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重症感染性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热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如前所述,感染性疾病属于中医热病范畴,从病因角度来分,可分为外感热病、疫病和内伤发热三大类。因此,感染性疾病的中医病因复杂,涵盖了外因、内因、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等各类病因。

在复杂的病因中,又以外感六淫、疠气、饮食不慎、劳逸失度、七情内伤、病理产物形成等最为常见。在这些病因中,六淫邪气是外感热病的主要病因,疠气则是疫病的病因,而饮食不慎、劳逸失度、七情内伤则是内伤发热的主要病因。瘀血、水饮痰湿等病理因素则在各类热病的发病中均起到促进的作用。

在不同的病因中,外感病邪可因其性属阳而使机体阳热偏盛而成热病,亦可因其性属阴而困阻机体阳气而成热病。内伤病因可使机体局部气有余而为热,发为热病,亦可因内伤导致机体局部阳气虚衰,进而阴邪盘踞、阳气衰微而表现为发热。由于病因的复杂性,加之机体的不同状态,带来病机的千变万化。以下就其常见病因、病机逐一进行简述,仅能得其大概,未能万全。

一、六淫邪气

六淫病因说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秦国名医医和提出“六气病源”说。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其中的阴、阳、风、雨是指四种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作用于人体产生的邪气,而明与晦是指情志致病和房劳致病,不属于外感病因。在“六气病源”说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外感“六淫”说。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风、寒、暑、湿、燥、火本是自然界正常存在的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这种气候变化称为“六气”。当这种气候变化太过,或人体的正气不足而不能耐受时,则“六气”可变成致病因素,此时则被称为“六淫”。

六淫邪气是外感热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在六种致病因素中,又以风邪为长,其余诸邪气渐次与四季天时变化而关联,如夏以暑、湿为多,而秋令主燥,冬主寒,四时各有所主,各致其病。此外,根据五运六气学说,其主气、兼气相并又合五运,随岁次之不同,形成相应的运气变化,而人感而为病。由于外感热病与六淫、运气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在临床治疗时必须考虑气候、季节的影响。正如《时病论·五运六气论》所言:“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不可以为工也。”

六淫所致的外感热病具有相应的特点,以下逐一说明。

1.风邪与外感热病

自然界的风是一种无形的气流。因此,自然界中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外邪被称为风邪。风为春季的主气,春季应五行为木。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为百病之首,是外邪致病的主要因素,其他六淫邪气多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表现为风邪与其他邪气夹杂,合而为病,如风寒袭表、风热犯表、风湿侵表等。因此,风邪常是六淫致病,包括热病发生的先导。

风性轻扬开泄,因此在病机上具有易袭阳位的特点。风邪具有轻扬、上升、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外感风邪,首先出现症状的部位包括肌肤、头部以及面部的鼻等清窍,表现为畏风、头痛、鼻塞、喷嚏等症状。风性开泄,故风邪易使腠理疏泄开张,而其他邪气借此入侵,由于腠理疏泄,故可见汗出。

以风邪为主引起的外感热病的典型代表为风温。风为春之时邪,在春季感受风温、风热病邪,即病“风温”。由于风邪还具有善行而数变的特点,这就决定了风温起病迅速、变化颇多的病机特点,甚至可出现“逆传心包”的危候。风温初起临床表现以肺卫见证为主,继则可出现邪热壅肺等气分证候,同时多伴有肺胃阴伤的表现,治疗上在早期当以疏风泄热、辛凉透表法治之。

2.寒邪与外感热病

寒为冬季主气,故寒邪致病多发生于冬季。《素问·热论》云:“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由于寒性凝滞、收引,因此当寒邪侵犯肌表时,可闭塞腠理,致使阳气不得发越,而出现发热表现,引起外感热病。

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又分为感邪即病的“伤寒”和邪气伏而不即发的“伏邪”两种情况。

