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规划:深圳医院建设与城市未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规划篇

总论 医院建设的现实需求与城市发展理念

文/李宝山 修金来 王小昭

深圳,是国家改革开放的产物,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自1979年被设立为经济特区至今,深圳市已发展成为极具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在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各方面均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根据2017年的数据,深圳市GDP总量超过2.2万亿元,位居全球GDP最高的前30个城市之列。在这个名单里,基本上都是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北京之类的国际知名大城市,这些城市大部分已有一两千年的历史,唯独深圳只有40年的建城时间。

民生短板

在过去的40年里,深圳不仅创造了一个社会经济奇迹,其本身也经历了一个城市化的过程。作为一个以外来人口、青年人口为主的新兴城市,深圳在城市化发展的早期是以生存和发展为先的,对医疗的需求并不迫切。但是,随着其经济地位的奠定,以及常住人口平均年龄的增高,以医疗为主要内容的民生短板就逐渐显露了出来。

2015年,深圳市每千人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3.4张,远低于全国5.1张的平均水平和广东省4.02张的平均水平,位列珠三角地区倒数第二;每千人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6人、注册护士2.8人,与北京、上海、广州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见表1、表2)。深圳全市医院医师日均诊疗量14.5人次,高于北京10.7人次、上海10.84人次的平均水平,接近全国医生人均水平的2倍,资源总量不足与需求快速增长的矛盾十分突出。

除此之外,深圳市辖区范围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也加速了城市医疗资源的短缺(见表3)。深圳市按照每30万~50万人口设置1家综合性医院的原则开展医院建设,除盐田与东部生态组团外,在各城市规划组团至少要建设1家达到三级甲等医院标准的综合性医院,重点扶持龙岗中心、龙华中心、光明新城中心、坪山新城中心和盐田中心5个城市副中心发展区域医疗中心。

2016年,时任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指出,深圳民生真正的、最大的短板是医疗卫生。正是由于深圳市党政主要领导对医疗卫生工作高度重视,才使得深圳的医院建设呈现出一个显著特点:医院建设项目主要由政府主导实施,而公立医疗机构的投资和前期运营则全部由财政资金承担。

按照《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期末要新增医疗用地约4.8平方千米,医疗卫生设施总用地规模达到9平方千米,全市医院床位数达到4.0床/千人的配置标准,医院病床总床位数达到44500张。

在深圳市的总体发展规划里,东进战略是一项关键安排,深圳市的意图是打造出另外一个深圳。《深圳市实施东进战略行动方案(2016-2020年)》提出:五年内要新增医疗床位上万张,争取到2020年东部地区常住人口千人床位数达到5.3张;要打造深圳东部国际化区域医疗高地,构建以龙岗区中心医院、盐田人民医院、深圳市大鹏医院和坪山新区人民医院等四家区域医疗中心为引领的城市医疗服务体系。

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深圳市政府卫生总投入599.1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3倍,完成了57家医疗机构的新建和改扩建,新增病床1.53万张,新增执业医生7776名,分别比“十一五”期末增长了67%、36.6%。截至2015年年底,深圳市病床38132张,卫生工作人员92682人,每千人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3.4张,每千人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2.6人,同比分别增长了54.5%、26.8%。2015年,全市诊疗量8900.57万人次、出院123.88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了0.54%、3.8%。

“十三五”期间,深圳市规划卫生和计生建设项目73项(其中市属项目40项、区属项目33项),涉及医院共60余家,新建医院28家(其中公立医院26家,社会办医院2家),改扩建和迁址重建医院32家。上述项目全部完工后,预计新增床位6万张,届时全市可供应床位数至少达到9.5万张。

按照深圳市“十三五”规划,深圳市将新建市属公立医院15家,其中12家位于原特区以外的地区(其中6家位于东部地区),它们在深圳各区级行政区域的分布情况是:罗湖区1家、南山区2家、宝安区1家、龙华区2家、大鹏新区1家、龙岗区3家、坪山区3家、光明新区2家。

