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规划:深圳医院建设与城市未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如何建设理想中的医院

受访者 张洪 深圳市急救中心副主任原深圳市新建市属医院筹备办公室副主任

采访/刘斌 执笔/胡冰

在成为深圳市急救中心副主任之前,张洪曾任深圳市新建市属医院筹备办公室副主任,经历了深圳医疗卫生建设从缓慢发展到逐渐崛起的全过程。作为筹建者,他参与了深圳第一家“高标准、高起点”的综合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以下简称“港大深圳医院”)的建设,这家医院不仅成为了深圳医院建设的样板,也成为了深圳市的一张名片。作为见证者及参与者,张洪是怎样看待深圳的医院建设的?在筹建港大深圳医院的过程中他又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访了张洪,听他细说从事医院建设那些年的那些事。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深圳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情况,以及政府部门所采取的措施。

张洪: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同时也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8周年,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深圳在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迅猛,尤其是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深圳去年的GDP已经超越了广州和香港,位居全国第三。

但是,与经济相比,深圳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却成为了制约深圳全面发展的“短板”,经济与医疗的发展现状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

这是因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比如北京协和医院、武汉同济医院、长沙湘雅医院等“百年名院”,它们在建设、管理、文化、医疗技术等方面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积淀过程,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而改革开放后的深圳至今只经历了38年的发展,所以深圳市的医疗卫生事业还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卫生资源总量不足;二是优质医疗资源不足,三级甲等医院不多,更没有协和、湘雅这样的名牌医院;三是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为数不多的三级甲等医院将近一半集中在福田区,而宝安区与龙岗区过去甚至没有市属医院。

为改变这种发展不均衡的状况,深圳市委市政府在“十五”期间就提出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大战略——“一大一小”的建设。所谓“一大”,指的是综合性大医院。深圳市的面积只有不到2000平方千米,却承载了超过2000万的人口,而且人口仍在不断增长,因此需要有足够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来提供医疗服务。

随着“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的推进,宝安区有了市属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龙岗区新建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分院,坪山区也有了萨米国际医疗中心、康宁医院分院,这些市属医院都在力创三级甲等医院。按照深圳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十三五”到“十四五”期间,全市三级甲等医院的数量要争取达到60家。

“一大一小”战略中的“一小”,指的是社区医院或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社康中心),深圳社康中心的建设已经率先实现了一社区一中心,人口数量在1~2万的社区一般会设置一个社康中心,深圳现在已经拥有600余家社康中心,可以满足1200万~1500万人的医疗需求。

记者:深圳近年来建了不少大型医院,请您介绍一下,深圳对医院建设的需求是什么样的?

张洪:最近,深圳召开了全市卫生健康大会,市领导在会上肯定了深圳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的进步,也分析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发展不充分等问题,并给出了一些数据。深圳市的千人床位数与千人执业医生数分别从2012年的2.7张、2.3人增长到了2017年的3.5张、2.6人,虽然有所提高,但这个数字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就是说,深圳在这方面还需要继续发展,深圳的医院建设仍然是不够的。

举例来说,深圳市人民医院目前有2000张床位,但是,根据实际情况,该院需要3100张床位才够用,还有1100张床位要建;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港大深圳医院的床位都要由2000张增加到3000张。这些不是盲目的扩张,而是依据深圳的实际人口及医院服务范围进行科学分析后得出的数字。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港大深圳医院的筹建过程。

张洪:2003年,深圳市委市政府按照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提出要建设一个“高标准、高起点”的综合性医院。2004年,深圳市卫生局决定成立港大深圳医院筹建组,并且从本市医疗卫生单位抽调了三位同志来进行筹建工作。当时我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也被抽调参与了港大深圳医院的筹建工作。

这个项目于2007年正式开建,是由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孟建民院士率领的团队设计的。医疗建筑的设计十分复杂,一个综合性医院的建设涵盖三四十个科室,每个科室的设计需求和标准各不相同。在设计过程中,孟院士的团队非常谦虚,充分听取医疗专家和医院管理者的意见,努力将我们的需求落实在设计方案中。同时,设计团队融合了国际化的医院建设理念,充分利用了红树林等海景资源,实现了每间病房都有阳台、每间病房都可观海;实现了人车分流、医患分流、洁污分流,该项目设计方案获得了国家级大奖。

记者:深圳在医院建设工作中,对人性化问题是如何把握的?