感寒即发者即《伤寒论》中的太阳病,可主要分为表寒实证的麻黄汤证、表寒虚证的桂枝汤证。麻黄汤证临床表现为恶寒、无汗、发热、体痛、脉浮紧,而桂枝汤证表现为恶寒、汗出、发热、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总的来说,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虽可见发热症状,但必有恶寒症状,甚至以恶寒作为更加强烈的主诉,且恶寒症状先于发热症状。此外,由于寒性凝滞、收引,往往伴有体痛、头痛、呕吐等症状,并且体痛、头痛具有得温痛减的特点。

而感邪不即发的“伏邪”,即“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天感受了寒邪,伏而不发,至春天发为温病。“伏邪”理论在临床上存在争议,对于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有限。

3.暑邪与外感热病

暑为夏季主气,其致病有着明显的季节性。《素问·热论》记载:“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后世温病大家叶桂也称之为“夏暑”。因此,凡夏至之后,立秋之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由于暑为火热之气所化,人感而为病,则为外感暑热病。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且具有升散、酷烈的特性,易耗气伤津,故起病迅急。暑热为病,初起难见肺卫证候而直达气分,表现为壮热、大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口渴欲饮,尿赤短少,脉洪大或洪数,舌苔黄燥。部分患者由于气、津耗伤太过,可因清窍失养而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此刻治疗上应即投辛寒重剂治之,以清暑泄热,除烦止渴。

暑邪为患,还具有易夹湿邪的特点。暑季气候炎热,且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所谓“天暑下逼,地湿上蒸”。此时天暑与地湿合而为患,故临床表现除见发热、烦渴外,还具有身热不扬、四肢困顿、胸闷呕恶、大便溏稀不爽等湿邪症状。此时治疗上当兼顾利湿,以健脾、通利二便为主,以期湿邪由二便而出,而“湿去热孤”。对于暑湿一病,由于其与下述的湿热病在病机治法上极为一致,故有学者主张可归于湿温之下,不必另立。

4.湿邪与外感热病

湿为长夏主气,为阴邪。凡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湿邪虽为阴邪,但易困阻阳气,郁遏气机,且长夏热盛,常与热邪合而为患,而发为湿热之病,称为湿温,是外感热病的一大类型。湿温的发病还往往与机体内伤有关,素体太阴脾伤,则其人有内湿,易与外淫之湿感而为病。正如薛雪所言:“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由于脾为太阴湿土,在病机上易为湿邪所犯,正所谓“同气相求”,因此湿温病变往往以脾胃为病变中心。根据湿热之邪弥漫的部位不同,可分为上焦湿热、中焦湿热和下焦湿热。如湿温早期,病位仍偏上,其证属表,病位在肺与皮毛,则临床表现为恶寒,发热轻微,或不发热,或午后发热,头重如裹,肢体困重,胸闷无汗,或见咳嗽等肺卫症状。而待湿热以中焦为主,则表现为身热不扬、胸闷痞满、呕恶、口黏不渴、大便黏滞等症状。下焦湿热则以小便淋沥灼痛或癃闭、大便腥臭稀溏或秘结、小腹胀痛,或带下黄白而腥臭、身热口渴、身重疲乏、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等为常见临床表现。

根据湿与热的轻重不同,又可分为湿重于热、热重于湿和湿热并重三种类型。湿重于热重在芳香化湿,热重于湿重在六七分清热、佐以三四分化湿,湿热并重则清热与化湿并举。在治疗方法上,总以开上、宣中、达下,逐湿泄热为根本原则。

5.燥邪与外感热病

燥为秋季主气,其气清肃,其性干燥,凡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

燥邪所致热病,与秋季气候节气特点有一定的相关性。如初秋气候尚暖,其燥多属热,为阳。及至深秋天气转寒,其燥多属寒,为阴。总的来说,秋燥有凉燥与温燥的分别,凉燥应以辛温甘润法治之,温燥应以辛凉甘润法治之。