深圳市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基础,不仅将政府办新建、整体重建或改扩建医疗机构的基本建设、大中型设备、信息化建设资金由发展改革部门纳入政府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解决,而且设立运营补助项目,在这些医疗机构的开业前准备期,按编制部门核定的人员编制总额和实际新增人员的数量,参照一般事业单位的平均工资福利水平予以定额补助,在开业后的运营初期,对新增人员工资福利经费和基本运行公用经费(含水、电、物业管理)从开业起在三个会计年度内按70%、50%、30%的比例给予补助。

管理体制

深圳市的医院建设管理体制与当地的社会治理理念一脉相承,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强区放权,二是政事分开。

2016年年初,深圳市以罗湖区城市更新改革为突破口,率先启动了规划国土体制机制的改革,由此拉开了“强区放权”的改革大幕。“强区放权”的目的不是削弱市级政府的权力,而是要对市、区两级政府的整体事权、职权进行调整和优化,原则上实行属地管理,尽量减少“双重管理”。按此要求,医院建设项目也实行市、区分级管理,区级医院的建设任务完全由区级政府负责。医院建设项目投资额较大,大多是各区投入金额最大的项目,因此,区级医院建设往往由区政府领导亲自挂帅。

在市级医院建设方面,深圳市实行了一套创新的管理体制。一些新建医院项目在筹建时往往尚无适合的运营方,因此深圳市政府在项目的实施和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创新和探索。2008年11月,深圳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成立深圳市卫生局新建市属医院筹备办公室(下称“新筹办”),2009年2月,新筹办正式挂牌,这是深圳市医院建设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新筹办的职责是:负责新建市属医院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负责新建医院各种实验室和专业科室设置规划、医疗器械购置以及医院规章制度制定和人员引进的组织协调等工作。在施工建设方面,深圳市借鉴了香港等地的做法,成立了深圳市建筑工务署,作为深圳市政府直属的正局级事业单位,负责除交通、水务以外的市财政投资的政府工程的建设管理职责,工务署代替政府行使业主的职能,对建设工程进行组织实施、协调和监督管理。深圳市“代建制”的设立,是想由此解决政府投资工程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即将分散的监督变为集中的监督,从而提高监督效率。

国内其他地区的医院建设项目通常是医院自行筹备建设,很多医院缺乏医院建设方面的人才和经验,而当建设完成后,负责建设项目的人员往往会转到院内的运维岗位,建设经验和人才无法积累并用于更多的医院建设项目。在代建制模式下,工务署可以在大量的医院建设项目中积累建设经验并培养专业人才,这将有利于深圳市整体医院建设水平的提高。

深圳市这种代建制一方面解决了市属医院项目建设前期没有运营方的问题,另一方面破解了医院作为建设方建设能力不足的困境。此外,深圳市区属医院建设项目通常由各区的建筑工务局负责,区工务局会通过招标招取高水平的代建企业完成具体的建设工作。除了新建医院外,深圳市既有医院的改扩建任务也非常繁重,这部分项目的前期策划工作由各医院自行完成。

深圳市属医院项目的设计工作通常实行设计总承包的模式,设计招标由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和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共同负责,由卫生计生委定标,工务署对方案提出意见。设计招标通常是委托有资质的招标代理机构在深圳市建设工程交易服务中心进行统一招标,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给予监督指导。

为了公开透明地招到高水平有经验的设计单位,招标文件要求,投标单位及项目负责人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比如,须具有医院建设经验等。招标工作实行评定分离的原则,评标由交易服务中心在专家库中随机抽取医疗、建筑、造价等方面的专家进行评审,定标则由卫计委组织定标会确定,中标单位名单在交易中心网站上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中标的设计单位在完成方案设计后,由新筹办提交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审批。可行性研究编制公司在方案设计等基础上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市发改委批复后即可启动初步设计。此时项目已被移交给工务署,工务署组织概算编制单位出具概算报告,随后组织专家评审,按照评审意见完善后报发改委审批,以实现对造价的合理控制和管理。

