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3 乡村绿色人居单元的含义
如果乡村生活水平提高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意,那么,能够改变的只有生活方式。如果乡村需要一种高福祉的新生活方式,那就必须构建一套恰当的社会组织方式、代谢技术体系和空间布局结构来支持和配合它。单元即是这套恰当方案的概念化结果。
单元是系统,是一个有着清晰边界、完整结构、适宜规模和特定功能,能够独立运行、自成一体的系统。单元以功能为导向配置要素,各要素间按照一定方式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有序的整体单元。单元具有层次结构,一般存在不可再分的最小单元,小尺度单元往往又是它从属的更大单元的组成部分,例如构成人体的最小单元就是细胞,由细胞构成组织,由组织构成器官,同一类型的器官组成一套完整的系统,最终由多个不同功能的系统共同组成人体这个最高层级的单元(图1.20)。

图1.20 单元由低级到高级的组成示意(以神经系统为例)
乡村人居环境单元化建构是对人类长期智慧选择和经验积累导致的客观现状的尊重和传承。前工业社会的数千年间,乡村始终以村落为主要聚居形态,点状或斑块状散布于广大自然环境背景之中。村落始终有着清晰的边界,完整的结构和与土地养育能力相匹配的规模,是社会、技术、空间等多维度上的模块单元。时至今日,尽管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冲击下的乡村人居环境趋于质变和多样,但村落仍然并将一直是乡村社会的主要聚居形态类型。
单元化是对当前我国,尤其是山东地区正在变化着的乡村聚居形态的基本认可。由于近几十年来不断加速的城镇化进程,乡村衰败已成为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很多村庄只剩老人,甚至不少家庭举家迁入城镇居住,村屋设施破败,农田撂荒(图1.21)。基于此(当然还有其他因素),政府近十年来一直在推动迁村并居,截至目前,山东省已拆除村庄20000多个,开工建设农村新型社区6000余个,引发了乡村聚居形态的巨变。此外,资本下乡也导致村庄的形态和实质产生变化,如与企业一体化的新农居、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的出现。所有这些都破除了村庄一统乡村人居环境的格局,乡村聚居形态变得空前多样。另一方面的缘由,则是单元自身内在属性决定了单元具有潜在的尺度层级,小到独户庭院,大到整个镇域,都有可能作为一个单元存在。只有用单元指代和统领这些多元化、多尺度的形态类型,才可以在理论高度上方便地展开讨论。

图1.21 城镇化进程下乡村荒废的房屋(左)与农田(右)
单元化建构是划分、整理乡村人居环境,将其类型化和概念化的必要手段。有别于高度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城市,乡村与其所处的地理、气候、文化和资源环境保持着紧密的关联,无法套用一个标准化的公式去解决问题。乡村人居环境的单元化建构,即在共性研究的基础上,审慎分类区别对待,因地制宜地制定策略,是推进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道路。
单元化是乡村绿色人居环境的生态策略框架。基于前述角色定位,乡村必须以创新的“社会—技术—空间”策略,减少对环境的依赖和冲击。最有效和直接的方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建构一个个功能单元,通过单元内要素间的互补共生和整体协同,把单元的资源、能源输入和废物输出降至最低甚至清零(图1.22)。在该作用机理中,最小单元作为一个最基本的单位,结构组成相对简单,依然需要外界的物质输送并向外界排除废物,其主要功能是满足单元内人的活动;中间单元作为最小单元的集合,其功能更加完善,不仅要满足人的需求,更需要提高单元整体的运行效率,减少外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最高单元由不同结构功能类型的中间单元构成,其内部的中间单元之间构成一种互补的关系,能够更加合理地维持整体的运行,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最大化地实现单元的自给自足,并能够完全消纳自身产生的废弃物,达到自身独立的目的。如果每个单元都能够通过自身合理建构,或通过相邻单元间的协同共生实现这一目标,那么乡村人居环境的整体可持续目标就可以达成。

图1.22 乡村绿色人居环境单元化的作用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