温燥、凉燥均可出现发热,引起外感热病,但以温燥为主。温燥为病,由于燥性本干,则更易伤津液,且燥为秋季主气,内应于肺,故易伤肺。因此,温燥引起的外感热病常表现为发热,干咳无痰,声嘶,口咽干而喜饮,尿短便干,舌红苔干,脉细或细数。治疗上当以辛凉甘润法治之。

6.火(热)邪与外感热病

火为阳邪,无特定季节性,春夏多见。在六淫之中,火与温、热相近相似,一般认为,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但异名同类,本质相同。而暑则是在夏季特定时期气候炎热,暑热既盛而湿气又重的一种致病邪气,指向相对特异。随着温病学的兴起,言温邪者多,而言火邪者少。外感中的温邪、火邪、热邪,其本质是相同的,应概而言之。

火邪虽多见于春夏,但非季节主气,也不受季节气候的限制,只要火热之气太过,则变为火热之邪,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故在温病中有四时温病的称谓。

火热为患,其病机演变应参照卫气营血理论。四时温病尽管各有特点,但从病邪的性质来分,一般不外“温热”与“湿热”两大类型。温热者,其病机传变参照卫气营血;湿热者,则参考三焦传变。

因此,火热引起的外感热病,早期为卫分证,因卫气功能失调、肺失宣降而出现的表热证候,以发热、咳嗽、咽痛、微恶风寒、脉浮数等为主要表现。及至气分,临床则以发热不恶寒,舌苔转黄为特点,病机以中焦阳明(胃、肠)为主,也包括肺、脾、胆等脏腑。如热结胃肠而见口渴引饮,大便秘结或下利;又如热郁于肺则鼻扇气促、咳嗽痰黄。热邪深入营分证,则以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质红绛,脉细而数为辨证要点。血分证是营分证的加重,根据病理改变及受损脏腑的不同,又可分为血分实热证和血分虚热证。

对于火热引起的外感热病,在治疗上总以“热者寒之”为主要治则,但应根据病邪所在的病位、病势及兼夹邪气进行综合判断,进而形成具体的治疗方法。如热在气分、肺脏,且已灼液为痰,伤及气津,此时治疗上应清热肃肺化痰,佐以益气养阴。

二、疠气

疠气是指一类有别于六淫邪气,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以其“为病颇重”“如有鬼厉之气”而名。在中医文献中,疠气又称疫毒、疫气、异气、疫邪、毒气、乖戾之气等。

对疠气致病的认识,《黄帝内经》已有记载。《素问(遗篇)·刺法论》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症状相似。”《说文解字》:“疫,民皆疾也。”即在同一时期,有众多的人发生症状相类似的疾病。其后,不少医家对疠气致病进行了探讨,但一直到明末吴又可《温疫论》问世,才真正明确地将疠气独立出来进行深入阐述。《温疫论·自叙》中云:“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认为温疫不是由于气候导致,而是另有一种病原,并指出这种剧烈的传染病原是从口鼻传入,具有明确的临床指导意义。

目前认为,疠气可以通过空气传播,经口鼻侵入致病,也可随饮食、蚊虫叮咬、皮肤接触等途径传染而发病。疠气侵犯人体所引发的疾病被称为疫病、瘟病、瘟疫病。西医学中传统的传染病,如猩红热(烂喉丹痧)、疫毒痢、天花、霍乱等,以及近年来在全球引起广泛关注的新型病毒性传染性疾病,如2003年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2011年的甲型流感、近年的禽流感等,均属于由疠气引起的疫病。因此,研究不同疠气的致病特点与病机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多数疠气所引起的疫病均具有发热的特点,部分疫病可出现高热,因此,疠气所致的疫病归属于外感热病范畴。一般认为,疠气的致病特点具有以下几方面:

1.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由于疠气多属火热之邪,除属阳属热外更兼具毒性,故其性疾速,其致病比六淫更显急骤,来势凶猛,病情险恶。在发病过程中,其发热常表现为高热,且容易出现热扰心神、热盛动血、热盛生风等危重症状。因此,在治疗疠气所致的疫病时,在常规的清热、凉血等治法基础上,常需配合清热解毒药。部分疫病已发现有针对性治疗作用的清热解毒药,如青蒿治疗疟疾。