工务署组织完成初步设计、深化设计、施工图设计和竣工图设计,并对这些设计进行审核,设计单位在概算批复下限额设计,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工务署在完成施工图设计并通过审批后,即可接收勘测场地,开始组织施工。

突破困境

深圳市经过40年的高速建设,城市建筑已经非常密集,建设用地十分紧张。因此,深圳市的各类工程建设已经普遍从土地开发新建转变为拆除老旧建筑并原址重建、改建。目前,深圳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长,根据规划,到2020年深圳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要控制在890平方千米以内。可见,深圳市的可建设用地规模极其有限,而用于医疗卫生的土地则更少。所以,在深圳市的医院建设项目中,首先所面临的就是选址问题。深圳市的城市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医院建设任务刚好处于这样一个过渡期,医院和城市关系问题成为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一个显著矛盾。很多新建医院项目甚至数易其址,才能找到一处符合环保、交通等各方面要求的建设用地。同时,由于深圳整个城市也正处于从低密度建筑到高密度建筑的迭代过程中,这也导致深圳医院建设项目普遍具有占地面积小、容积率高等特点。

为了在较小的建设用地上容纳大量的床位,深圳市吉华医院采用了高层设计,为了应对庞大的车流,设计了多层地下停车库

以深圳市新华医院为例,该项目建设规模为2500床,规划建筑面积50.3万平方米,而用地面积只有大约5.78万平方米,我国目前的医院建设标准是床均用地面积109平方米,该项目的床均用地面积只有大约20平方米,约为国家用地指标的五分之一,然而该项目的规划床均建筑面积为201平方米,高于国家建设标准130平方米的要求,这使得该项目形成了较小的床均用地面积与较大的床均建筑面积之间的矛盾,这使得上述矛盾在深圳的医院建设项目中普遍存在,因此,当地的医疗建筑不得不向高层发展,容积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见表4)。

大型医院的密集人流往往会给医院自身和周边道路带来巨大的交通压力,这种大规模、高密度的建设模式也影响了医院内部的流线和布局。医院向高层发展,其车流、人流、物流等交通组织也更加复杂。

在深圳市中医院光明院区的设计方案中,裙楼上方为按照学科中心分组设置的住院部,对应下方按照学科中心分类设置的门诊区域
深圳市中医院光明院区设计了交叉的门诊街和住院街

城市用地紧张还给医院建设项目选址带来另一个问题,有些建设用地上有市政道路穿过,将地块分割为两部分,一些有改扩建需求的医院也需要跨过道路进行扩建。

用地的限制使建筑平面布局受限,各个医疗模块无法敞开布置,建筑不得不向高层发展。深圳市医院布局通常根据医疗流程将门诊、医技部门作为裙房布置在医院建筑的下方,上方的塔楼为住院部。水平方向的受限同时也影响了传统医疗街的布置,出现了“双医疗街”或者“多医疗街”的布局模式。

由于深圳市新建医院规模巨大、床位数多,如果将住院楼单独设计成超高层,会拉长住院、护理和探视的流线,增大电梯运行压力,所以,当地的医院项目往往将住院部区域分为多个模块布置。这样的布局一方面可以缩短医疗流线,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住院区域和门诊、医技区域的水平重合面积,从而布置更多的电梯,降低电梯的运行压力,减少人们的等待时间。灵活布置的各个医疗模块通过精心设计,互相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有更加密切的联系。

在深圳市新华医院的设计方案中,多功能复合大厅集挂号、收费、取药、样本采集、功能检查、餐饮等功能为一体,将成为这家大型医院的“中转换乘空间”

此外,超大规模的门诊量也对传统的医院空间设计提出了挑战,如果人流拥堵在门诊大厅中,就会导致门诊大厅无法发挥其分流作用,降低医院的运行效率。在一些医院的设计方案中,建筑师将原来集中的门诊区域按学科分类分开布置,这些学科中心或者通过医疗街串联起来,或者单独设置出入口,使患者可以从多个入口分散进入各个学科中心。在这些方案中,各学科中心门诊和住院区域互相对应,从而形成了简洁的就医流线。有的设计方案则在建筑的内部设置一个宏大的综合大厅,开设多个入口,公共大厅同时具有门诊和医疗街的部分功能。

