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朝堂风云
景德四年
范仲淹在应天府书院砥砺求学的那几年,大宋王朝发生了许多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1007年,史称景德四年。景德,是宋真宗皇帝使用的第二个年号。真宗皇帝赵恒执政二十六年,他一共使用过五个年号。这五个年号分别是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和乾兴。
就在真宗皇帝将年号改为景德以后,大宋朝发生了一件虽不很重要,但在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事件。这一年,皇帝赵恒派人来到盛产瓷器的江西,将这里的一个小镇钦定为皇家御用瓷器的制造基地。从那以后,这里出产的皇家瓷器底部皆书以“景德年制”四字,这也是如今以瓷器闻名世界的景德镇的由来。
景德四年开春,真宗皇帝决定要去祭拜一下他的祖先们。宋初,皇帝陵园设于巩县,巩县虽离京城不远,但皇帝出行不是件小事。一是要有一定的仪式和规制;二是朝中文武百官都要一同跟随。
临行之前,真宗皇帝对朝廷的大小事务都进行了安排。他先是任命大臣陈尧叟为东京留守,负责处理京城的一应事务,同时又任命宦官刘承珪勾当皇城大内公事。将一内一外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后,皇帝又任命代理三司使丁谓为随驾三司使,负责他出行的后勤保障工作。
这年正月初,真宗皇帝一行浩浩荡荡地从京城出发。
帝辇发于京师,没几天便经中牟到达巩县。到达巩县以后,真宗皇帝便住在了永安镇的行宫。稍作休整,第二天凌晨时分,皇帝一行便乘马出发前往皇家陵园。在陵园,他先是拜祭了伯父、太祖皇帝赵匡胤的永昌陵,然后到父亲太宗皇帝赵炅的永熙陵进行了拜祭。随后,真宗皇帝又逐一到各位皇后以及前辈王爷的陵寝进行了拜祭。
祭奠完成之后,真宗皇帝并没有直接回京,而是去了一趟西京洛阳。
也许是在皇城待久了,也想看看京城之外的景色,到达西京之后,他在这里多住了几天。
住在洛阳城的真宗皇帝没闲着,他到洛阳各大景点转了转。皇帝先是专程到龙门进行了游览,参观了龙门石窟,并差人寻到了曾在此为官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后人,对其进行了厚赏。另外,他还到汉代大将军纪信的陵墓和东汉名人鲁恭的祭庙进行了参观。在游玩之余,真宗皇帝命人在西京建太祖皇帝神殿一座,并下令在西京设国子监和武成王庙,以示对先人的尊重。
西京之行结束以后,真宗皇帝没有原路返回,他又去了一趟郑州,然后才返回京城。
这次出行,出发时间是正月初,返回京城的时间是三月。真宗皇帝这一行一出京整整转了两个月,皇帝的身体和心灵都得到了一定的放松。
帝王无小事,这次巡游,真宗皇帝的本意是祭祖尊先,见帝意如此,群臣争相迎合,致使真宗皇帝沉浸在一个崇天信古的怪圈里。真宗皇帝的一心执着,无意间却给大宋朝朝廷上下释放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信号,大宋朝上上下下开始重新研判朝廷的政治走向。
郭皇后于这年的四月末去世。按照常制,真宗皇帝任命宰相王旦为园陵使,总负责郭皇后的陵墓及下葬工作。此时,朝臣们还没从皇帝那里捕捉到什么敏感的政治迹象。
这年八月,朝廷还下令正式改用了林特、李溥等人的新茶法。在改法的前一年,旧茶法年收茶税七十三万八千零五贯。改法以后,两年共收了七百零九万二千九百六十五贯。朝廷收入大大增加,举朝上下皆大欢喜。因此,新茶法的建议者和执行者三司盐铁副使林特、江淮都大制置茶盐发运副使李溥都得到了升迁。
总体看来,这是大宋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一年。本来天下太平,大家都活得好好的。但也就是在这一年,看到国家治理有方、百姓安居乐业,真宗皇帝却觉得自己还该做点儿什么。郭皇后死后,他心里一直觉得空落落的。想来想去,他想起了年初祭拜皇陵的事情。真宗皇帝眼前一亮,他终于为自己找到一件有意义的事:为太祖、太宗两位皇帝修史。
修史可不是一件小事,首先得安排得力的人员。他将人选的范围定在了自己的宰相班子。几经考虑,真宗皇帝钦命宰相王旦挂帅监修,由知枢密院事王钦若、陈尧叟,参知政事赵安仁,翰林学士晁迥、杨亿一起为本朝修史。
顺便说一下,因为这次挂帅监修国史,王旦大宰相的身份得以正式明确。
在宋代,宰臣们都要身兼馆职。两年前宰相毕士安去世时,王旦的身份虽然只是参知政事,但已经代理国史馆的职务,实际上已经成为宰相,只是没有正式任命。如今,随着这一任命的正式下达,王旦大宰相的身份得到了正式的明确。自此时起,真宗一朝王旦为相的时代正式启幕。
在朝中,相信任何一个对政治敏感的人都会随时随地地关注着皇帝的一举一动。从祭拜皇陵开始,到皇后去世,再到诏令修史,真宗皇帝种种举动的内在联系引起了很多大臣的关注,只是此时还没把它上升到政治现象的高度。皇帝对此类事件的热衷,大部分人只是把它们当成了单个事件,并未引起更多的关心。很多人没有过多地去揣摩皇帝的心思,因此也没有太多迎合圣意的举动。
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对政治不敏感,很快就有一个人跳了出来。
就在这年十一月,发生了一件对大宋王朝国运影响极其深远的大事。而事情的发起人,却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这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名叫赵湘。说其微不足道,是因为他在历史上没留下什么大名,既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也没留下什么让人瞩目的成就,而且这个人当时的身份和职务也实在不高:殿中侍御史。
这位赵湘是一个极善投机的人,擅长揣摩上意,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并把握机会。这一天,赵湘放着好好的本职工作不做,操心起了皇族和国运的大事。
看到大宋朝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太平盛世,同时又看到真宗皇帝对于祭拜、神道的热衷,景德四年(1007)十一月,这名从八品下、办公室连座位都没有的殿中侍御史突然上言,请求真宗皇帝封禅。
一时之间,朝堂哗然。
先看看什么是封禅。
顾名思义,封为“祭天”,禅为“祭地”,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称之为封禅。封禅活动一般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举行,其声势之浩大,一般都被看作朝廷彰耀文治武功的表现。
赵湘虽人微言轻,但他这一请求却对大宋王朝产生了极其深远同时也极其重要的意义。他的想法虽然荒唐,但真宗皇帝真就答应了。
赵湘这一建议虽然荒唐,却极大迎合了真宗皇帝的心意。客观地说,大宋朝当时并不是真正的太平盛世,真宗皇帝也难说是一代圣主,难道满朝文武没一个头脑清醒的吗?
当然有。赵湘的建议一提出,就遭到了无数人的反对。
首先反对他的是宰相王旦。王旦说:封禅之礼,旷废已久,若非圣朝承平,岂能振举?
真宗皇帝也说:朕之不德,安能轻议?
说实话,真宗皇帝这么说只是自谦。他不是没有动心,他表态的味道怪怪的,很耐人寻味。一个“朕之不德”,便把反对的所有声音全部都压下去了,细品一下不难看出他对此事的态度:你们反对封禅,是不是认为朕“不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