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规划:深圳医院建设与城市未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敢为人先的深圳医院建设之路

受访者 罗乐宣 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深圳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党组书记

采访/修金来 执笔/马志晖

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堪称世界奇迹、人口平均密度全国第一的深圳,曾经没有一所医学院校,超过80%面积内没有一家市属三甲医院。面对如此薄弱的医疗服务状况,深圳增加医疗资源供给,建立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提升整体医疗技术水平,以独有的“深圳速度”和“深圳模式”,快速实现医疗资源配置的增量发展、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深圳究竟用了哪些方式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快速补给?且听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罗乐宣一一道来。

记者:从边陲小镇到国际化大都市,深圳经历了近40年的飞速发展后人口急剧膨胀,人们对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长,这给深圳的医疗卫生工作带来了哪些问题和压力?

罗乐宣:深圳卫生健康领域最大的问题是城市医疗资源总量不足。首先,深圳的医疗服务需求非常大,在人口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深圳的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简称千人床位数)和千人医生数比其他大城市要低很多,深圳每千人床位数在“十二五”末只有3.4张,现在上升到了3.71张左右,但与北上广以及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全国千人床位数截止到2017年末为5.72张)。

其次,深圳作为一线城市,人们医疗需求的层次更多、更高,需要更优质的医疗资源。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加快提高资源配置的速度,增加医疗资源供给,特别是引进优质医疗资源,优化资源的整体结构,建立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本地医、教、研水平,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医疗需求。

记者: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圳如何规划布局补短板,增量发展?

罗乐宣:增量发展主要在两方面考虑,一是政府增加投资,二是鼓励社会资本增加卫生资源的投入。国家医改政策要求有六项医院费用由政府承担:基本建设、大型设备投入、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离退休人员经费、政策制定。其中“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都是建设任务,全部由政府投资。“十二五”期间全市医疗机构新改扩建项目70余个,“十三五”期间在“十二五”基础上新增医疗机构新改扩建项目30余个,增加床位2.5万张,医生1.2万名。

深圳市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的规划定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满足服务需求,根据规划,深圳每一个行政区至少布局一家市级综合性医院,每个社区至少布局一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社康中心”)。在总体规划下再规划布局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医院;二是从深圳市的整体定位来讲,还要引领整个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引领城市发展国际化需求,与深圳“世纪之都”的发展定位相匹配。基于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医院建设从外观到内涵乃至于发展定位,都要有较高的目标要求。

记者:公立医疗机构与社会办医疗机构优势互补,既要“保基本”,还要“建高地”,建设高端医院,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医疗需求,深圳怎样建立多层级的医疗服务体系?

罗乐宣: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院定位不同,公立医院是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发展定位由政府主导,深圳的大型公立医院包括市属公立医院和区属公立医院,定位是“保基本”,应坚持公益性,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要求。按照规划要求,公立医院以综合医院建设为主。

民营资本办医发展定位是建设专科医院和高端医院,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包括税收优惠政策和医院建设的补助,目前社会办医一张床位可以补助10万元,减轻社会资本的投资压力。在运营上,对于社会办医院的基本医疗服务,政府同样给予医疗补助。在人才、学科以及规范化培训方面,民营医院也享受与公立医院一样的政策。

在基层医疗服务方面,深圳着力打造了区级基层医疗体系。区级医院与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连成一个体系。深圳的区级医院与其他城市的区级医院不同,深圳每个区的人口都在百万人以上,区级医院的规模与内地的地市级医院相当,所以区级医院也是三级医院,下面还有二级医院、一级医院与社康中心连为一体。在这样的功能布局上,实行上下联动。

记者:深圳医改的大手笔彰显出了深圳的魄力,同时引进“名医、名院、名诊所”的“三名工程”快速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为什么选择这种快速发展的“捷径”?

罗乐宣:医院发展不像其他机构,它的发展需要有一定时间的沉淀。深圳医疗资源短缺,没有医学院校,所以,如果按照常规建设模式,将各区新建的医院交给深圳市内原有的大型医院运营管理,可能没有办法快速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为了加快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速度,提高水平,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名医、名院、名诊所),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快速提升深圳的医疗服务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把“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新建的市属医院交给名院、名校运营管理,用名院、名校现有的管理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信息化资源,快速提升深圳的医疗服务水平。在科室层面,我们引进“名科”,与这些国家级认证的“名科”密切合作,提升我们的学科水平。此外,我们引进好的名医诊疗中心,在社区层面打造“名诊所”,让民众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

记者:深圳是如何吸引“名医、名院”的?

罗乐宣:首先是筑巢引凤,交给名院名校的都是由政府财政投入并建好的医院,各种设备都已经配备齐全,运营管理以名院名校为主,所有权、运营权分离。医院的所有权是政府的,运营上有些是合作共建,有些是委托管理,基本上以名院、名校团队运营为主。其次是政策支持,运营过程中同等于深圳市的公立医院,在医保、人才等方面,给予深圳市公立医院所享有的各种政策。

记者:深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多家医院建设,采用了什么样的建设模式?