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疠气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可通过空气、食物等多种途径传播。不同的疠气有其相应的流行、传播途径,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经空气传播、经食物传播、经皮肤接触传播、经血液传播等。发现不同疠气的传播途径和规律,可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防止疠气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

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疠气作用于脏腑组织器官,发为何病,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故其临床表现也基本相似。每一种疠气所致的疫病,有各自的临床特点和传变规律,即所谓的“一气致一病”。例如流行性出血热,典型的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发热外,并可出现“三红、三痛”相对特异性的表现,其中“三红”为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痛”为头痛、眼眶痛、腰痛。因此,需要对不同疠气的发病和病机特点进行单独研究,总结各自的特点和治法、用药规律。

三、饮食不慎、劳逸失节、七情内伤

六淫邪气、疠气是引起外感热病的主要病因,而饮食不慎、劳逸失节、七情内伤则是引起内伤发热的主要病因。以下逐一论之。

1.饮食不慎

人之生,除了依赖肺吸入的自然清气外,尚需依赖经胃肠摄入的饮食水谷精微。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维持健康的基本条件,但饮食要有节制、洁净,并注意五味均衡以养五脏,勿使偏颇。宋代严用和《济生方》说:“善摄生者,谨于和调,使一饮一食,入于胃中,随消随化,则无留滞为患。”如饮食不慎,可导致内伤发热,主要包括如下几种类型:

(1)饮食过量:

人之禀赋不一,纳食或多或少,但脾胃所纳皆有一定的定数,若饮食过量,超过机体承受的范围,则可致脾胃难于受纳、消化而为病,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轻者表现为饮食积滞,出现纳差、胃脘胀满等消化不良症状。重者可出现发热,引起内伤发热。此时除发热外,往往伴有腹胀腹痛、呕吐、大便秘结等症状,典型者如阳明腑实证。西医的急性阑尾炎、胆囊炎、肠梗阻等多种消化道感染性疾病均可因饮食过量而诱发发病。治疗当以通下积滞为主。

(2)饮食不洁:

饮食不洁是指进食不洁净的食物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如进食陈腐变质的食物,或被疫毒污染的食物。饮食不洁,可伤及气血、脏腑,扰乱气机升降,引起吐泻、腹痛、痢疾等疾病的发生,均可出现发热的临床表现,形成内伤发热。其轻者,待秽浊之物经大便排泄后便可缓解、好转;而重者,如进食疫毒污染的食物,可毒气攻心而迅速出现昏迷、死亡。

(3)饮食偏嗜:

饮食偏嗜是指特别喜好某种性味的食物或专食某些食物而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食物有寒热之偏,饮食亦有五味之偏,若偏食热性食物,过食辛、甘,或嗜酒成癖等,均可引起内伤发热。

从中医而言,饮食亦有寒、热、温、凉的偏性,若长期服用温、热性的食物,久易聚湿、生痰,使胃肠积热,机体寒热失衡而引起内伤发热。常见的温热性食物包括粮食类中的高粱、糯米及其制品;肉类中的羊肉、狗肉、鹅肉等;蔬菜中的香菜、辣椒、韭菜、蒜苗、大蒜等;水果中的荔枝、龙眼、芒果等;酒水中的酒、酒酿、红糖、红茶、咖啡等。上述温热性食物,长期偏食可致内伤发热。除此之外,若有发热性疾病,无论外感、内伤,若为实热,上述温热性食物均不宜在病期食用,以免助热为患。

2.劳逸失节

劳逸适度是指劳动与休息的合理调节,是保证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而劳逸失节,则是指长时间的过于劳累或者过于安逸静养,导致脏腑经络及气血津液神的失常,进而诱发疾病。其中,过劳则耗伤气血精液,过逸则气血失于畅达。

(1)过劳:

