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古今有何不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十七章 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

(今本72章)

【帛书复原本】

民之不畏威〔一〕,则大威将至矣〔二〕。毋闸其所居〔三〕,毋厌其所生〔四〕。夫唯弗厌,是以不厌〔五〕。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

【今本】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对比说明】

复原本与今本有10处不同,突出的是(或其他说明):

1.“毋闸其所居”的“闸”字,被今本等版本改为“狎”字,意思变了。

2.“毋厌其所生”的“厌”通“压”,意为压迫、阻塞。尹振环:《帛书老子再疏义》,商务印书馆,2007年5月第1版,第189页。

【译文】

民众到了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更大的威压或祸乱即将到来。不要逼迫民众不得安居,不要阻塞民众谋生的道路。只有不阻塞民众的生路,民众才不会厌恶统治者。因此,圣人要有自知之明而不自高自大,有自爱之心而不自居高贵。所以统治者要舍弃自高自大、自居高贵,而要保持自知与自爱。

【注释】

〔一〕威:指统治者的镇压和威慑。

〔二〕大威:更大的威压,或人民的反抗。

〔三〕闸:闸断,意为压迫、逼迫。

〔四〕厌:通“压”,压迫、阻塞。

〔五〕厌:指人民对统治者的厌恶、反抗。

【阐释】

本章老子简述了三个方面的道理。第一点,当民众到了不畏惧统治者威压的时候,就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统治者更大的威压就会出现,民众暂时被压制下去;二是引发民众的反抗,导致祸乱的发生。不过第一种情况也只是暂时而已,一旦时机到来,更大的祸乱就会接踵而至。

面对这两种可能,老子接下来讲述了第二点:不要逼迫民众不得安居,不要阻塞民众谋生的道路。只有不阻塞民众的生路,民众才不会厌恶统治者。这里讲的生路对民众至关重要,一是活下去的路,二是安身立命的路。所以,统治者千万不要阻断民众的这两条路,尤其是民众的“生”路,老子讲了两遍。

第三点,老子提出了解决办法,即“自知而不自见”和“自爱而不自贵”,而且还用另一种方式,即“故去彼取此”重复了一遍这个解决办法,可见老子的重视与良苦用心。

也正因为这样,所以有人认为,从这一章可以看出老子对人民反抗压迫斗争的敌视。那么,老子究竟是在为统治者出谋划策,还是在总结历史教训、为民着想呢?或许两者皆有。