张洪:在医院的用地及建设方面,我们努力将更多的人性化理念融入其中。

在进行医院建设时,我们非常重视医院周边的交通情况,我们不仅要解决人们“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而且要解决“看病远”的问题,医院交通一定要便利,周边不仅要有公交车、出租车,还要有地铁,私家车的停车也一定要方便。

这里尤其需要说明一下的是,深圳市的地铁建设也是非常人性化的,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就已经将医疗卫生的建设需求考虑在内了,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港大深圳医院都紧邻地铁站,这样既方便了人们就医,也倡导了绿色交通的环保理念。所以,深圳在进行医院建设时是城市规划在前,并将医疗用地纳入整个规划中。

过去的医院建设,我们称之为“躺下来”的建设,因为过去地多人少,医院的占地面积通常很大,可能1000张床位就会占地10万平方米,因此,医院建筑不会太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城市密度越来越大,土地越来越紧张,医院建设也就进入了“站起来”的时代,大楼越建越高。但是,我们认为医院还是“躺下来”更人性化,所以港大深圳医院就确定了比较大的占地面积,而且精心设计,每间病房都建了阳台,每间病房都可以将海景尽收眼底。另外,针对医院规模较大的问题,我们采用了院内电瓶车的交通方式,这是从美国休斯敦医疗中心借鉴而来的,这个方法很好地解决了院内交通问题,方便了患者。

在港大深圳医院项目中,对地下空间的利用我们考虑到了十年之后,将地下面积由3.5万平方米扩充到7万平方米,充分利用了地下空间,有利于未来的发展。

记者:在筹建和设计过程中,相关各方应如何配合?筹建单位应发挥哪些作用?

张洪:各相关单位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深圳成立了建筑工务署,一般的政府投资项目在建设期都要由建筑工务署统一管理把关。作为业主方,我们要与建筑工务署、设计单位、建筑公司及项目的管理单位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当然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不同意见,但我认为这是好事,有利于我们对项目进行完善。这些单位之间一定要建立一个长效的例会制度,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各方要主动沟通、善于沟通。

在医院建设过程中,筹建者的格局一定要大,要能够接受新的理念,要有务实的作风,要深入到项目的管理中。项目交给建筑工务署、建筑公司后,业主不能不管不问,要继续与各方保持沟通和交流,确保各项医疗工艺设计被准确贯彻执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医院建设的发展性与前瞻性,这也是为什么要建立一个长效沟通机制的原因。

为了做好医院筹建工作,我们筹建人员参观了国内外100余家医院,学到了很多好的经验,也看到了一些失误和教训。在参观了美国休斯敦医疗中心后,我们决定借鉴其医疗街的设计理念,不仅要满足患者的需求,也要满足患者家属陪伴的需求,将生活、文化、艺术等因素囊括进去,为医患双方提供各种服务和便利,这也是我们筹建团队与设计单位思想火花的一次“共创”。

记者:您认为一家好医院需要具备哪些要素?

张洪:每个人就医时都会进行衡量,医院建设得是否漂亮并不是人们首先考虑的因素,人们最看重的还是医院的内涵,比如有没有好的专家、有没有过硬的技术、医院的历史等。所以,像协和、湘雅这样的医院,虽然建筑不一定是最宽敞、最漂亮、最舒适的,但大家还是愿意去这些医院就诊,因为他们的医疗技术是最好的。人们考虑的第二个因素,是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态度。第三个因素才是医院建筑和环境,比如医院空间是否宽敞、病房内有没有空调、医院绿化如何、交通是否方便等。

但是,如果在技术水平和服务态度基本相近的两家医院里进行选择,环境是否舒适可能就会成为决定性因素。另外,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当不同医院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医疗技术与服务水平相差无几时,人们对医院建筑、医院环境的关注就会愈发明显,对这方面的要求也就会越来越高。

记者:如何才能把医院建成理想中的样子?

张洪:要想建成理想中的医院,一定要考虑整个医院的流程优化问题。业主要与相关单位沟通到位,并且要将患者的就医体验考虑进去,这样才能使医院建设得更加人性化。在港大深圳医院建设的中后期,我曾以患者的角度去进行体验,了解整个就医流程,并对其进行了思考。假如患者胃不舒服,需要去看消化内科,进入医院以后,通过标识或指示牌他能否快速完成挂号?能否快速被引导到要去的科室;进入科室后,他怎样才能找到他所挂的专家,如果安装显示屏的话,应该安装在什么位置?需不需要在科室内设置微付费,让患者就诊结束后可以在此付费,然后直接去做检查或取药,不用再折返一楼的付费窗口?……整个流程要实现在科室内就可以完成大半,尽量减少患者就医时“三长一短”、反复排队的问题。

以上是门诊的情况,如果患者到急诊科就诊,能否在急诊科内甚至在急诊床上就可实现抽血、检验、拍CT、做B超,而不是让患者家属推着患者到处跑,浪费宝贵的时间。急诊科要实现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接诊、诊断、做检查并尽快拿到结果给出诊断结论,以高效、便捷的医疗流程挽救患者的生命。

只有通过实地体验,你才能确定医院的流程、各类功能科室的建筑设计是否科学,是否存在问题。此外,还要引入第三方——市民来做评判,而非完全由项目管理者来做定论。

理想的医院要能切实为患者解决问题,要实现安全就诊、便捷就诊、愉快就诊,要让患者感受到医院的温度与人文关怀,享受到便捷的配套设施与服务。还要能学习到最新的健康理念,从而提高健康素养,这才是一个好的医院、理想的医院。

这些年,深圳的医疗卫生事业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一直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尝试,我们也在力求将深圳的医院建设与现代化的服务体系打造成“深圳样板”,这将是我们不懈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