学性质较稳定,但在高温下能与碳、硅、氮、氧、硫、氯、溴等大部分非金属元素生成化合物[2]

钒具有较好的耐蚀性,能耐淡水和海水的侵蚀,亦能耐氢氟酸以外的非氧化性酸(如盐酸、稀硫酸)和碱溶液的侵蚀,但能被氧化性酸(浓硫酸、氯酸、硝酸和王水)溶解。在空气中,熔融的碱、碱金属碳酸盐可将金属钒溶解而生成相应的钒酸盐。此外,钒亦具有一定的耐液态金属和合金腐蚀的能力[3]

铬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第ⅥB族的过渡金属元素,是一种具有银白色光泽的无毒金属,并且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和化学稳定性。法国化学家沃克兰于1797年在分析铬铅矿时首先发现了铬的存在。

依据铬在地壳中的分布密度,铬虽然是比钴、镍等含量稍多的元素,但是总的来讲,铬在全球的含量并不多。并且铬的天然化合物物理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很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且不易溶于水。此外,由于铬具有很高的分散性,因而在地壳中铬很难形成单独的矿物独立存在。在工业上生产制造铬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电解铬酸或者铬氨矾。铬是一种微量元素,对人体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铬的化合价态决定着铬的毒性,+3价铬与+6价铬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但是+6价铬具有很高的毒性,人体很容易吸收+6价铬并蓄积在体内,皮肤接触+6价铬后会产生敏感反应,吸入+6价铬很可能会致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