过劳可分为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三种情况。

劳力过度则耗气。《素问·举痛论》说:“劳则气耗。”肺为气之主,脾为生气之源,劳力太过尤易耗伤脾肺之气,出现少气懒言、体倦神疲、喘息汗出等表现,并且可因气虚失摄而出现发热。这种因气虚而导致的内伤发热多为低热,遇劳则重,可采用甘温益气法治之。

劳神过度可耗伤心脾之血。心藏神,脾主思,用神过度,长思久虑,则易耗伤心血,损伤脾气,导致气血虚衰而出现虚热症状。这种阴血亏虚所致的发热,多为夜间低热,同时存在心烦躁扰、失眠多梦等症状,还往往伴有纳少、腹胀、便溏、消瘦等脾失健运的表现。

肾藏精,为封藏之本,肾精不宜过度耗泄。若房事不节则肾精、肾气耗伤,根本动摇,亦可出现低热。由于同样为阴精亏损,发热同样多见于夜间,但此时往往伴有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性功能减退等肾精亏虚的表现。

(2)过逸:

过度安逸者,由于长期运动减少,人体气机失于畅达,可以导致脏腑经络的功能下降,气血呆滞不振,久则形成气滞血瘀、水湿痰饮内生等病变。血瘀、水湿痰饮病理产物蕴久可化热,形成内伤发热。

劳逸失度,导致脏腑经络及气血津液神的失常,也往往带来机体卫外功能的下降,容易被外邪所乘,导致外感热病的发生,此亦不可不察。

3.七情内伤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七情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但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可以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进而诱发疾病,称之为“七情内伤”。

七情损伤有其相对应的脏腑。《黄帝内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等医籍对此均有表述。心在志为喜为惊,过喜或过惊则伤心;肝在志为怒,过怒则伤肝;脾在志为思,过度思虑则伤脾;肺在志为悲为忧,过悲或过忧则伤肺;肾在志为恐,过恐则伤肾。

在七情损伤中,与内伤发热关系较为密切的为过怒伤肝、过思伤脾。

(1)过怒与内伤发热:

怒则气上,是指过怒导致肝气疏泄太过,气机上逆,甚则血随气逆,并走于上的病机变化。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过怒伤肝,临床表现为头胀头痛、面红目赤、呕血,甚则昏厥猝倒;若兼肝气横逆,可兼见腹痛、腹泻等症。除了上述表现外,尚可出现发热症状。如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云:“怒气则上气不可忍,热痛上抢心,短气欲死,不得气息也。”肝气上逆,可成肝火,进而导致内伤发热,治疗上当疏肝、清肝、平肝。

(2)过思与内伤发热:

思则气结,是指过度思虑伤心脾,导致心脾气机结滞,运化失职的病机变化。此种临床情况与上述过劳中的劳神过度相同,由于过思劳神,而致心血亏虚、脾失健运,进而诱发内伤发热。

除了过怒与过思,其他情志内伤与内伤发热亦存在相关性。如刘完素指出“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提出“七情者,喜、怒、哀、乐、惧、恶、欲。……情之所伤,则皆属火热”,认为各种情志过极,都能引起火热之邪,便有可能导致内伤发热。

四、病理产物形成

水湿痰饮、瘀血、结石等都是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一经形成,又作为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因此,这些病理产物在中医病因学上被称为继发性病因。无论是外感发热还是内伤发热,病理产物中的水湿痰饮、瘀血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热病的发生、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

1.水湿痰饮

水、湿、痰、饮都是机体水液代谢失常的产物,虽然在性状、致病特点、临床表现等方面有所区别,但四者同源异流,异名而同类。

一般认为,湿聚为水,水停成饮,饮凝成痰。就其形质而言,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清澈澄明者为水,而湿乃是水气弥散于人体组织中的一种状态,其形质不如痰、饮、水明显。就其停留的部位而言,湿多呈弥散状态布散全身,易困阻脾土,一般无明显的异形异物;水多溢于肌表,以头面、四肢或全身水肿为特点;痰则外而皮肉筋骨,内而脏腑,无处不到,致病范围广泛;饮多停留于肠胃、胸胁、胸膈、肌肤等脏腑组织的间隙或疏松部位,因其停留的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故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不同病名。