罗乐宣:在深圳,公立医院由政府投资建设,以市属公立医院为例,前期筹备工作由深圳市新建市属医院筹备办公室负责,建设工作交给深圳市建筑工务署,为了高效完成建设工作,由工务署指定代建单位,建设完成后交给后期运营团队——深圳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

为了推进政策落地,主要采取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措施:

政府推进规划落实。政府有五年规划,行业也有五年规划,规划不是摆在纸上,而是有具体的每年的行动计划,而且要把每年的工作计划作为重点工作来推进,以此确保落实。首先,政府要按照规划给予资源配置,给予政策支持,给予财政的保障;其次,要由政府统筹协调推进,协调的基础就是政府有规划,有年度计划,有民生实事,有重点工作安排,有很多具体的协调督办的工作要求,每个部门都有职责、有任务、有要求,因而能够形成合力,如果单靠一个部门肯定是不行的。

任务明确到人、明确到部门。工作计划要明确职责、明确任务到人、到部门。如果只是泛泛而谈,没有明确责任目标,没有明确职责主体,会很难推进。每个建设项目何时开工、何时竣工,都要有基本要求,如果不能按时按质完成,一律追究责任,一定要有一个科学的机制去保证落实。

记者:深圳这种不同建设阶段由不同单位管理的建设模式是怎样确定的?为什么要确定这种建设模式?您怎样评价这种模式?

罗乐宣:在这方面深圳经历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政府的管理模式也是逐步探索才确立的,建设模式从基础阶段到建设阶段再到运营阶段,我们都逐步探索出基本的模式定位。所以在医院建设这方面,按照规划要求,前期工作由市属新建医院新筹办来负责。

包括设计、投资概算等。从项目建议书开始,做到概算环节10多个大环节,细化环节有42个。前期工作完成后,交给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去建设,建完后交给公立医院管理中心运营管理。

深圳这种模式具有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能发挥专业优势,因为每个人专业不同,医疗人才、设计人才、建设人才各有所长,上述的模式可以发挥各方的专业优势,充分利用好整个资源;二是符合高效要求,不会因为这些分工发生重复和扯皮的问题;三是设计建设能够与行业发展规定相吻合。对于医院建设项目管理,其实不能说哪种模式好、哪种模式不好,只要能体现高效率、高质量、低风险,只要能贯彻实用理念,就是好的模式。

记者:除了大框架的定位,还涉及哪些细节标准?

罗乐宣:深圳市发改委为医疗服务机构制定了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医院建设标准,从200张床到1500张床共八个档次,分别有不同的建设标准。而且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建设资金也会进行调整。管理工作也是逐步规范,从论证到概算的确定再到设计,包括整个前期工作,都有规范要求。

设计上还是要强调满足医院的功能定位。功能定位是在满足低碳、环保、绿化等综合要求的前提下,外观上能够与深圳“设计之都”的目标相协调,力求每家医院都有形象展示的特色和功能布局的特色。目前来看,建成的医院在外观设计、形象设计、功能布局等方面都有特色,这离不开前期扎实的工作以及综合各方面因素的层层考虑。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逐步总结,觉得只依靠国内设计团队可能也有局限,所以有些项目也进行国际联合招标,比如港大深圳医院实行的就是国际联合招标,联合了深圳市建筑设计总院和美国的设计团队,深圳市第二儿童医院也联合了国内外的设计团队。

记者:代建制如何避免后续的多次调整和改造,在前期设计中需要注意哪些发展趋势可减少布局调整?

罗乐宣:因为大部分医院在建设初期没有运营单位,建设完成后交予名院名校来运营,我们希望运营单位能尽早介入建设过程,介入得越早,就越有利于减少医院的重复设计和改造。最好是在医院确定建设的同时就确定运营团队,同步推进运营团队介入医院建设的全过程,这样可以减少某些环节的重复以及调整修改。

此外,还要顺应医院建设的发展趋势。医院建设未来的发展变化因素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后勤社会化,工作人员少了,从结构上就不再像以前一样,消毒供应室、被服洗涤等空间可以在功能布局中去掉,慢慢社会化。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医疗制剂室也会慢慢退出医院,所以医院空间要适应功能的调整。三是未来会增加一些科室,比如全科医学、心理卫生、高端需求病房等,MDT(多学科联合诊疗)也会是医院发展的趋势,需要进行医院布局的调整。四是现在很多医院按人体器官来分科,比如肝病治疗中心可能联合了消化内科、肝胆外科、胃肠镜中心、介入中心等临床专科,整合为一个新的肝病治疗中心;心脏治疗中心、肾脏治疗中心等以器官来命名的科室,相当于综合医疗诊治中心,所以就会以器官为中心划分功能区,肝病中心可能会配备CT、B超、核磁共振等大型医疗设备,肾脏病中心可能会配备尿透析、血透、腹透等设备,未来的医院设计肯定和现在不一样,我们要关注和适应医疗模式的转变,及时做出调整。

在前期策划工作中,一是要顺应医院建设未来的发展趋势,二是要根据功能定位来调整,三是医院的定位要符合城市的发展定位。目前深圳将城市定位为一线城市、核心引擎,成为“一带一路”的“桥头堡”,所以很多建设理念、管理理念要国际化。其实管理者的理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基本管理模式形成后,再根据功能进行定位,而功能定位又是行业里的事业发展定位和城市发展定位结合决定的。

有些医院功能布局直接影响整体医院设计,要调整布局。比如港大深圳医院实行“首诊先全科后专科”的模式,改变了原本医院的建设布局,所以一定是首先要满足功能定位,其次要与行业发展、城市发展定位要相协调,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记者:当前深圳正处于医院高速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会持续多长时间?下一阶段在医院建设方面的总体规划是什么?

罗乐宣:深圳市医院建设布局的新建医院任务在“十三五”期间将基本完成,接下来将在专科、高端医疗的布局上再做一些补充。目前还有60家市、区两级公立三级医院的改扩建项目,其中14个项目是区属医院,接下来会着重进行改扩建和新建专科医院配套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