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工作法:让目标高效落地,完美达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认清目标——目标的本质是满足欲望、解决问题

我们说执行力是“目标到结果之桥的构建能力”,所以谈论执行力的前提是首先得清晰地理解目标。究竟什么是目标呢?按照定义,目标是“个人或系统想要达到的结果,而且会为此制订计划,设法达成;是个人或组织在某种理想状态下希望达到的状态”。

如何正确地理解这个定义呢?

一、目标是一种可被满足的欲望

目标是一种欲望,是我们“想要”达到的结果。但我们还要明确,“想要的”不一定都是目标。

例如,小王渴望用一年的时间,挣一个亿。这里的“挣一个亿”是小王的目标吗?

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这取决于小王是否有达成目标的可能性并为此做出努力。

有些可实现且人们会为之努力的欲望是目标,而不可实现的或只是空想的欲望则不应该被视为目标。在前面问题中的小王是谁呢?如果是王健林,“挣一个亿”对他来说是可实现的欲望,而且只是一个小欲望、小目标。但如果换成我,“挣一个亿”不仅是我的欲望,还是我的大欲望,但实现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这就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个白日梦,仅此而已。

在明确了目标是一种欲望后,有什么作用呢?最大的作用就是,当谈论目标时,我们会下意识地想到欲望对目标将要产生的影响。

1.合理利用欲望可以促进目标的达成

在思维世界里,欲望是理性的敌人,它往往和本能成对出现,经常被冠以贬义。但在执行力的世界里,欲望也可以成为达成目标的驱动力。

马斯洛在1943年出版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中提出过一个理论框架(见图1-1),将人类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如食物、水、空气、睡眠、性的需求;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指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身体健康以及有自己的财产等与自身安全感有关事情的需求;

社会需求(Love and Belonging,或直译为“爱与归属的需求”),指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

尊重需求(Esteem),包括对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等的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是最高层的需求,包括针对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获得的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框架最重要的作用,是让大家都清晰地认识到每个人都有需求和欲望。很多管理学者根据这个理论框架,帮助组织领导者设置不同的激励手段去激励下属。

img

图1-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框架

2.不同层次的欲望可能阻碍目标的达成

世界顶级投资家、企业家,对冲基金公司桥水创始人瑞·达利在他的畅销书《原则》中曾经写道:“合理的目标是你真正需要实现的东西,欲望则是你想要但会阻止你实现目标的东西。欲望通常是直接结果。例如,你的目标也许是体形健美,而你的欲望是吃好吃但不健康的食物。不要误会我的意思,假如你想成为一个整天吃零食、看电视的人,那也可以。你的目标,你自己定。但如果你不想成为那样的人,最好不要打开那包薯片。”

假如你第三季度的工作目标是成为销售冠军。虽然这个目标本身就是一个欲望,它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框架,可以满足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但同时可能夹杂着“让自己轻松一些吧”“我再也不要加班”“周末就该陪伴家人”这样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或社会需求。它们都会对“成为销售冠军”这个目标产生一定的阻碍。

二、目标的制定是为了解决问题

回想一下你过往经历中所制定的目标,你会发现它们都是为了解决特定问题而制定的。例如,之所以制定减肥的目标,是为了解决“我太胖了,怎么办”这个问题;而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目标往往是要解决“市场占有率持续下滑,怎么办”的问题;减少骨干员工流失这个目标的制定,一定是因为公司出现了“骨干员工持续流失”的问题……对不对?

或许有人会说不对,因为还有很多目标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制定的。例如,我虽然不胖,肥胖不是我的问题,但也制定了将体重维持在一个范围内的目标;虽然公司的产品一直很受欢迎,市场占有率没有出现问题,但是公司的研发和设计目标制定得依旧非常高……这些目标看起来,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吗?其实,这些目标依然是在解决问题,只不过解决的不是像“我太胖了,怎么办”这样的显性问题,而是一些隐性问题。

问题通常可分为三类:恢复原状型、防范潜在型和追求理想型。

1.恢复原状型问题是指损害已经发生,问题已经显现,解决方法要围绕如何恢复原状

这意味着,与现状对比后发现,历史上的某个节点是最优状态或峰值状态,现状明显低于这个最优或峰值。遇到这类问题时,我们通常会将原本的状况视为期望。例如:

“我太胖了,竟然比去年整整重了10千克!怎么办?”

“公司的员工流失率同比增加了13%。怎么办?”

“市场占有率与去年同期相比少了25%。怎么办?”

……

2.防范潜在型问题是指损害尚未发生,但有潜在问题,解决方法要围绕如何避免损害

也就是说,现阶段状况良好,但未来有极大可能发生损害的问题。这意味着,如果不采取某些措施,良好的现状就会不复存在。遇到这类问题时,我们通常会将现状视为期望。例如:

“我是模特,需要保持体形。怎么办?”

“公司处于高速发展期,要保持较低的骨干员工流失率。怎么办?”

“预计明年将有多款竞品入市,想要保持市场占有率,有一场硬仗要打。怎么办?”

……

3.追求理想型问题是指现状也许不错,但想变得更好,解决方法要围绕如何自我提升

这类问题往往意味着现状已经不错,但我们还想更好。与其说是解决问题,不如说是自我提升。例如:

“虽然很健康,但从小到大我都看起来肉嘟嘟的,真想瘦成闪电。怎么办?”

“骨干员工流失率虽然只有5%,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我相信,我们还可以做到更好。怎么办?”

“争取年底占领50%以上的终端机市场。怎么办?”

……

以上三类问题基本涵盖了我们所要面对的绝大多数问题。而每个人或每个组织,基于自我洞察发现了或显性或隐性的问题之后,怎么办?一定会制定解决方案,而这些解决方案想要达成的结果,就是个人或组织的目标。

本节精要

本节明确了目标的本质是一种可以被满足的欲望,但并不是所有欲望都是目标,区别目标和其他欲望的标准则是“是否为之努力”。目标是为了解决某个或某一系列特定问题而存在的,这些问题可以被归为三大类:恢复原状型问题、防范潜在型问题和追求理想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