总的来说,水、湿、痰、饮既有区别又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间或同时并存,或相互转化。因此,许多情况下难以截然分开,故在临床上“水湿”“水饮”“痰湿”“痰饮”等常相提并论。

水、湿、痰、饮与热病存在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其中的湿邪、痰邪。

(1)湿邪与热病:

在外感热病中,湿邪作为六淫之一,可引起外感热病的发生。此时的湿邪乃自然界中存在的外湿,非机体内生的病理产物。但机体内生的湿邪在外感热病的发生中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若其人素有湿邪内蕴,恰逢湿热之邪外侵,则可因“同气相求”的机理而迅速出现湿热弥漫三焦的危重格局,或者其素有内蕴湿邪之脏腑呈现出湿热独盛的态势。

若其人素有湿邪内蕴,再感受湿邪之外的其他六淫邪气,如风邪、火邪等,亦可因其内湿而迅速演变为湿热蕴结的病机特点。

而在内伤热病中,随着湿邪的产生,湿邪可蕴久发热,同样出现湿热内蕴的临床表现。因此,无论外感之湿热,还是内伤之湿热,其产生的病因不同,但其最终形成的病理及临床表现却高度一致。湿一旦与热相结合,便具有发热缠绵、身热不扬、口干不喜饮、苔腻、脉滑濡等相对特异的临床表现。而在治疗上,则必须谨记“湿去热孤”的原则,视湿邪所在的部位,分别采用分消走泻等方法祛除湿邪。

(2)痰邪与热病:

痰有“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之别。所谓有形之痰,系指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可及,有形质的痰液而言,如咳出可见之痰液,喉间可闻及痰鸣,体表可触之瘰疬、痰核等。所谓无形之痰,系指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直接视之不可见,但却有征可察,如梅核气、眩晕、癫狂、呕吐、肿块、腻苔等,临床上主要通过分析其所表现的症状和体征,运用辨证求因的方法加以确定。

痰邪在热病中的作用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热病可以产生痰邪。例如在外感热病中,温邪犯表,首先侵入肺卫,温邪为阳、为火,可煎灼肺之津液而炼液为痰,从而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的临床症状,其痰或黄或白,但必黏稠,而非稀痰。

其次,痰邪可影响热病的发病过程。痰邪为病,具有易于蒙蔽心神的特点。若其人素有内生之痰,在外感热病中,外侵之热邪可与痰邪相结,迅速出现痰热蒙蔽清窍的危重病候。此外,痰邪为病,还具有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的特点。热邪一旦与痰相结,往往形成发热反复、缠绵不愈的格局。在许多长期发热、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诊治过程中,痰热相结为患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病机特点。

2.瘀血

凡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行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瘀血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其形成原因有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的不同,均可使血行不畅,而形成瘀血。此外,各种外伤损伤肌肤和内脏,亦可使离经之血积存体内而形成瘀血。

与痰邪相类似,瘀血在热病中的作用关系也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热病可产生瘀血。外感火热邪气,在卫气分之后,可入营舍于血,血热互结,煎灼血中津液,使血液黏稠而运行不畅,或者迫血妄行、溢于脉外而出血,最终血液壅滞于体内而成瘀血。如《医林改错·方叙·膈下逐瘀汤所治之症目·积块》说:“血受热则煎熬成块。”

其次,瘀血也影响着热病的发病过程。瘀血为病,具有易于阻滞气机的特点。在内伤发热中,其中一种情况为气有余便是火,与气机郁滞相关,如肝郁化火,若此时合有瘀血,则进一步阻滞气机,加重郁火。此种情况在肝病中尤为常见,盖肝主藏血,有“恶血归肝”之说,故丹栀逍遥散除了在逍遥散基础上加栀子清热外,还加牡丹皮以清热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