深圳市的新建市属医院项目在建设前期往往尚未确定运营方,因此是由新筹办提出设计需求,或委托其他医院的专家代为提出设计需求。在运营单位确定以后,这些项目中有的会根据运营单位的意见进行更改。为了减少此类更改,建筑师通常会通过标准化、模块化的设计,使建筑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深圳市人民医院龙华分院改扩建项目在架空层设置了休息区

随着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患者在候诊时不仅可以知道前面有多少等候者,在自己即将到号时还可以得到提示。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医院的运营效率,而且解放了患者和陪同家属,使他们不必固守在诊室门口,而是可以在医院的公共空间中自由活动。在自由活动的过程中,患者及家属可能会产生各种需求,因此,建筑师在医院建筑空间中引入了大量的非医疗元素,比如花店、医用器材展示店、百货商店、咖啡厅和公共食堂等,打造了医疗综合体。这些医院还规划了充足的公共绿化休息区,患者及家属可以在此休息、等待,或处理一些工作及个人事务。

为了应对医院庞大的车流和人流压力,设计师们十分注重医院与市政交通的联系,努力建立便捷的院内外交通接驳,并与周边市政资源相配合,构建顺畅的内外交通体系。设计师注重在医院中实现人车分流、医患分流、洁污分流,一些医院项目设置了地下停车落客交通系统,在医院入口处即实现了人流和车流的分离,院区内的车行流线通常为环形单向设计,车行流线互不交叉,出入口互不影响。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设置了下沉庭院,车辆可通过院前下沉道路直接进入地下停车场
南山区人民医院项目由南山区卫计委牵头成立了智慧医院领导小组,对智慧医院的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

深圳的各大医院往往会通过设置多个扶梯、电梯建立高效的垂直交通体系,电梯所联系的上下区域通常具有功能上的相关性。另外,通过设置专门的电梯,实现洁污分流和医患分流,各层污物通过专门的电梯进入地下停车处,并经由污物流线运出院区。一些医院还引入了智能化、自动化物流系统,物品运输更加方便快捷。

广阔视野

深圳市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在医院建设项目中大量运用了新的科技成果,积极推动了信息化、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医院中的应用,通过多种形式探索建设下一代智慧医院。

此外,深圳市还通过国际竞标,吸引了国外知名设计团队参与到深圳的医院建设中来。比如深圳市第二儿童医院建设项目,就是由德国的尼克及合伙人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的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赢得竞标,他们的设计方案还获得了2018年“中国十佳医院建筑设计方案”大奖。

通过上述一系列创新机制,深圳市在医院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为未来的医院建设和城市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医院建设项目是复杂的大型工程,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而深圳市的医院建设工作由于用地紧张、城市建筑密度大、早期无运营方参与等特殊因素,项目的实施难度更大,而建设者们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是异常的丰富,充分展示了有关各方的激情和智慧。因此,深圳市的医院建设项目必将成为这个时代中国医院建设的结晶,也将是未来中国医院建设的宝贵借鉴。

参考资料:

[1]王琦.“健康中国”的深圳样本——新公共管理视阈下的医疗体制改革[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2]庞玉成.复杂建设项目的业主方集成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3]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S].深圳,2010.

[4]深圳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6-2020年)[S].深圳,2017.

[5]深圳市卫生与健康“十三五”规划[S].深圳,2016.

[6]黄锡璆.中国医院建设指南(第三版)[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5.

[7]孟建民.新医疗建筑的创作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8]张建忠,乐云.医院建设项目管理——政府公共工程管理改革与创新[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

[9]刘殿奎.绿色医院节能建设与管理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

[10]谷建.带着镣铐的舞蹈:医院设计随想[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11]沈崇德,朱希.医院建筑医疗工艺设计[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